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912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五单元

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

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

李大钊的画像。

)一起学习第18课,(板题、读题)。

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要求:

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

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可以小组讨论。

三、交流感悟

1.词语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解词

军阀:

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

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

(1)2—7自然段:

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

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

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课堂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脚步 (  )的喊声 (   )的态度

(   )的眼光  啧啧的(  ) 出神的(   )

2、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板书:

               1、 留守北京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不幸被捕

                3、 法庭斗争

                4、 被害之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三、交流感悟

1.被捕前:

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

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

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

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

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

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

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六、相关链接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2.李大钊被捕以后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

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

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李无确供”!

《晨报》1927年4月17日又报道:

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

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于“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对所谓种种“罪名”“则竭力辩白,谓并无此项行动”。

他在监狱中的自述中,历历叙述了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志从事革命的抱负。

他说: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附板书:

1、留守北京:

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

处惊不变

十六年前的回忆     3、法庭斗争:

凛然正气

                   4、被害之后:

激励后人

 

19灯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

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

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

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

问题?

  ()

二、自学指导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好啊!

”分别是谁在什么

情况下说的?

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

么?

  4、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

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即第一、二

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

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

什么?

  2.交流

 (“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

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

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是

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

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

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

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

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

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

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

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

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

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

情地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

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

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

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五、小结

板书:

19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20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

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1.齐读课题。

解释“服务”:

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为人民服务即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

  本文是以什么命题?

(中心命题)

  2.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

(结合预习提示回答。

  3.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

(学生可看书中插图。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6岁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出示自学指导。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词 

 3、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

分几层意思讲?

每层意思是什么?

全班交流

1.指名读全文,结合正音,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情况。

   注意读准字音:

悼dào 炊chuǐ 受难nàn 送葬zàng

   迁qiān迁移。

   鸿hóng鸿雁。

鸿毛,鸿雁的毛。

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

通过谜语记字形:

一只鸟落在江边。

(鸿)

   鼎dìng(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

鼎共有12划,第六划是。

   铭míng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

座右铭。

   死得其所:

所,处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必。

“或”,有的人。

“于”,表示比较。

   追悼:

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

悲哀思念的感情。

  1.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

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2.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

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

(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

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课堂检测:

  1、默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

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

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

[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

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

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

“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

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

讲正确对待牺牲。

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

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

(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

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

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不仅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

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徐虎、李素丽等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指导背诵

第三、四自然段

作业布置

  1.看拼音写词语。

  2.读句子,先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3.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会。

 

21、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重点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部分。

难点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三.交流感悟

1、交流理解

2、这篇文章写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写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

3、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

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说明生活简单。

4、

(1)从工作时间上看:

"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

 

(2)从工作量上看: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

'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

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

 (3)从工作态度上看: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

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五.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练习册》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3、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重难点: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

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

(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

(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

(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

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

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学生在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