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23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docx

 

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2.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需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自花受粉前人工去雄

 

④去雄后自然受粉

 

⑤去雄后人工受粉

 

⑥受粉后套袋隔离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⑤⑥D.①④⑤

 

3.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最重要的证据是

 

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B.亲本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为3:

1

 

D.杂合子测交后代产生的性状分离比为1:

1

 

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自花传粉、闭花传粉的豌豆是孟德尔杂交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假说中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运用统计学方法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D.进行测交试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5.基因型为RrYY的生物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基因型的比例为

 

A.3:

1B.1:

2:

1C.1:

1:

1:

1D.9:

3:

3:

1

 

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YYRR)与纯种的绿色皱粒(yyrr)豌豆杂交,F2种子为480粒,从理论上推测,F2种子中基因型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A.yyrr,20粒B.YyRR,60粒

 

C.YyRr,240粒D.yyRr,30粒

 

7.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是显性,圆果(B)对长果(b)是显性,且自由组合,现

 

用红色长果与黄色圆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其后代的基因型不可能出现的比例

 

是()

 

A.1:

0B.1:

2:

1C.1:

1D.1:

1:

1:

1

 

8.基因型为ddEeFf和DdEeff的两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

 

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A.1/4B.3/8C.5/8D.3/4

 

9.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

 

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

 

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

 

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B.3/8C.1/16D.3/16

 

10.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11.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可能为9∶7、9∶6∶1或15∶1,那

 

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可能是

 

A.1∶3、1∶2∶1或3∶1B.3∶1、4∶1或1∶3

 

C.1∶2∶1、4∶1或3∶1D.3∶1、3∶1或1∶4

 

12.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

AA

 

基因型的百分比为20%,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百分比为0,

 

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A.9/25B.3/7C.2/5D.1/2

 

13.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

 

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只研究茎秆高度的遗传,则图中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中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D.乙植株自交后代中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题型注释)

 

14.玉米胚乳蛋白质层的颜色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C、c和P、p两对基因共同作用决定,C、c控制玉米基本色泽有无,C基因为显性;P、p分别控制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紫色和红色),当C基因存在时,P和p基因的作用都可表现,分别使玉米胚乳蛋白质层出现紫色和红色,当只有c基因存在时,不允许其它色泽基因起作用,蛋白质层呈现白色。

 

(1)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___________关系。

 

(2)现有红色蛋白质层植株与白色蛋白质层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紫色蛋白质层个体,则亲代基因型为______。

 

(3)若

(2)小题中的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若(3)小题F2中的红色蛋白质层个体自交,则所得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5)若白色蛋白质层杂合子自交,则后代中胚乳细胞的基因型有种,分别是

 

___________。

 

15.某种植物蔓生和矮生(0.5m)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蔓生植株和矮生植株杂交,F2代中蔓生:

矮生为3:

1.后发现蔓生植株的高度范围在1.0?

3.0m之间,蔓生植株的高度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与D、d独立遗传。

现有两种假设,假设一:

A、B对a、b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即高度随显性基因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假设二:

A、B对a、b完全显性,即只要有A或B基因就表现为高株。

 

(1)以上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定律。

 

(2)现用纯合的株高3.0m的蔓生植株和隐性纯合矮生植株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的F2,若

 

假设一成立,则F2中2.0m蔓生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若假设二成立,则F2的性状分

 

离比为高株蔓生:

矮株蔓生:

矮生=_____________。

 

(3)用纯合的蔓生植株作母本与矮生品种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了一株矮生植株。

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当雌配子形成时,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16.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

 

表现型白花乳白花黄花金黄花

 

aaB___

基因型AA____Aa____aabbdd

aa__D_

 

请回答:

 

(1)白花(

 

AABBDD)×黄花(

 

aaBBDD),F1基因型是

 

F

 

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

其比例是

 

(2)黄花(aaBBDD)×金黄花

 

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个体占

黄花的比例是。

 

(3)预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

 

可选择基因型为

 

的个体自交

 

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

 

17.某雌雄同株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

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其中A基因(位于2号

 

染色体上)控制黄色,B基因控制红色。

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组别亲本F1F2

 

甲白花×黄花红花红花:

黄花:

白花=9:

3:

4

 

乙白花×黄花红花红花:

黄花:

白花=3:

1:

4

 

(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定律。

 

(2)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

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

 

部分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

由此推测乙组中F1的2号染色体的缺失部分

 

(包含/不包含)A或a基因,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A/a)基因所在的2

 

号染色体。

 

(3)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

 

①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②若正交子代红花:

白花=1:

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则该待测红花植

 

株基因型为。

 

③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反交子代红花:

黄花:

白花=9:

3:

4,则该待

 

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18.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

 

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

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

 

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

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

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矮茎白花植株的

 

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2)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3)取F1的高茎植株的叶肉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新个体甲,则甲为

 

_____________倍体生物,植株甲自交,子代的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

 

19.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雌花序,侧生雌花序,已知玉米的高秆(D)

 

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试根据下图分析回答:

 

(1)玉米的等位基因

 

R、r

 

的遗传遵循

 

定律,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

是。

 

(2)将图型为

 

1中F1代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图

 

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2所示,则丙的基因

 

(3)已知玉米高秆植株易倒伏。

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

 

程序得到F2代后,对植株进行处理,选出表现型为植株,通过多次自交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

 

(4)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上图1中F2成熟植株表现型有

 

种,比例为(不论顺序)

 

20.基因A和a、B和b同时控制菜豆种皮的颜色,显性基因A控制色素合成,且AA和Aa的效应相同显性基因B淡化颜色的深度(B基因存在时,使A基因控制的颜色变浅),且具有累加效应。

现有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亲本P1和P2的基因型分别是。

F2中种皮为黄褐色的个4本基因

 

型:

 

(2)让纯种白色菜豆植株和纯种黑色菜豆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植株所结种子均为黄褐

 

色种皮。

请写出可能的杂交组合(亲本基因型)。

 

(3)F2中种皮为黑色的个体基因型有种,其中纯合子在黑色个体中占。

 

要想通过实验证明F2中某一黑色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将其与F1杂交,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

 

论。

 

①。

 

②。

 

21.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A、a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另一

 

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R、r基因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

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作出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和。

 

(2)亲本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和;丁的基因型是。

 

(3)若F1自交,后代植株的表现型为光颖抗锈的比例是,其中能稳定遗传的

 

占。

 

(4)若以甲乙植株为亲本获得毛颖抗锈且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可采用杂交育种的实验程序,请完善实验步骤:

 

①第一步:

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F1;

 

②第二步:

让F1自交产生F2;

 

③第三步:

选出F2中___________的个体___________,直至为止,即获得能够

 

稳定遗传的毛颖抗锈的新品种。

 

22.I.豌豆种子的子叶颜色有黄色和绿色,由等位基因Y、y控制,种子形状有圆粒和皱粒,

 

由等位基因R、r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某科技小组同学按照孟德尔的豌豆遗

 

传实验方法,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统计如下:

 

组别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甲组黄色皱粒×黄色皱粒0304098

 

乙组黄色圆粒×黄色圆粒31510110832

 

(1)通过________组实验结果可看出,种子形状中的_______粒为显性性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2)请按甲组方式写出乙组亲本的基因组成:

甲组:

Yyrr×Yyrr乙组:

×

 

(3)乙组亲本中的黄色圆粒能产生___种类型的配子,其配子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_。

 

II.桃子中,毛状表皮(A)对光滑表皮(a)为显性,卵形脐基因(B)和无脐基因(b)

 

的杂合子表现为圆形脐,假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有一纯合的毛状、无脐品种与另一纯合的光滑、卵形脐品种杂交。

请回答:

 

(1)F2中表现型为毛状卵脐的比例为。

 

(2)F1与光滑卵脐亲本回交产生后代的表现型有:

,其中光滑圆脐的基因

 

型是,占后代的几率是。

 

23.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抗病(A)对易感病(a)为显性,高茎(B)对矮茎(b)为

 

显性,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两株植物杂交,F1中抗病矮茎出现的概率为3/8,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

 

(2)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时,若含a基因的花

 

粉有一半死亡,则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与F1代相比,

 

F2代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

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填“是”或“否”)。

 

(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Bb的高茎植株幼苗染色体加倍成为

 

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自交后代均能存活,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该四倍体植株与正

 

常二倍体杂交得到的植株是否是一个新物种?

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X射线照射纯种高茎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纯种矮茎个体的雌蕊柱头上,

 

得F1共1812株,其中出现了一株矮茎个体。

推测该矮茎个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有:

①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高茎基因(B)突变为矮茎基因(b);②X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高茎基因(B)丢失。

为确定该矮茎个体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

(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

 

失相同片段)致死。

)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

选F1代矮茎植株与亲本中的纯种高茎植株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

种植上述种子,得F2代植株,自交,得到种子;

 

第三步:

种植F2结的种子得F3代植株,观察并统计F3代植株茎的高度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F3代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___________,说明F1中矮茎个体的出现是花粉中高

 

茎基因(B)突变为矮茎基因(b)的结果;

 

②若F3代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___________,说明F1中矮茎个体的出现是B基因

 

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参考答案

 

1.B2.C3.D4.B5.B6.B7.B

 

8.C9.B10.D11.A12.B13.B

 

14.

(1)线性

 

(2)CCpp、ccPP

 

(3)紫色蛋白质层:

红色蛋白质层:

白色蛋白质层=9:

3:

4

 

(4)红色蛋白质层:

白色蛋白质层=5:

1

 

(5)4cccPPPcccPPpcccPppcccppp

 

15.

(1)基因的自由组合

(2)9/3245:

3:

16

 

(3)D基因突变为d基因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或含D基因的染色体片

 

段缺失、环境影响基因表达)

 

16.(9分,每空1分,除注明外)

 

(1)AaBBDD乳白花∶黄花=1∶1(2分)

(2)81/5

 

(3)AaBbDd(2分)乳白花(2分)

 

17.

(1)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

(2)不包含A

 

(3)①AABB或AABb②红花∶白花=3∶1AaBB

 

③红花∶黄花∶白花=3∶1∶4AaBb

 

18【答案】

(1)一F2中高茎:

矮茎=3:

145

 

(2)27:

21:

9:

7

 

(3)四35:

1

 

19.

(1)基因的分离对雌雄花分别套袋处理,待花蕊成熟后,将甲(或乙)花粉撒在

 

乙(或甲)的雌蕊上,再套上纸袋

 

(2)ddRr1/2

 

(3)病原体(感染)矮秆抗病

 

(4)412:

6:

2:

1

 

20.

(1)aaBB、AAbbAABb、AaBb

 

(2)AABB×AAbb或aaBB×AAbb

 

(3)21/3如果后代黑色:

黄褐色=1:

1,说明该黑色个体是纯合子如

 

果后代黑色:

黄褐色:

白色=3:

3:

2,说明该,黑色个体是杂合子

 

21.

(1)毛颖抗锈

 

(2)AArraaRRaaRr

 

(3)3/161/3

 

(4)①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杂交

 

③毛颖抗锈连续自交,逐代淘汰不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后代不发生性状

 

分离为止

 

22.I.

(1)乙圆粒基因自由组合

(2)YyRr×YyRr(3)4YRYr

 

yRyr

 

II.

(1)3/16

(2)毛状卵脐、毛状圆脐、光滑卵脐、光滑圆脐aaBb1/4

 

23.

(1)AaBb、Aabb

 

(2)抗病高茎:

抗病矮茎:

易感病高茎:

易感病矮茎=15:

5:

3:

1不变;是

 

(3)高茎:

矮茎=35:

1;否;因为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无繁殖能力。

 

(4)3:

16: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