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322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docx

广东某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secret

第一部分文字部分

第二部分图表内容

序号

图表名称

张数

1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

2

地层统计表

1

3

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2

4

图例

1

5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

6

工程地质剖面联系示意图

1

7

工程地质剖面图

28

8

钻孔柱状图

54

9

土工试验成果表

1

10

水质分析成果表

1

11

岩石抗压强度成果表

1

1前言

受xx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xx地块”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1.1工程概况

十里方圆位于xx市xx镇,本次对该项目B1104地块进行详细勘察,B1104地块位于十里方圆东部区域,该地块拟建建筑物有6栋,分别为1#(27F)、2#(31)、3#(25)、4#(23)、5#(27)、6#(27),均为住宅楼,钢筋混凝土结构,设一层地下室。

1.2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提供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根据广州市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出的有关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内容如下:

本工程详细勘察应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建筑范围内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层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进行沉降估算。

4、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文物、防空洞孤石等埋藏物。

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6、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水位变化幅度和对建筑材料的侵蚀性;判定其对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

7、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规范,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

并对其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提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

8、勘探孔深度应大于场地覆盖层厚度,并进行场地土层地震液化的判别,凡判别为可液化土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确定场地液化等级,如存在厚软土分布区、宜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

9、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10、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各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作出评价,对该建筑提出经济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及所需的各种计算参数;天然地基方案应提出持力层名称并进行承载力、沉降的分析和验算;桩基础方案应提出桩型、桩端持力层、桩端土承载力、桩周摩阻力和入岩桩的桩端岩石单以沉桩可能性的分析和建议,以及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复合地基方案应提出进行承载力、沉降的分析和验算及单桩承载力。

12、对各土层均需作标贯试验,砂层、残积土、全风化层、强风化层每隔2米作一次标贯,软土层标贯间距适当增大。

1.3勘察工作执行规范

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JG1-88)。

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广东省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

根据广州市方圆建筑设计院的技术文件,本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5勘察工作方法

⑴钻探

本次勘察投入XY-1型钻机2台,静压及回转方式钻进,采取岩芯进行场地地质分层及野外特征描述。

⑵标准贯入试验

在钻孔中,采用自动落锤装置,锤重63.5kg,落距76cm,预打15cm后击入3×10cm,记录其后30cm的累计锤击数。

⑶室内土、水试验

室内土工进行常规试验,分析其物理力学性质,岩样进行抗压试验,水样进行化学分析,评价场地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6工作量的布置及完成情况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勘探点布置图,本次勘察共布置钻探孔42个,其,编号为ZK25~ZK59,后增加ZK加1、ZK加2及ZK加3三个钻孔,本次勘察外业钻探及测试工作于2010年10月18日进场施工,至2010年10月30日完成,由于场地条件限制,其中ZK41、ZK42及ZK加2钻孔未进行,l另外,利用初勘钻孔24个,编号为ZK1~ZK24,完成勘察工程量见表1.6。

表1.6完成工程量一览表

勘察项目

工作量

工程测量(组日)

2

钻探

取样

钻探

钻孔数(个)

38

进尺(m)

568.95

取样

原状土样(件)

6

岩石样(件)

12

水样(件)

2

标准贯入试验

试验次数(次)

72

土工试验

常规试验(个)

6

水质分析

简分析(组)

2

岩石试验

12

2工程测量

2.1基准点

测量放点利用了线路附近国土局埋设的2个测量控制点,控制点为鹤山市独立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利用的控制点成果列于表2.1。

表2.1利用控制点成果表

控制点编号

X

Y

H(m)

G10

2519652.298

500955.832

24.38

G12

2519693.028

501117.544

25.07

2.2工程测量精度和方法

本次勘探点测放是根据广州市xx建筑设计院提供的道路平面布置图及图中的坐标点进行,利用测量控制点,经复核无误后采用全站仪进行孔位测放,所放勘探点精度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的要求。

2.3工程测量成果

根据现场勘探点测放,各钻孔点坐标及孔口标高测量成果详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附件:

图1)。

3自然地理位置及气象与水文

3.1自然地理位置

拟建场地位于xx市xx镇xx山麓,大雁山位于粤中交通要道,距离广州60公里,近邻鹤山港,旁依广湛公路,佛开高速公路,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大雁山面临西江,因其山形似大雁而得名,总面积300公顷,主峰海拔310米。

3.2气象与水文

xx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温和湿润,无霜期达354天;年平均气温21.6°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97.8小时,年平均雨量1774.1毫米。

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场地地形及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市xx镇xx山麓,原始地貌属残丘地貌。

现场地标高在23.0~90.0m之间。

4.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评述

4.2.1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

根据野外钻探揭露的地层,按成因时代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地层共划分为4个岩性单元(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纪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纪坡积层(Qdl)、第四纪残积层(Qel)以及燕山期花岗岩层(γ53

(2))。

4.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评述

根据野外钻探结果,综述各工程地质层的时代、成因,对各工程地质层的野外特征评述如下:

⑴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人工填土(地层编号为①-2层):

灰褐色、红褐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及少量风化碎块组成,局部地段以填石为主,块径一般在3~7cm,局部可能存在大块石。

填土回填时间较短,干~稍湿,呈松散状。

⑵第四系坡积层(Qdl)

粉质粘土(地层编号为层②):

黄褐色、灰黄色,可塑,含约20%中细砂,局部含有风化碎块,偶见有植物根茎,无揺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⑶第四系残积层(Qel)

粉质粘土(地层编号为③层):

灰白色、灰褐色、灰黄色,可塑~硬塑,含约10~15%中细砂,残余原岩结构可见,由花岗岩、凝灰岩风化残积形成,无揺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⑷燕山期全风化花岗岩层(γ53

(2))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为④-1层):

灰白色、黄褐色,硬塑,岩石风化呈砂土状,局部有少量碎块状,主要由石英、高岭石、云母等矿物组成,水浸易软化崩解,原岩结构可辨,用合金钻头易钻进。

强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为④-2层):

灰白色、灰褐色,裂隙极发育,岩芯呈砂土状、块状、短柱状,原岩结构可辨,用合金钻头易钻进。

中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为④-3层):

灰白色、青灰色,裂隙较发育,局部被铁锈色浸染,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块状、柱状,长约10~20cm,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用金刚石钻头钻进,进尺较慢。

微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为④-4):

青灰色色、灰白色,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风化裂隙稍发育,断口处新鲜,锤击声脆,岩质坚硬,粗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用金刚石钻头钻进,进尺困难。

以上地层的埋深、埋藏分布特征及层位接触关系,详见地层统计表、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1地表水

勘察期间,场地范围内未见地表水。

5.2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含水岩性、赋存、埋藏条件及水力特征,拟改造道路沿线勘察揭露的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和基岩层中的裂隙水。

场地地下水特征如下:

第⑴层:

第四系地层中孔隙潜水,赋存于坡残积层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经地下径流排泄,水量一般。

第⑵层: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花岗岩层基岩裂隙中,水量一般。

5.3地下水水位

勘察期间,钻孔中均遇见地下水,测得的稳定水位埋深在2.20~20.8m,水位标高在10.64m~63.23m。

5.4地层渗透性

根据室内试验及结合本地区勘察经验,对各土层渗透性评价见表5.4。

 

表5.4地基土渗透性评价一览表

地层编号及名称

垂直渗透系数

Kv(cm/s)

渗透性评价

建议值

①-2人工填土

4.0×10-4

弱透水

②粉质粘土

6.0×10-4

弱透水

③砂质粘性土

5.0×10-4

弱透水

④-1全风化花岗岩

4.5×10-3

透水

④-2强风化花岗岩

6.0×10-3

透水

④-3中风化花岗岩

6.7×10-4

弱透水

备注:

土层渗透性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有关内容按下列方法进行评价:

K=1.16×10-6~1.16×10-5为微透水;

K=1.16×10-5~1.16×10-3为弱透水;

K=1.16×10-3~1.16×10-2为透水。

5.5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分别在ZK31、ZK47号钻孔中取水进行腐蚀性分析,分析结果详见水质分析报告。

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修订版)判定。

表5.5.1.1-1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评价

腐蚀等级

腐蚀介质

环境类别Ⅱ

评价

判别标准

实测值

硫酸盐SO42-

(mg/L)

<300

(ZK31)291.54

(ZK47)378.96

微腐蚀

微腐蚀

300~1500

1500~3000

>3000

镁盐含量Mg2+

(mg/L)

<2000

(ZK31)43.15

(ZK47)67.71

微腐蚀

微腐蚀

2000~3000

3000~4000

>4000

 

表5.5.1.1-2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判别表(按强透水层)

腐蚀

等级

pH值

侵蚀性CO2(mp/L)

HCO3-(mmol/L)

判别标准

实测值

评价

判别标准

实测值

评价

判别标准

实测值

评价

>6.5

(ZK31)8.23

(ZK47)8.11

<15

(ZK31)0.00

(ZK47)0.00

>1.0

(ZK31)3.37

(ZK47)9.10

6.5~5.0

15~30

1.0~0.5

5.0~4.0

30~60

<0.5

<4.0

>60

--

表5.5.1.1-3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判别表

腐蚀等级

判定指标

评价

判别标准(干湿交替)

水中的Cl-含量(mg/L)

<100

(ZK31)262.00

(ZK47)158.12

微腐蚀

微腐蚀

100~500

500~5000

>5000

根据上表判定结果,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5.5.2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根据区域工程经验,场地地下水以上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6区域稳定性及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6.1区域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粤中拗陷台山—增城隆断束。

区内构造形迹主要有南北向,西北向两组断裂,在场地附近无断裂通过,场地稳定。

6.2地震及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的有关规,本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拟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在250mm/s~500mm/s,覆盖层厚度小于15m,场地土类型划分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6.3场地类别

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综合确定拟改建线路属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

6.4场地土液化判别

勘探范围内未见有饱和砂土分布,故场地不考虑饱和砂土的地震液化问题。

7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7.1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野外实地地质调查及勘探揭露的地层,场地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自然边坡及开山采石形成的高陡人工边坡,坡体以强风化及中风化花岗岩为主,岩石裂隙发育,大部分区域都未采取有效加固措施,依然存在崩塌、滚石以及滑坡等潜在地质灾害。

7.2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本场地位于基本稳定区域,经采取合适的基础型式和防护措施,可以建设本工程。

7.3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的选用

根据现场钻探、标准贯入试验以及室内土样试验分析统计,各层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7.3-1、表7.3-2、表7.3-3。

表7.3-1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

层号

名称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限

指数

ω

γ

e

WL

Wp

Ip

%

kN/m3

-

%

%

粉质粘土

24.8

18.7

0.783

35.1

22.5

12.6

表7.3-2土的压缩指标(平均值)

层号

名称

压缩系数

压缩模量

a1-2

Es1-2

MPa-1

MPa

粉质粘土

0.34

4.85

表7.3-3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平均值、标准值)

层号

名称

统计指标

直剪快剪

粘聚力c

内摩擦角φ

kPa

粉质粘土

平均值

23.0

25.7

7.3地基土工程性质及评价

根据表5-1~表5-4统计结果,结合各层岩土层的野外特征,对各层地基土的工程性能综合分析评价如下:

①层人工填土:

场地内局部钻孔有分布,为未处理的人工弃土,呈松散状,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②层粉质粘土:

仅在部分钻孔中揭露,可塑,强度较高,工程性能一般。

③层粉质粘土:

部分钻孔中揭露,可塑~硬塑,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一般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④-1层全风化花岗岩:

岩芯呈砂土状,局部含有少量的风化碎块,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一般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④-2层强风化花岗岩:

岩芯呈砂土状、碎块状,局部风化不均匀,呈短柱状,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一般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

④-3层中风化花岗岩:

岩芯呈块状、短柱状~长柱状,强度高,工程性能好,可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④-4层微风化花岗岩:

岩芯呈块状、短柱状~长柱状,强度高,工程性能好,可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8基础方案选型

8.1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综合各岩土层的野外特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有关规定,结合地区勘察经验,对各岩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建议值等参数列于表8.1。

表8.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等参数建议值

地层编号及名称

承载力

特征值[fak](kPa)

重度

γ

(kN/m3)

压缩模量Es1-2

(MPa)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角

φ

(°)

②粉质粘土

170

18.0

5.3

25

22

③粉质粘土

190

18.2

5.5

28

25

④-1层全风化花岗岩

350

20.0

8.5

33

27

④-2层强风化花岗岩

800

22.0

12.5

40

28

④-3层中风化花岗岩

2000

24.0

/

45

25

④-4层微风化花岗岩

5000

26.0

/

80

34

注:

中、微风化岩C、φ值指标指岩体结构面。

8.2基础型式选择

根据野外钻探结果及7.3节论述,综合分析拟建建筑物基础型式建议采用桩基础,以④-4层微风化花岗岩为基础持力层。

桩基础形式可选择冲(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灌注桩。

根据野外钻探结果及室内试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广东省标准),将冲、钻、挖孔桩桩基设计参数列于表8.2。

表8.2  冲、钻、挖孔桩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

岩土层名称

桩侧摩阻力

特征值的经验值

qsa(kPa)

桩端阻力特征值的经验值qp(kPa)

人工

挖孔桩

冲、钻孔

灌注桩

①层人工填土

-10

②粉质粘土

25

③粉质粘土

35

④-1层全风化花岗岩

65

1200

800

④-2层强风化花岗岩

90

1600

1100

④-3层中风化花岗岩

(3500)

(3000)

④-4层微风化花岗岩

(7200)

(6800)

8.3基坑支护

拟建的高层住宅楼均设有1层地下室,地下室底板标高为22.00m,根据野钻探揭露,基坑开挖范围内岩土层主要为全~中风化花岗岩地层。

由于场地周边较宽阔,有一定的放坡空间,建议开挖时放坡,坡率按1:

0.5~1:

1.0,坡面铺设钢筋网后喷砼面层。

若放坡空间较小时建议基坑采用放坡加土钉墙支护。

8.2施工降排水

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整体上地下水埋藏较深,且地下水水量较小,基坑施工时无须进行井点降水,仅需在坑底挖集水井,设置排水沟疏排坑内积水。

基坑在雨季施工时,应加强地表水的抽排工作。

8.3地下室抗浮评价

该区域地下水埋深一般2.20~20.8m,水位标高在10.64m~63.23m,但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在山体开挖后,水位会随开挖下降,拟建建筑物地下室底板设计标高为22.00m,考虑丰水期间地下水位的上升,设防水位建议按标高22.0m考虑,抗浮设计水位建议按标高22.0m考虑。

9边坡工程评价

根据野外钻探及现场实地调查,现状边坡主要为采石开挖形成,属高陡的岩质边坡,除局部地段采取了支护措施外,大部分边坡都未采取任何防护手段。

易发生崩塌、滚石及滑坡等潜在地质灾害。

9.1边坡治理原则

边坡防治建议按以下原则进行:

1、治理工作应贯彻“综合治理,力求根治”的原则;防治方案选择时除了考虑已有滑动面外,还应分析沿其他滑动面滑动的可能;另外应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已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性,分区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量节省工程费用。

2、本工程防治设计宜遵循“固脚、强腰、排水”的原则,同时贯彻“恢复自然、水土保持、技术先进、经济美观”的理念。

3、应认真贯彻“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原则,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复核地质情况,发现实际地质情况异常,应及时调整设计,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前及施工后应对重要支护结构采取相应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9.2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根据边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质环境特征,并结合稳定性和危害性分析,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和建议:

若坡脚较为开阔具放坡空间建议采用放坡,放坡坡率可选1:

0.5~1:

1,当坡高较大时建议采用分级放坡,分级高度不大于8m,级与级之间设置平台及配水沟,放坡后坡面上设菱形骨架或人字形格梁,节点打锚杆,锚杆长度应通过计算获得。

坡顶设截水沟,坡脚设排水沟,平台设截水沟,坡面设跌水踏步,形成良好截排水系统。

若坡脚距现状建筑物较近,不具放坡空间时,建议采用采用坡底设置抗滑桩上部进行锚杆(索)+格构梁+坡面复绿+排水设施的联合支护形式。

在设计与边坡加固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信息化施工,施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安全、经济。

治理应该进行专项设计,设计所需的各项建议参数见下表。

依据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结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有关规定,类比同地区同条件的工程经验,边坡支护设计时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值建议按表9.2值采用。

表9.2边坡设计参数建议值

地层编号

及名称

承载力

特征值

[fak]kPa

基底

摩擦

系数

μ

重度γkN/m3

抗剪强度

岩土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frb

(kPa)

天然

饱和

凝聚力C(kPa)

内摩

擦角

φ(°)

凝聚力C(kPa)

内摩

擦角

φ(°)

②粉质粘土

170

0.30

18.0

25

22

23

18

23

粉质粘土

190

0.35

18.0

28

25

25

22

25

-1全风化花岗岩

350

0.40

20.0

33

27

28

23

40

-2强风化花岗岩

800

0.45

22.0

40

28

38

24

80

-3中风化花岗岩

2000

0.65

24.0

45

25

42

22

200

10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