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747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6《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2.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

(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

(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     ”,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

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

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

(1)包括: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

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

包括: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

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预习任务

1.弄清作者、写作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

2.一读课文,完成相关的批注,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3.二读课文,找出是论点的句子,整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三、预习检测

1.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是   ,字卓如,号   ,别号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2.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 qì约(③ ) 招lǎn(④ )  悲天mǐn(⑤ )人

xún环(⑥ ) xiè(⑦ )却 监dū(⑧ ) 死而后yǐ(⑨ )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莫若:

                         

达观:

                         

契约:

                        

造句:

                         

4.理清全文论述思路。

(1)根据文章标题,作者要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采用先   (①总论,②分论),再   (①总论,②分论)的整体布局。

(2)与标题相呼应,作者先论述    ,再论述    。

(3)哪几段论述最苦,哪几段论述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在前三段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第一个     。

它是用什么方法引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算是提出问题(确立分论点),第二、三段便是   问题(或叫摆   进行   论点的正确性)。

(6)第二段有  句话,侧重点是第  句,它主要分析阐述            ,从而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是正确的。

(7)同样作为论据,第三段与第二段是否属于同一类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几个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这些事例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段的论述顺序是先举个人所遇之事,然后扩展延伸到          ,最后得出结论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10)第四段首句是      句,起      作用。

第二句是全文的第二个     ,起      作用。

(11)第四、五两段所摆论据与2、3两段又有什么不同?

(或论证方法与前两段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过引用并阐释后,作者得出结论:

①       ,②      才是真乐。

(13)在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①                   的疑问,明确指出:

②           。

由此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从正面说明:

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

③                         。

(14)从表面看,作者好像还要做个总结,但作者却就此收笔了。

其实不然,这种结尾叫留有余味,把全文的总结论(也是总论点)留给读者自己去归纳:

最苦的是       ,最乐的是        。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

(自由诵读)思考:

这篇文章给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明确:

2.读完后告诉老师:

(集体抢答)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

4.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标记批注)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5.什么事最快乐呢?

(用原文语句回答)(标记批注)

6.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5自然段的内容。

(勾画)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勾画)

二、同桌互探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勾画)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勾画)

事实论据:

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如:

道理论据:

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如: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标记批注)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这个问题后,一连用了三个设问,构成排比句,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2、在文中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明确: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

4、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又是怎样论述“尽责并得快乐”这一观点的?

明确:

2、作者引用“如释重负”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什么作用?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明确: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在第5段中,作者引用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2、在第5段中,作者除了引用曾子的话作论据外,还使用了什么论据?

明确:

3、文章第6段主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在作者看来,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作者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

(四)写法探究

1.论证结构严谨。

分论1:

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2:

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特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2)运用修辞心情愉悦: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什么是苦?

什么是乐?

以我们的人生经历,能体会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用不着费尽心机去弄懂这个问题。

但关于苦与乐的成语、名言却有不少,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成语、名言,与同学们交流。

2.实话实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公民)或者责任从何而来,作者如何论述?

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⑴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⑵请从这两段中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⑶文中画横线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⑷“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⑸文中红字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⑹你认为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2.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

(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

(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     ”,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

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

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

(1)包括: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

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

包括: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

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预习任务

1.弄清作者、写作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

2.一读课文,完成相关的批注,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3.二读课文,找出是论点的句子,整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三、预习检测

1.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       》,作者是   ,字卓如,号   ,别号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2.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 qì约(③ ) 招lǎn(④ )  悲天mǐn(⑤ )人

xún环(⑥ ) xiè(⑦ )却 监dū(⑧ ) 死而后yǐ(⑨ )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莫若:

                         

达观:

                         

契约:

                        

造句:

                         

答案:

1.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任公  ​饮冰室主人  维新派

2.①惠, ②缠, ③契, ④揽, ⑤悯, ⑥循, ⑦卸, ⑧督,⑨已。

3.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

不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造句略。

4.理清全文论述思路。

(1)根据文章标题,作者要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采用先   (①总论,②分论),再   (①总论,②分论)的整体布局。

(2)与标题相呼应,作者先论述    ,再论述    。

(3)哪几段论述最苦,哪几段论述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在前三段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第一个     。

它是用什么方法引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算是提出问题(确立分论点),第二、三段便是   问题(或叫摆   进行   论点的正确性)。

(6)第二段有  句话,侧重点是第  句,它主要分析阐述            ,从而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是正确的。

(7)同样作为论据,第三段与第二段是否属于同一类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几个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这些事例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段的论述顺序是先举个人所遇之事,然后扩展延伸到          ,最后得出结论                  。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10)第四段首句是      句,起      作用。

第二句是全文的第二个     ,起      作用。

(11)第四、五两段所摆论据与2、3两段又有什么不同?

(或论证方法与前两段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过引用并阐释后,作者得出结论:

①       ,②      才是真乐。

(13)在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①                   的疑问,明确指出:

②           。

由此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从正面说明:

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又从反面说明:

③                         。

(14)从表面看,作者好像还要做个总结,但作者却就此收笔了。

其实不然,这种结尾叫留有余味,把全文的总结论(也是总论点)留给读者自己去归纳:

最苦的是       ,最乐的是        。

答案:

(1)分论--总论。

(2)最苦  最乐。

(3)1、2、3三段论述最苦,4、5两段论述最乐。

(4)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领起2、3两段。

分论点。

用一连串的设问引出。

作者不直接提出观点,而采用设问先否定其他看法,是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5)分析,  论据,  论证。

(6)四。

  4。

  责任是不可逃躲的,逃躲了就要受良心责备。

(7)不属于同一类论据:

第二段是道理论据--主要是作者的分析,第三段是先是事例论据,然后又是道理论据(作者的分析)。

(8)四个事例:

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这些事例都极简洁,且都从个人角度来举。

(9)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

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使论述步步深入。

(10)过渡,  承上启下,  分论点,  领起本段和第5段

(11)四、五两段主要引用名言来作论据,叫引用论证。

引用名句之后,作者要沿着论点方向做些阐释(道理论据,或叫讲道理)。

(12)责任完成了。

  从苦中得来的乐。

(13)①​既然这苦是从背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②​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的,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③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14)负责任,  尽责任。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

(自由诵读)思考:

这篇文章给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明确:

①什么是最苦②什么是最乐③苦和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读完后告诉老师。

(集体抢答)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____逃避责任______。

3.作者认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4.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5.什么事最快乐呢?

(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6.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5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明确: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二、同桌互探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苦乐观: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或“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请从文中找出相应例子。

事实论据:

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如: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

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如: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论证。

举例论证:

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

对比论证:

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

比喻论证:

把责任比喻为“重负”“石头”。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

(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

(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这个问题后,一连用了三个设问,构成排比句,请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作者用这样一组设问构成的排比句,语气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