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973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docx

高三复习唐诗专题教案

高三语文唐诗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本单元唐诗的内容。

2.通过自主归纳和老师点拨,提高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观点和态度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

3.通过延伸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意的方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观点和态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熟悉诗歌内容

要求学生用10分钟朗读必修三·二单元中的七首唐诗,然后填写下面的诗歌分类表格。

篇目

表达方式

格律

语言

内容

《蜀道难》

抒情?

古体

杂言

写景、送别?

《秋兴八首》

抒情

律诗

七言

羁旅思乡

《咏怀古迹》

抒情

律诗

七言

咏史怀古

《登高》

抒情

律诗

七言

羁旅咏怀?

《琵琶行》

叙事抒情?

古体

七言

咏怀

《锦瑟》

抒情

律诗

七言

咏怀、悼亡?

《马嵬》

叙事?

律诗

七言

咏史(怀古)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一般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山水)诗(写景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言志)诗、咏怀诗等。

[见附录一]

注意:

我们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而给诗歌分类,古人在写诗时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观念,所以,有些诗可能很好归类,有些诗在表达方式上或者内容上是多元的,并不能简单归类。

另外,老师藉此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关于诗歌的文学常识。

二、如何把握诗歌内容

如何读懂一首诗?

从哪些角度能辅助我们读懂一首诗的内容和感情?

[因为本单元只有五首七言律诗,涵盖范围太窄,所以我给了一些从网上找的其他诗词的例子]

1、题目

如:

杜甫《秋兴》,交代了季节,也表明这首诗是因秋感兴,抒发情怀;

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

杜甫《旅夜书怀》,“旅途之夜”,题目交代了时间,诗人的境况,也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羁旅在外的孤独、感伤的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点明了时间,地点,也点明了主题“归隐”之意

2、作者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有“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二:

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

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

3、题材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

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

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又如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

当我们辨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

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

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

4、注释

如2008年北京高考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后面第②小题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如果不能结合注释,很难准确回答问题。

5、意象(《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讲过)

“晓风残月”的“残月”往往与分别、思念的情感相关;“孤舟”或者“小船”往往与游子漂泊的愁思有关;登高或者凭栏往往抒发对个人壮志的慨叹或者对国家局面的忧虑。

“雁”往往与思念远方亲人有关;“酒”往往用来抒发内心的愁绪。

“子规”或者“杜鹃”或者“猿”常常用来烘托悲伤的氛围;在李白的诗歌中“长安”象征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屈原诗歌中“美女”等象征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者贤才。

6、关键词句

主要指诗中能表现主旨和感情的词句。

如《秋兴八首》中的“故园心”表明诗人有羁旅无依,思乡之意。

《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怨恨”,既是王昭君埋没汉宫之怨,远离家国之恨,也是杜甫怀才不遇、报复不得施展之“怨恨”。

《登高》中“悲”、“独”都能直接表现出作者的感情,从“常作客”中能看出作者多年在外飘泊的处境,“多病”能看到作者的身体状况。

这些字词都有助于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应该特别注意。

三.能力训练

1.《目标检测》P21页十三的27题、P26页二十四的48题、P30页三十四的71题、P32页三十九的80题、P33页四十二的86题、P34页四十六的94题等。

老师依据学生情况,课上练习一部分,课下做一部分,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思考、领悟

 

讨论、交流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思考、领悟

第二课时·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本单元唐诗的内容。

2.通过自主归纳和老师点拨,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3.通过延伸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表达技巧/赏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知识梳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正侧、实虚、动静、远近)、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议论、铺陈等。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等。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学生练习及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简单归纳、梳理关于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从本单元的七首诗歌中找两处使用典型的表达技巧的例子,并做简要赏析。

如《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蜀道之“高”和“险”。

《琵琶行》中除了运用了比喻、通感、对偶等修辞手法来描摹琵琶的声音外,还运用侧面描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用听乐人的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强化了表达效果。

《马嵬》一诗用了牛郎织女和卢家莫愁的典故,前一个典故讽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当时嘲笑牛郎织女,现在却再也不能相见,只能被人嘲笑。

后一个典故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警醒后世,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三.能力训练

1.《目标检测》P15~34页1、2、4、5、7、8、11、12、16、19、26、32、34、37、41、47、49、51、53、57、63、65、68、69、72、75、77、79、82、85、90、92

老师依据学生情况,课上练习一部分,课下做一部分,让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的诗歌艺术手法,并能根据诗歌内容做简要的赏析。

 

积累、整合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思考、领悟

第三、四课时·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本单元唐诗的内容。

2.通过自主归纳和老师点拨,提高学生对诗歌形象和语言的鉴赏能力。

3.通过延伸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和语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知识梳理

1、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亦称意象)。

高考往往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义和社会意义,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诗中的某某形象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古诗常常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

因而,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特点,然后把握形象蕴涵的精神内核。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明确是什么形象。

(2)根据诗中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

2、意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一个一个的物象,而意境是这些意象综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种常见的高考题型,其提问方式主要有: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诗中某两联写了哪些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明确诗歌的表层意义,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用流畅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用能够准确地体现景物特点或情调的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恬静优美、闲适恬淡、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高远辽阔等。

(3)用能够准确地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忧愁伤感、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3、炼字即锤炼词语,是指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选择最妥帖、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这也是一种高考常见题型,其提问方式主要有:

(1)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简析某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常常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色彩词、叠词以及词类活用上狠下工夫,所以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词语,就抓住了炼字的关键。

鉴赏炼字应该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色彩、情味、动静、效果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不能就字论字。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明确指出炼字,或肯定哪个字更好。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风格是指由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侧重对语言风格的整体评价,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作者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如陶渊明的淡远潇洒,高适的苍凉悲壮,王维的恬淡幽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明白清新,李商隐的清丽俊逸,苏轼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婉约含蓄。

答题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练习及交流总结

1、赏析《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

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

弹奏技艺高超,早年风光,现在受尽冷落。

作者对其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借其遭遇寄寓了作者自己被贬官压抑的遭遇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赏析《登高》颔联的意境。

茫无边际的木叶萧萧而下,奔流不息江水滚滚而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借助雄浑壮阔的景物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和悲壮的意境。

3、赏析《咏怀古迹(其二)》中的“赴”、“黄昏”。

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4、简要赏析《蜀道难》的风格特征。

(豪放飘逸)

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三.能力训练

1.《目标检测》P15~34页9、10、13、17、25、30、33、35、36、38、40、43、44、47、61、70、81、83、88、89、93等等。

老师依据学生情况,课上练习一部分,课下做一部分,让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的诗歌艺术手法,并能根据诗歌内容做简要的赏析。

 

积累、整合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思考、领悟

附录一

①、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昌龄;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

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附录二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铺陈等。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结构形式:

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①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②表现手法:

赋比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

《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

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用赋的手法。

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

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

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

例如《陌上桑》第一节描写罗敷,先从正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衬托可分两种:

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衬托。

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白居易《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诗以“六宫粉黛”黯然失色衬托杨贵妃的千娇百媚。

这里用的正是以美衬美的手法。

柳宗元《江雪》,以鸟迹人踪灭绝,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

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

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

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例如,动静结合: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王建“一院落花无客解,半窗残月有莺啼”。

远近结合: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诸觉结合:

王维《鹿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从听觉上落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染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

又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刘方平“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刘沧“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手法:

赵瑕“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选取画面,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秋夜思归难眠这一情景。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句诗,景分远近,视有俯仰,听备急哀,动静相衬,多种手法错综。

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

例如,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全诗运用对比:

“一粒粟”与“万颗子”,“无闲田”与“犹饿死”。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联,句内各自构成对比,第二联,上下句对比。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花。

”通过梦境,将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