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01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说明Word格式.docx

课文围绕齐白石的画写了些什么?

哪个自然段听后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齐白石的画一样?

 (听后概括:

介绍了齐白石的童年生活,画的内容、贡献、特点,最后谈人们的感受,并板书)

三、精读品味:

1、学习第1自然段。

  释“著名”,突出了齐白石在绘画界的地位之高,充满敬佩之感。

齐读。

  过渡:

齐白石为什么能把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画得那样生动亲切呢?

2、学习2、3自然段。

  童年生活在哪?

(湖南湘潭附近一个叫杏子坞的小山村)贫困到何种程度?

(抓“饥荒”一词理解)正是因为贫穷,齐白石没怎么上学,他在外祖父的私塾里只读了半年书,自己便在家自学《三字经》、《千字文》,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看书、一边画画。

这样的生活对齐白石有不好的影响吗?

不但没有,相反,出示“童年——源泉”这句话。

  重点理解这句。

先释“源泉”,水流起头之处,在这里绘画源泉就是画的内容、素材,也就是画什么?

再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什么他画的东西总也画不完呢?

他的生活经历里到底有些什么可画之物呢?

(学生自由畅谈:

生活用具,动、植物等等)。

3、小结:

白石爷爷家有个星斗塘,塘中荷花盛开,鱼虾成群,白石爷爷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他一定看过小鸡们争食蚯蚓,一定看过小蝌蚪顺流而下,一定看过小老鼠们偷蛋吃……长期地细心观察,才会把这些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画得那样生动传神。

再读2、3自然段。

四、评价总结:

  齐白石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刻苦勤奋,他执着地、用心地画着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直到九十多岁才去世,他由一位普通农民到木匠,最终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

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西班牙有个大画家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齐白石画的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为什么大家对他会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继续查阅白石老人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齐

        白 著名画家  童年生活:

(2-3) 贫困

        石 画的内容、特点、贡献:

(4-6) 亲切生动

        的 人们的感受:

(7)

        画

第二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位画家名叫徐悲鸿,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国画大师,(边板书边说):

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齐白石。

2、师:

课文中有一段话向我们介绍了他,来齐读(相机出示课件)齐白石头像(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师: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

湖南湘潭人,从二十五岁学画一直画到九十三岁去世,他对诗、书、画、印无所不精。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齐白石的画。

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先向我们讲齐白石童年的生活经历,接着描述他的画的特点。

最后介绍齐白石对中国画的贡献。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重点写了齐白石的画?

指名说(第4、6自然段)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

第四自然段内容)

1、学习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说说你看到了几幅画?

哪四幅?

小黑板出示相关句子。

你最喜欢哪一幅?

相机学习。

①“两只小鸡……蚯蚓”。

如果要你给这幅画取个题目,会是什么?

假如你真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觉得怎样?

(有趣)这是大师的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谁能读出这种“趣”。

②“他画停在……肚腹”。

你觉得这幅怎样?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谁能读出这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我想这幅画要是让刚才那两个嘴馋的小鸡看见了,又要展开争夺大战了。

③“他画一群……游动”。

生自由谈看后体会。

关于这群蝌蚪,还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齐白石当时已92岁高龄,一天,老舍到他家登门拜访,出了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目请齐白石画,几天后,齐白石画成了,可画面上只有一群小蝌蚪顺着山泉向下游,却没有一只青蛙,你们说齐白石是不是画离题了?

(虽没有画鼓腮鸣叫的青蛙,但仿佛听到了蛙声从山上传来,充满了想象的意境。

)谁再来读读,让我们也想象一下蛙声,指名读,你们听到蛙声了吗?

④“他画的虾……起来!

”生读。

徐悲鸿画马闻名世界,郑板桥画竹令人叫绝,齐白石画虾声名远播。

80岁后的齐白石画虾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关于画虾的故事,课外上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具体,晚上好好看看)齐白石的虾是透明的。

真虾什么样?

中国画用毛笔和墨汁,写过毛笔字的同学可能有点感受,画成透明状实在不容易,可见齐白石功力深厚。

再读这句,能不能读出栩栩如生之感。

  欣赏完这四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夸奖:

逼真、奇妙、栩栩如生、生动亲切,并板书)带赞美之情再读4句话。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拍手称赞,怪不得课文开头就说他是——著名的画家。

同学们,作者先介绍了这四幅画,最后来了一个总结,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话。

这样先分说后总结,就是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

四、拓展

  师:

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欣赏大师的画。

(课件出示画)生欣赏。

画中的这些小事物都是农村里常见到的,在别的画家眼里是很难登大雅之堂,这些事物实在是太小、太普通、太不值得一提了。

文中有个词语叫做——生说答案,“微不足道”,师出示词卡。

“微”是什么意思?

(微小)“不足”是什么意思?

(不值)“道”是什么意思?

(提起)齐读词语两遍。

谁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

老师还带来了几幅画,你能照样子写一写吗?

五、小结。

  齐白石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课后上网查查资料。

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却变得生动亲切,齐白石为什么赋予这些小事物深长的意义呢?

             10齐白石的画

               微不足道 

              小鸡      争斗

              蝌蚪      游动

              蝗虫      绿色

              虾       跳跃

              …       …

生动亲切

11、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字义;

2、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好句。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

1、出示图片,师述: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于世的桥梁,到此游览的中外游客都会被卢沟桥的狮子深深地吸引住。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这座著名的卢沟桥,好吗?

2、指导从图上整体观察卢沟桥:

(出示图片)到了,谁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眼前的卢沟桥。

(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抓住最大的特点:

狮子多。

3、引入:

这篇课文就是着重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

(板:

的狮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两个任务:

一通读课文;

二重点了解卢沟桥的狮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有不明白的词语请在旁边打上问号。

2、请四生分别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注意读准“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教师或指图,或当场解决,或交代留待学习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

4、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你知道了什么?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内容?

)能不能用连贯的话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解决重点

1、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狮子)

2、引导观察图片,说说图上狮子的形态怎样。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狮子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这些句子在第几自然段?

4、精读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写得最好,最能表现狮子特点的句子反复读几次。

5、生汇报,师指导朗读:

 ⑴ 抓住“真有意思”作为评价的标准。

指导学生个别读,四人小组读,男女生读。

师生合作读。

  ⑵ 朗读第二、三句时引导体会出“大小不一”这个特点。

  ⑶ 朗读第四句时引导体会出“形态各异”“多”这个特点。

有的……好像……)

  ① 重点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运用表演等手法引导学生体会狮子长吼的威武气势。

  ②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的滋味感情朗读第三个分句。

  ③ 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狮子生动的形态,加上神态动作感情朗读。

       (你从读中体会到什么了?

把什么特点读出来了?

  ⑷ 这些狮子有大的有小的,有长吼的,有低头的,有被大狮子按在地上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些狮子的特点吗?

生汇报,师板: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⑸ 你能面向大家有感情地把你最欣赏的这个句子背出来吗?

6、小结:

作者笔下的狮子真是栩栩如生。

生合作朗读:

师读第一句,男女生分别朗读表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句子。

7、发展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最后用了什么符号?

(省略号,表示还没写完。

)共有501只狮子那么多,除了作者描写的,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

请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用“有的……好像……”说几句话。

有的……好像……)先同位说说,再汇报交流。

  生汇报,师充分肯定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8、小结:

(指图)看来卢沟桥的狮子可真是千姿百态,501只狮子有501种不同的姿势,真是绝了。

9、再读课文,看还能读出什么感觉?

(师通过范读指导等方法引导读出为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自豪的感觉)

10、我们的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

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到卢沟桥去看看,欣赏一下这座建筑杰作。

四、作业

1、引入:

卢沟桥除了狮子多这个鲜明的建筑特点外,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请吧你从课内课外搜集的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整理一下,准备在下一节课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诗歌、故事……)向大家介绍。

2、总结:

正是由于卢沟桥独特建筑特点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才得以闻名于世。

也正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体会,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我们才清楚地了解到卢沟桥的特点。

3、作业:

 ⑴ 用自己的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⑵ 细读第二自然段,试背。

  ⑶ 继续通过上网、查找书籍等渠道搜集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写话。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卢沟桥的闻名不光桥上的狮子多、各具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

3、引读课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学生接读)“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

理清层次。

2、请学生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背诵。

3、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交流观察当地的石狮子所得,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石狮子的资料。

3、交流抄写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11卢沟桥的狮子

         数量多:

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  大小不一:

甚至        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

有的……有的……

12、罗马速写

1、学会10个字,认识6个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字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的,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罗马的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罗马的风光片。

  教师简介: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水恒之城”。

2、学生谈观看风光片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罗马。

3、板书课题:

罗马速写

4、解题,理解“速写”。

 教师:

作者会写罗马的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

1、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4、交流发言:

课文写了罗马的什么?

课文中有直接概括的句子吗?

5、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课文开头写罗马的三个特别之处是“遗址多、雕塑多、喷泉多”,结尾总结,首尾呼应,中间的部分进行分述,可以看出,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总-分-总”式的写法。

那么罗马闻名世界的遗址、雕塑、喷泉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课文又是怎样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具体叙述的呢?

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6、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归纳出有价值的重要问题。

7、教师小结:

下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深入精读课文。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字形。

2、出示字让学生读和组词

1、通过抓重点词句及朗读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2、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写遗址、雕塑、喷泉的段落,找出给你印象感受最深的语句标出来,边读边体会。

2、小组内相互交流。

3、发言交流,学生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感悟词句,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部分:

遗址

  罗马的遗址给你什么印象?

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体会遗址“多”“令人惊叹”,感受罗马的古老

  教师小结:

罗马的遗址多,斗兽场尤其令人惊叹。

罗马除了遗址多,还有什么特色呢?

第二部分:

雕塑

  罗马的雕塑给你什么映像?

  理解感受罗马是“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

  感情朗读这一段。

思考:

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体会如何围绕一句话展开叙述。

第三部分:

喷泉

  罗马的喷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感受哦吗的喷泉多,“千姿百态”。

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展开叙述的?

4、教师小结:

罗马的喷泉如此多,形态如此多样,罗马城有这样的点缀,的确是别具一格,没有能如之媲美的城市了!

5、感情朗读整段。

二、回归整体,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指名分别配乐朗读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段落。

 思考:

为什么说“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

三、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或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武汉”“北京”或你感兴趣的城市,模仿《罗马速写》写一篇短文。

             遗址 比比皆是、令人惊叹

      12罗马速写 {雕塑 超过罗马人口    }丰富内涵

             喷泉 千姿百态、星罗棋布

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一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读通诗文,自学生字。

2、查字典,给作者的名字注上拼音。

3、再读诗文,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或查找有关书籍自己解决疑难。

推荐书目《诗词精品名家编注》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

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这样理解?

(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

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

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

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

(师朗诵:

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

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

(重复一遍)

(4)师:

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

(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

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

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语文乐园(四)

1、学习部首字。

2、看图读词语。

3、写一写,背一背马克思名言。

4、读成语故事。

5、体会总起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读一读

1、朗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读每组字中的汉字。

3、观察、比较前一字与后一字的关系。

4、了解部首字的作用。

二、认一认

1、欣赏挂图。

(可多展示一些)

2、说说画上的内容。

3、图文对照,自由朗读。

4、猜画的作者,理解词语。

5、多种形式读词。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多种形式读、悟。

2、写一写,提出写的要求。

3、课后收集类似名言。

1、读成语故事。

2、体会总起句的作用。

一、读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同位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呢?

4、交流其他的成语故事。

二、读课文中的总起句

1、自由读句子。

2、看小伙伴的提示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去读一读。

3、小组交流发现。

4、全班交流发现。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