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文档格式.docx
《昆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
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
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
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
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
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
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
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
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
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辄奏上,可,许以从事;
②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
请简要说明。
【答案】
(1)D
(2)A
(3)C
(4)①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
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②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5)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解析】【分析】
(1)“去”是离开的意思,主语为“项王与诸侯”,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
“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是“具得秦图书”的原因,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
排除B项。
句意:
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
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
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故选D。
(2)A项,“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
秦官名,又称公。
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故选A。
(3)C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于文无据。
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原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故选C。
(4)①“可”,认可、赞同;
“从事”,做、施行;
“辄”,连词,就;
“以”,介词,用;
“便宜”,最合适的方式;
“闻”,使动,使……知道。
②“徒”,只是;
“议论”,发表见解;
“顾”,表转折,却;
“何也”(反问)。
(5)结合“祸自此始矣。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分析,灾祸从此开始了。
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他认为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
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的,而是在怀疑你。
故答案为:
⑴D;
⑵A;
⑶C
⑷①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
⑸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
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附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
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
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
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
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
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
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
“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
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
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
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
功臣们都说:
“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高帝说:
“诸位懂得打猎吗?
”群臣回答说:
“懂得打猎。
”高帝又问:
“知道猎狗吗?
”群臣说:
“知道。
“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
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
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
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
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西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
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
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
陈平对萧何说:
“灾祸从此开始了。
”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第。
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
“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
”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
“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
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
辅然之。
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
“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
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
仲鸿曰:
“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
”改监登闻鼓院以行。
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
”谓家人曰:
“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
松至,仲鸿谓绂曰:
“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
”松不顾而去。
未几,曦诛。
乞休致。
卒,年七十八。
[注]宣威:
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
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
指官场回避。
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
符节和斧钺。
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
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
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
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
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
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
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
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
”
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2)D
(4)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1)“冀”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
“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
“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
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
(4)本题①“诘”,询问;
“其”,代词,指这件事;
“端”,缘由;
“以”,连词,因为;
“直”,通“值”,价值;
“乃”,连词,于是;
“归”,使动,使……回来;
“至”,到。
②“事”,侍奉;
“之”,助词,的;
“道”,原则;
“苟”,如果;
“之”,代词,它;
“既”,既然;
“曷”,通“盍”,为什么。
⑵D;
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
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
淳照二年者中进土。
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
“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
”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
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
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
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
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
杨辅赞同他的建议。
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
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
“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
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
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
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
游仲鸿说:
“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
”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
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
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
”对家人说:
“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
”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
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
“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
”程松不理会而离去。
不久,吴曦被杀。
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
“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每怀匡佐之义。
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
“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
“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
荀彧传》)
A.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
这种礼节和《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
《尚书·
禹贡》称:
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
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
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A.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
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
袁绍对他敬重有加;
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
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
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
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
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
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
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①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答案】
(1)A
(3)B
(4)①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②“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将军”“兖州”“首事”“山东”“此”“天下”“要地”“虏”“熟麦”“食”“谷”“吕布”,虚词“以”“之”“也”“其”“而”“则”,“熟麦”意思是“成熟的麦子”,作“收”的宾语,意思是“抢收成熟的麦子”,为完整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项;
“约”的意思是“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