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19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技术创新Word格式.docx

北京

5460

11541

246

1074

152.2

256.4

上海

2304

4391

74

304

656.7

1031.1

江苏

1879

2819

98

341

605.8

788.1

广东

567

1385

57

261

470.9

834.9

山东

446

1097

84

363

366.0

622.8

全国

19598

38924

1383

6177

4139.2

5987.7

注:

新产品单位是13亿元。

(2)发明专利授权数。

专利是科技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专利被采用的次数越多,专利的技术水平越高。

我国每年公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数据,就三项专利的批准数量来看,主要是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的专利,而不是发明专利。

以国际标准来看,只有发明专利直接反映了技术上的根本革新。

近5年来,中国发明专利数迅速增长,这与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着紧密的联系。

1996年,我国发明专利数只有1383件,到2000年则上升到6177件,增长约3.5倍,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正处于迅速提高阶段。

北京仍然是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最多的地区,1996年和2000年分别占全国的17.79%和17.39%。

上海的发明专利数从1996年的74件上升到2000年的304件,显示上海技术创新能力的明显提高。

与北京相似的是,上海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比重略为下降,同期从5.35%下降到4.92%。

这是因为全国更多的地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技术创新活动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必然导致原有技术创新中心在全国地位的相对下降。

从长期看,随着全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普遍开展,北京和上海占全国专利的较高比重将逐渐下降。

(3)新产品开发能力。

以三个指标来比较,上海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最强。

1997年新产品的产值为656.7亿元,到1999年则上升到1031.1亿元,占全国新产品的比重从15.87%上升到17.22%。

综合比较后,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显示两个特点:

第一,尽管北京的科技论文数和专利数比上海多,而1997年和1999年新产品的产出只有152.2亿元和256.4亿元。

这同北京工业生产能力较低是相关的,2001年,北京的工业产值仅为2908.82亿元,占全国的3.05%;

上海工业产值则达到7003.9亿元,占全国的7.34%。

结合北京的科技论文数和专利授权数,显示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虽然上海科技资源量仅次于北京,而工业规模则是北京的一倍以上。

第二,超过上海工业产值的省份是广东(14035.35亿元)、江苏(11747.83亿元)、山东(9377.37亿元)和浙江(7882.47亿元)。

但是,这四个省份的科技论文数要低于上海,广东和浙江的专利数也低于上海,科技资源量要比上海少得多。

相对于这四个省份来说,上海的科技知识创造能力更强,对工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更大。

如果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可以转化成产业技术竞争力和专利创造能力的科技研究更能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几组数据的综合比较表明,上海科技创新中是以新产品创造为其特点的。

因而,对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评价应该集中到产业方面。

创造新产品的能力通常基于企业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

上海技术开发资金从1990年的14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27亿元。

其中2000年企业投入要占科技开发资金的63%,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研究与开发(R&

D)投入和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通常被视为地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指标。

1990年,上海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为10.1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75.5亿元。

同期,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6%升到1.62%,2002年又进一步上升到1.98%。

三、上海技术创新的效益分析

为了考察技术创新的效果,共选择9个技术产业:

化学工业、制药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工业。

这九大技术产业的产出占制造业比重从1995年的57.04%上升到2001年的60.05%,同期其R&

D支出占上海工业比重也从78.49%增加到87.83%。

从R&

D开支资金的投入来看,技术创新具有产业集中性,进一步就要研究不同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

表2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和其他相关的指标。

A.技术产业的R&

D支出。

技术开发活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表2是上海主要技术产业的开发资金数、R&

D销售比例、利润数、R&

D占利润比重等数据。

其中技术开发资金和R&

D资金是1995-2000年的六年累计数,而R&

D占销售比例、利润数和R&

D占利润比重是2000年的数据。

实证研究显示,上海制造业的技术开发资金是高度集中的,二个或三个技术产业获得了大量的科技开发资源。

技术开发资金投入数要大大高于R&

D资金。

1995-2000年的技术开发资金数达到41亿元,而R&

D资金仅为11.2亿元。

表2技术开发的产业集聚性单位:

%

产业

技术开发资金

R&

D

D/销售

利润

D/利润

化学工业

4.53

7.08

0.41

4.59

6.60

制药业

3.75

7.19

1.70

1.26

38.61

钢铁工业

12.61

8.51

0.51

7.92

9.58

机械工业

19.11

12.49

0.92

6.28

11.58

运输设备工业

17.14

26.16

1.10

19.97

10.04

电气机械

7.17

5.78

6.79

4.78

电子及通信设备

15.64

19.05

1.23

22.11

10.48

仪器仪表

3.83

1.96

0.93

1.61

12.65

小计

83.78

88.22

/

70.53

11.00

制造业合计(亿元)

41.00

11.2

0.69%

37.27

8.03%

①技术开发资金和R&

D资金均是指每一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

②利润是指每一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

③R&

D/销售比例和R&

D/利润比例是指每一技术产业内部的比例。

从表2中的数据可见,上海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集中。

例如,机械工业、运输设备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工业的技术开发资金和R&

D开发支出要占全部制造业的51.89%和57.7%。

技术开发投入资源集中到这些知识和技术较为密集的产业实际上构成了创新成功的资源基础。

只有投入大量的R&

D资金才会产生新产品、新工艺。

上海技术产业中的R&

D开支比重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工业,占26.16%,其次是占19.05%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工业。

这一比例实际上反映了上海经济在过去十年间的高增长是以重点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的。

产业间的不同增长率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的改变。

上海工业R&

D从1995年的9.0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8.73亿元。

其中运输设备制造业从1.22亿元的R&

D开支增加到11.18亿元,电子及通信设备业从0.61亿元增加到8.93亿元。

此外,上海周边地区也增加了对技术产业的开发投入,一家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会促使相同空间范围内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活动。

例如,2000年苏州地区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工业产值要占其制造业的17.15%,是以外资为主建立起来的技术产业。

2000年苏州吸引的外资达到30.2亿美元、占江苏的二分之一。

从而实际上形成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电子产业群,并出现了日趋增加的技术开发活动。

上海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优势之一,是上海已成为三资企业在中国最重要的研发中心基地。

2002年,上海三资企业投入的技术开发资金为56.5亿元,北京仅为11.8亿元。

越来越多的三资企业研发中心为上海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来源,而当地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结成战略同盟来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缩小与国际技术的差距。

B.R&

D占销售比例。

表2中的数据提供R&

D占销售比例,其中五个技术产业的该比例高于工业平均数,制药业达到1.7%,居首位;

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和运输设备业,分别为1.23%和1.10%。

这三大部门均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此外,机械工业和仪器仪表的R&

D占销售比例相对较高,达到0.92%和0.93%。

上海技术产业已经大大提高了R&

1995-2000年期间,运输设备从0.29%提高到1.1%,电子及通信设备业从0.31%提高到1.23%,整个工业也从0.32%上升到0.69%。

相对说来,化学工业(0.41%)和钢铁工业(0.51%)的R&

D占销售比例要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通常说来,化学工业属于科学与技术联系很紧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因而,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必须提高R&

D占销售比例,才会提高创新能力。

就全部制造业来说,对制造业技术开发投入量还是很少。

D占销售比例上升是对技术创新机会出现和市场需求所做出的反应。

近年来,国际上有三大技术创新率较高的产业:

电子电气工业、包括运输设备和仪器仪表在内的机械工业、制药业。

上海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技术产业,说明将技术开发资源向这两大技术产业转移可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C.R&

D占利润比例。

技术创新依赖于能直接受益于科学进步或其他技术突破的程度,还依赖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收益率。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并不是获取专利,而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利润。

产业的高利润率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来源。

表2数据显示了上海技术产业的利润及其占制造业的比重,表明1995-2000年期间因产业技术的变化带了各产业利润变动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基于不同产业经历了不同的技术进步率。

上海制造业中的产业利润大幅度上升主要有二个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从21.53亿元增加到82.42亿元,其利润比重从9.29%激增到22.11%,居制造业之首;

运输设备从4.52亿元增加到74.38亿元,其利润比重也从17.48%上升到19.96%。

此外,电气机械从10.05亿元增加到25.30亿元,利润比重从4.33%上升到6.79%,属于利润比重大幅度增加的技术产业。

从上海制造业利润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的技术创新活动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润作为技术开发的资金来源。

钢铁工业的利润数从1995年的45.97亿元减少到2000年的29.53亿元,2000年占制造业的利润比重为7.92%,要高于电气机械。

2000年,这四个技术产业的利润数均超过20亿元。

如果这些技术产业能够从获得的利润中不断增加技术开发资金,也就可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比较准确地对这些利润较多的技术产业是否增加其技术开发资金来提升创新能力作出判断,必须考察研发经费占利润的比率。

研发经费投入数量最高的是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1995-2000年的投入经费分别为29.41亿元和21.42亿元,分别占制造业的26.16%和19.05%。

以2000年研发资金占销售比例来看,制药业达到38.61%,表明将利润的大部分用于技术开发活动。

除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外,其余6个技术产业的研发经费占利润比重高于制造业8.03%的平均数,基本上在10%左右的水平上。

显示这一比例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需的资金投入尚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技术开发活动的增加,技术产业继续将更多的利润用于研究与开发经费。

新产品的推出可以增加产业利润,并鼓励更多的资源流入技术产业,也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

因此,利润增加和提高研发经费占利润比重对产业技术创新是具有积极效果的。

四、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供应

技术产业要比一般产业需要更多的技术专家。

技术开发研究要求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技术人员与劳动力比重随着技术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开发活动增加是逐步上升的。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可以预测,运输设备和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将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就说,人力资本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上海的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内技术人员越多,越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

我采用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比重来说明人力资本提高程度。

1995-2000年期间,上海制造业劳动力从331.6万人减少到194.08万人,净减少41.5%;

同期,技术开发人员从22939人增加到72297人,增加2.15倍。

1995年的制造业产值为3763.3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349.68亿元,增长68.73%。

这两组数据对比表明上海工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质量显著提高。

 

表3研究与开发中人力资本的积累

技术开发专家数(人)

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比重(%)

19952000

9132221

1.242.83

6131738

2.118.01

8934356

0.727.48

普通机械

14765226

0.805.81

专用设备

15633484

1.568.70

运输设备

23166199

1.636.39

9312799

0.773.70

电子及通信

7936070

0.897.03

4552193

0.716.83

995334232

1.115.98

全部制造业

1157443254

0.693.73

表3列出上海制造业人力资本提高的趋势,毫无疑问,当技术开发资金增加时,必然要求更多的技术专家,1995年,制造业中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比重仅为0.69%,到2000年则上升到3.73%,表3中的九个技术产业增加技术专家的速度更快,从1.11%上升到5.98%。

以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统计制造业内部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专家的数量,1995-2000年期间,全部制造业科技专家从11574人增加到43254人,增长2.74倍。

九个制造业技术开发部门的科技专家要占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再次显示技术开发资源集中在这些技术产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比重从0.89%提高到7.03%,同期,其工业产出从240.5亿元增加到780.6亿元;

运输设备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比重从1.63%提高到6.39%,其工业产出则从441.5亿元增加到754.8亿元,略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工业。

这九大技术产业均提高了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只是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的比重分别为2.83%和3.70%,低于制造业平均数。

技术开发人员占劳动力的较高比重是研究开发活动增加的客观反映,而科技专家数的大幅度上升则是技术创新中要求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可以说,上海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技术资源的积累,大大增强了上海的技术开发能力,也增强技术开发活动的集聚性。

越来越多的技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在上海范围内交流,也包括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在跨国公司工作过的本地技术人员。

截止2002年年底,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了91家研发中心,所投入的大量技术开发资源使上海工业技术的创新活动比其他地区更加活跃。

例如1999年,三资企业在上海招聘了25207科技开发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占全国三资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的27.3%,要比北京三资企业3067技术开发人员数高得多。

从科技开发的专家数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工业增加得最快,从1995年的793人增加到6070人,增长6倍,在吸引科技专家方面成为最大的赢家。

其次则是运输设备,科技专家从2316人增加到6199人,增加1.5倍以上。

显然,科技开发专家的增加是伴随产业内更多技术开发活动出现的。

五、支持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

上海丰富的科学和技术资源为工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上海科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究重点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例如2000年,大学和科研机构只占当年专利授权量的7.2%和8.5%。

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流向表明,大学研究只占十分之一,科研机构占三分之一,工业界的比重最高。

因此,工业界占专利授权量的83%,专利是工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产出。

然而,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接受工业界的技术开发项目与工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比较1999年上海和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数后,进一步支持前述提出的观点:

上海具有较强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上海共筹集88.6亿元,占全国的13.32%,而北京筹集的科技经费为27.1亿元,占全国的4%,上海工业技术创新又是得到科研机构和大学科技体系的支持。

通常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活动视为基础研究,产业界的技术开发视为应用研究。

表4的数据提供了公共知识创造机构和工业创新之间的差异,将说明上海地区创造知识和技术的基础性结构是如何有利于工业创新的,而工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得到科技界的支持又会促使科技界开展适应工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基础研究。

(1)专利授权主要集中在工业界,1995年为233件,2000年上升到2099件,2001年又增加到3320件;

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利授权数很少,2001年分别为160件和219件。

表明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主要由上海工业部门来承担。

(2)国际论文发表的部门数据可以看出科研机构的重点是科学知识的创造,即以论文形式反映其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

2000年和2001年,科研机构的国际论文发表数分别为871篇和900篇,而工业界只有247篇和212篇。

(3)从国际论文发表的学科来看,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数最多,并且论文数增长非常显著,从1995的560篇上升到2000年的678篇,2001年的854篇。

表4上海科学与技术合作的特点

指标

1995

2001

1、专利授权

大学

49

183

160

科研机构

77

215

219

企业

233

2099

3320

其他组织

294

35

23

2、科技论文

制造业

122

247

212

科技研究部门

885

871

900

3、科技论文学科

自然科学

560

678

854

农业科学

21

6

7

医学研究

62

108

27

工程科学

466

359

249

上述的分析表明,一方面上海工业界的专利授权数大幅度上升,显示技术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提升,这同大量科技资源流向工业部门是相关的。

如1996年上海制造业共投入研究与开发经费12.67亿元,到2001年增加到36.86亿元。

即使是科研机构的科技开发经费分配时也是大量流向工程技术,如2001年的科研开发机构投入经费达到21.09亿元,其中自然科学投入5.14亿元,占24.37%;

工程科学投入14.96亿元,占70.93%,其余则投向医学和农学方面。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仍然集中在科学知识创造方面,论文数变化表明了这一倾向。

上海技术创新中的基础研究活动既创造了新的知识,又为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例如1999年上海工业部门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为24.3亿元,占全国的9.72%,同年北京占全国比重仅为不到3%。

1999年,上海电子及通信设备的销售产值达到1004.2亿元,占全国的11.28%;

运输设备的销售产值为884.3亿元,占全国的14.22%。

实证研究表明上海产业技术创新趋向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是同上海科学与技术基础能够给予工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分不开的,工业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当地科技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撑。

六、结论

上海经济发展的相对成功并不仅仅是外资流入,而是许多因素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例如增加对技术设备的投资,更加重视研究与开发活动,提高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等。

第一,上海是中国仅次于北京的技术创新基地,形成了将雄厚的科技资源与工业实力高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上海的独特优势。

第二,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了技术开发的投入。

由于产业的市场需求不同,技术创新机会不同,少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运输设备业等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创新资源,使上海技术开发资源高度集中到这些技术产业,加快了产业的技术化进程。

第三,研究表明任何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以产业利润增加为前提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和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