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247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docx

大二下学期古代文学期末整理

大二上学期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2014.1.1

题型:

填空15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0分,论述20分,赏析25分

注:

加粗的部分是老师上课笔记写过的。

如背不了全部,重点记忆加粗部分。

北宋诗:

1、白体P21(现实主义,朴素):

定义:

宋初效法白居易近体诗而写成的诗。

代表作家:

李昉、徐铉、王禹偁等。

特点:

他们的诗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代表作:

徐铉的《翰林酬唱集》,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

评价:

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但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向。

2、晚唐体P22(隐士生活,清淡):

定义:

宋初模仿唐代的贾岛、姚合诗风而写成的诗。

宋人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所以命名为晚唐体。

代表有两群体:

一是“九僧”①;二是林逋、潘阆、魏野、寇准等隐逸之士②。

特点:

多写山林隐逸,具有远离现实的情调。

评价:

晚唐体为后来“永嘉四灵”对诗风的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

①惠崇成就最高。

九僧整体上具有隐逸情趣,写诗题材狭窄,局限于咏山林景物,意境不够完整。

代表作有《秋径》。

②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

代表作有林逋的《山园小梅》。

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

3、西昆体P23(用典精巧,华丽,缺乏思想及时代精神,但是三体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体):

定义:

宋初学李商隐兼学唐彦谦而写成的诗。

得名于《西昆酬唱集》(杨亿主编),其主要内容是怀古咏史、咏物或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

代表人物:

杨亿、刘筠、钱惟演

特点:

内容多写咏史、咏物,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艺术上追求队长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

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重对偶和用典,堆砌辞藻,文字华美,表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代表作:

刘筠的《汉武》、杨亿的《南朝》等。

评价:

西昆体的诗风有一定的深度,虽然思想宽泛,但显示了高妙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艺术素养。

4、欧阳修领导的诗人革新P41(《戏答元稹》,诗的散文化,以议论为诗,具体见书笔记,和资料二)

5、梅尧臣P46(追求平淡,宋诗开山之祖,《鲁山山行》)

是北宋前中期专力写诗的诗人,存诗2800多首。

①突出的贡献是,对宋诗取材广泛有重要影响。

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琐事,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②平淡之风格:

不是对陶渊明的照搬,有自己的特点。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6、半山体P51:

定义:

又称为王荆公体,半山绝句,主要指宋代诗人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是写景抒情的绝句,这些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是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的唐诗的复归。

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代表作:

《雪干》《书湖阴先生壁》等。

评价:

王诗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其成就也足列入宋诗大家的行列,是江西诗派的先驱。

7、苏轼P54(诗词文,具体见书笔记)。

8、苏门四君子: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9、黄庭坚P74(具体见书笔记,《寄黄几复》,考):

诗歌题材大都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和书画的诗,人文意象丰富。

自成“山谷体”:

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石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风格生新瘦硬,力求出人意表。

10、陈师道P76

11、江西诗派P79(整体发展):

定义:

是指宋代在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诗歌流派。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形成过程: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名称正是出现,江西诗派一直延续到南宋直到宋末,宋末的方回做了总结,提出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代表人物:

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特点:

讲究用典,生新瘦硬。

评价: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是个流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

①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②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成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作“三宗”,提出“一祖三宗”之说。

③靖康事变之后,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活法”之说,即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12、吕本中的“活法”P81:

定义:

南宋之初,由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话家吕本中提出的著名的诗派理论主张。

所谓“活法”,即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这个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盛行的黄庭坚的江西诗法的诗歌法则。

评价:

“活法”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革新精神,意味着后期江西诗派的内部的演变。

南宋诗:

13、陆游P116(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具体见书笔记,结合资料二)

14、诚斋体P123(诗歌理趣特点,以活法写理趣):

定义:

杨万里创作的诗体,因其号为诚斋而得名。

特点:

内容多写自然风物,日常生活情趣,富有理趣,艺术上活泼自然,具有幽默感,所写客观事物富有生机与灵性,想象奇特,语言浅近流畅,也有不耐咀嚼的缺点。

15、范成大P124(田园诗)

16、永嘉四灵P169:

定义:

指永嘉(温州)地区的四位诗人:

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四人都出自于叶适门下,各人字中均有灵字,被叶适称为“四灵”。

特点:

他们均为布衣,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单薄,多为题咏、酬唱之作,以五律见长,师于贾岛姚合。

评价:

力求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对江湖诗派有较大影响。

17、江湖诗派P171:

定义:

南宋后期,下层知识分子,以江湖谒客为主的一大群诗人合称。

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只是具有十分相似的创作倾向,没有统一的宗主。

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

代表诗人:

刘克庄、戴复古等。

特点:

情况比较复杂,多为献谒诗,歌功颂德,但也有少数能自出机杼。

(如刘克庄,戴复古,成就也最高)

代表作:

叶绍翁《游园不值》,刘克庄《苦寒行》。

评价: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经比“四灵”更宽阔一些,基本上代表了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18、南宋末年:

英雄诗人,文天祥;移民诗人(对前朝的眷恋)P173

19、元好问(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P177(结合资料二)

元代诗文:

20、雅正

定义:

①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

②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当时兴盛,但其实影响是负面的。

影响:

消解了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功能,也削弱了抒发真情实感的抒情功能。

诗坛上最流行的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的题材,仅有少数诗人能突破这种风气(元诗四大家)

21、元诗四大家P306(具体四人见书笔记):

定义:

是指元代中期出现的诗人群,分别指虞集【最优秀】、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位诗人。

特点:

四人的都是馆阁大臣,创作诗取材于汉魏,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其共同点主要有两个:

①音节典型地体现了元代是以唐为宗②追求典雅,形式工整,不尚奇尚新,而尚雅。

中期诗学观念崇尚“雅正”的特点。

代表作:

虞集《挽文山丞相》。

评价:

“元诗四大家”的诗歌创作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对元代的诗风也有一定的突破。

22、铁崖体P307:

定义:

是指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杨维桢创立的诗体。

杨维桢号铁崖,因此其诗称“铁崖体”。

特点:

他的诗多事咏史拟古之作,在艺术上强烈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融会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的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石破天惊的感觉,追求力度感,但他的诗有时也有一味求奇、诡异晦涩的特点。

代表作:

《鸿门会》

评价:

杨维桢的“铁崖体”是元代后期的诗人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诗风的显著标志,与元中期诗风区别较大。

 

散文:

23、欧阳修(革新诗文,怎样革新【理论上,实践上,科举考试制度干预之风】)

24、苏轼,散文观念(不违背文以载道同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的追求)

25、南宋散文,政论文,笔记体。

词:

重视宋代文学

26、晏殊(欧阳修,放人去扬州,《渔家傲》)

27、柳永(《望海潮》、《雨霖铃》)

28、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和表现,《念奴娇》《水调歌头》)

29、苏门六君子: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30、周邦彦(词集大成者)

31、辛弃疾(文章与词是他的主要创作,以文为词的创作实践,对词境的开拓)

32、姜夔(《扬州慢》)

33、吴文英P149(理解即可):

①亦梦亦幻的境界:

意在超越前人,要求变换手法,包括艺术思维。

即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幻化为实有。

通过奇特的想象营造如梦如幻的境界。

②突变性的章法结构:

继周邦彦的词之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之序,把不同时空的场景浓缩于统一画面之内,或者将实有与虚幻放置在一起,使词境扑朔迷离。

其词境中的结构是突变性的,不用虚字表示转折,也不用实字加以提示,没有任何线索可寻,难懂。

典型的意识流。

吴词具有多义性,生歧义。

③密丽深出的风格:

a语言的搭配:

字句组合,打破正常语序和逻辑惯例,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b词脉的跳跃性不大,多为密密麻麻的描写。

c使用表现色彩的词汇,装饰词组,从而体现象征意义。

指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而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性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

涨腻红波,写云彩:

俏霞艳锦。

元朝:

34、(北)杂剧P249

35、关汉卿P218(《窦娥冤》,结合资料二)

36、王实甫P226(见书笔记,结合资料二)

37、(四大)南戏:

定义:

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曲,后人为有别于北方杂剧,简称为南戏。

南戏是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

体例上,南戏的篇幅一般比较长,有独唱、对唱、轮唱等各种形式,灵活自由,以爱情戏为主,格调轻柔婉转,而北方杂剧则比较高亢。

代表作:

《张协状元》《琵琶记》

评价:

在当时,南方的南戏与北方的杂剧相互辉映,其成熟的戏剧表现艺术,为元杂剧的成熟奠定基础。

38、杂剧中心的南移及原因。

39、散曲P291

40、★散曲体制上的特点,散曲的艺术特点,

★散曲作家,三类代表,散曲的文体组成要求

41、小令:

代表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2、诸宫调P206:

定义:

诸宫调是使用多个宫调的说唱文学形式,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特点:

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作为伴奏,南方则以笛子伴奏,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代表作:

《西厢记诸宫调》

评价:

其唱调中有接近代言的部分,对戏剧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后来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

43、套数P292:

定义: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

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代表作:

关汉卿《南宫一枝花·不伏老》

简答题:

1、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①外因:

杂剧重心的转移;南戏的冲击

随着元军挥师江南那,占领南宋都城临安,逐渐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杂剧创作圈,当时兴盛于北方的杂剧艺术,伴随南征的大军和南迁的人口来到北方,时事的变迁,使得文人参与逐渐减少,杂剧创作便出现危机。

而后南方的南戏便综合杂剧体例所长,弃其所短,逐渐取代了杂剧,成为剧坛上的主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②内因:

体例上的缺陷

杂剧是由一人主场的形式,明显地有着说唱文学的痕迹,虽然能较透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其他角色只能作为陪衬,限制了舞台表现力。

而相比之下,南戏更为灵活,有对唱、轮唱、独唱等各种形式,有利于刻画各种人物形象。

同时,杂剧一本四折,篇幅短小,也限制了作家的发挥,而南戏的篇幅可长可短,适于演出,更符合戏剧的本质。

2、江西诗派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①形成:

北宋诗坛继苏轼,之后的诗人黄庭坚,作诗讲究法度,题材偏重书斋生活,很快成为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

于是,一个以黄庭坚为核心的诗歌流派逐渐形成。

②确立: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这是江西诗派的正是确立。

③发展:

北宋末突然发生的靖康之变,使整个诗坛震惊,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也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吕本中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

④演变:

南宋初期,江西诗派的几个杰出诗论家理解并继承了黄庭坚的始终求新求变,自成一家的精神。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最具革新精神的首推吕本中的“活法”说,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①剧情波澜起伏,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丛生。

如“张君瑞害相思、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许婚、赖婚、拷红、逼试、送别”等场景,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②戏剧冲突明显,情节曲折。

《西厢记》中的两组矛盾形成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推动者情节的发展。

主要矛盾是老妇人对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次要矛盾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矛盾,主次矛盾相辅相成,戏剧冲突明显。

③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独特。

《西厢记》里的人物是王实甫刻画出的新的形象,与前人有所迥异,如“莺莺的性格中,既有对爱情的追求,又有对其自身身份的顾忌”(新旧思想交织在她的心中)。

红娘是个丫头,王实甫把她刻画得口齿伶俐,活泼可爱。

④有成功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侧面描写

如“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有含蓄忐忑的心理,”她有时一本正经,对红娘有所顾忌;有时又扭捏尴尬,把张生弄得昏头转向,这些在剧中都有舞台提示,都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⑤语言艺术上,曲词以秀丽华美见称,剧中多处的语句带有抒情诗的成分,前人评价为“字字当行,言言本色”。

既有“碧云天,黄花地”的雅句,又有“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的俗语,雅俗结合,使得戏剧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

4、结合作品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特色(《窦娥冤》)

①戏剧结构完整,即四折之间联系紧密,安排巧妙,开关不拖沓,结尾不松懈。

如历史剧《单刀会》共有四折,第一折与第二折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为关羽之后的出场进行反复渲染与铺垫,第三折关羽以出场就气度不凡,到了第四折则是戏剧发展的高潮,当关羽理直气壮地驳斥鲁肃的要求后,全剧戛然而止,结尾干净而有力。

②重视舞台演出的效果,戏剧冲突明显,情节曲折,波澜迭起。

如《窦娥冤》中,张驴儿的蛮横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使得戏剧的矛盾冲突一步步升级,窦娥与婆婆与张驴儿之间都有矛盾冲突;同时,在剧中,窦娥以出场,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她的命运如何”一下子成了戏剧演出的重点,全剧的主要矛盾,由此逐步展开。

③杂剧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气质个性多变。

如《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和《望江亭》中谭记儿,她们是勇于反抗的弱小女性;《单刀会》中的关羽是光明磊落,具有卓越政治远见的英雄形象;《窦娥冤》中的窦娥是维护自尊的悲剧女性形象

④融合口语方言和诗词于一体,语言通俗易懂,适合演出,显示了“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的本色特点。

如《单刀会》中,既有“大江东去浪千叠”“年少周郎何处也”的诗一般的语句,又有“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的俗语,从而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5、欧阳修散文的观点/主张:

①继承“韩柳”古文运动的传统,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②主张“文道并重”,道胜文至。

他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首先要变得充实,文章自然就变得“辉光”。

③欧阳修并不完全反对骈文,他认为骈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也颇为赞赏,所以其文学观比较开明。

6、柳永词的新变(变在哪里)

(1)大量使用慢词长调

唐五代以来,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一直到北宋中期,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①以前的小令篇幅较短,而慢词的篇幅扩大,如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

②在慢词的体例上,创造词调最多,自创新腔,自创三叠词,丰富了词调,如《望海潮》是他的自度曲。

(2)题材领域的开拓

柳永词的创作主要有两大题材:

前期是城市题材,后期是羁旅题材。

①城市题材:

这主要展现市井的繁华生活,反映城市风光和太平盛世,如《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的两个角度真实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在从前的词的题材中是没有的。

②羁旅题材:

柳永由应歌而写转变为自我抒写,主要表现羁旅行役之感,这类题材以前大多是诗所表现的,词中几乎没有。

比如《八声甘州》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写秋来表达晚年失意落寞漂泊的生涯;《雨霖铃》表达了从城市走向羁旅的开始,是落魄的表现。

(3)在技法上,创造性地采用铺叙的赋法(以赋为词),即大量使用白描和铺叙的手法;有时打破词上下片的分界,使上下片浑然一体,人称“屯田家法”。

如《雨霖铃》中,柳永将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时,别前,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

(4)在词的表达上,充分运用日常化的口语和俚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不像晚唐以来的文人词那样从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的语言。

柳永的语言极其通俗化,如“自家、伊家、阿谁”等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变“雅”为“俗”。

 

7、周邦彦词的特点/艺术特色

①格律精审:

周邦彦非常视词的格律化和四声入调,追求音律的和谐,注重词调的声律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

如《少年游》(并刀如水)选用商调,凄怆幽怨,而另一首《少年游》则用黄钟宫,富贵缠绵。

同时用字严分平仄,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去掉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

②善于言情体物,描摹物态:

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极多,常常从精巧的笔法,前后左右反复铺叙,工笔勾勒。

如《六丑》,先从时间角度勾勒花落春去的情景,再从空间角度勾勒寻觅落花的踪迹,一层一层勾勒和铺垫,以表达作者惜春、伤春的情怀。

③善于融化前人诗句:

他在词中大量化用典故,使词开始变得复杂,浑然天成。

更在立意上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贴切自然。

如《西河金陵怀古》化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和《莫愁乐》中的诗句,语言经重新组合,更有新意。

④工于布局,讲究章法:

周词长于铺叙,往往将顺序、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的结构,如《兰陵王柳》的三片,写目前送别情景,既有往事回忆,又有别后愁苦设想,情、景、事交错,章法多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