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23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三首1教案 语文S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三首1教案语文S版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三首

(1)教案语文S版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理解、体会等阅读程序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课下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进行整理。

除了刘禹锡,还有谁对洞庭湖进行了描写。

课前和同学交流。

提前预习这首诗,对诗作进行理解。

回想还学过刘禹锡的那些诗作。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二、教师范读,理清脉络。

(10分钟)

1、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

4、再读,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1、认真听取老师范读,注意字音。

2、自读课文,注意发音。

 

3、纠正其他同学不标准的发音。

4、再读课文,找出其中最喜欢的一句诗或是词,说明原因。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三、朗读赏

析、细读感

悟。

(15分钟)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

相互和谐。

潭面:

洞庭湖面镜未磨:

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

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1、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洞庭湖的美景:

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

通过和诗人在情感上形成共鸣,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学进行配乐吟诵。

 

2、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认真理解这首诗,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0分钟)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自学《望洞庭赠张丞相》,并把这两首诗进行简单对比。

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通过不断地阅读来加深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

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

诗人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自带一些菊花图片或者是菊花实物。

了解作者元稹的生平和写这首诗的背景。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约15分钟)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特别注意读好“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是什么意思?

“似”是什么意思?

“更”是什么意思?

)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舍、斜、尽”

2、再次读诗,联系生活实际,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3、这四句的意思是:

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

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三、朗读赏

析、细读感

悟。

(约10分钟)

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

②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

1、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约10分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1、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相应的画面。

2、有感情的进行诗歌朗诵,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听取同学给出的建。

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绘画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理想中的画面描绘到纸上,把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

五、板书设计

菊花

看:

秋丛、舍、篱、日

想:

不是偏爱

六、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约5分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枫桥:

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

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

(板书课题,播放幻灯片与歌曲)

学生听老师介绍枫桥的基本概况。

课前收集先关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把它编辑整理,和班里的人进行分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约10分钟)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学生读生字。

指名读,小组读。

3、读整首诗。

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1、学生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会读或者是拿不准的字音。

2、小组内读生字,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尽量做到会读会写。

3、小组轮流读诗。

相互纠正停顿不准确的地方。

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出诗的韵味。

三、朗读赏

析、细读感

悟。

(约15分钟)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4、想象: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

(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

(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6、作者为什么睡不着?

(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

那是什么眠?

(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1、朗诵全诗,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2、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找出在诗中最喜欢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来进行赏析。

4、按照自己的想象中的画面,在白纸上画出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5、朗诵诗歌,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朗诵诗歌,思考作者失眠的原因以及诗句中“眠”字是什么意思。

进行一次绘画大赛,让学生用自己的笔画出一幅“枫桥夜泊”的图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画的景色和内容,可以有适当的发挥。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约10分钟)

1、理解感悟“对愁眠”

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

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

他会想些什么呢?

1、小组讨论“对愁眠”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句诗。

2、想象如果自己是诗人,听着钟声,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

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听到:

乌啼、钟声

六、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温故知新,触类旁通。

开课时,我让学生复习李白的《静夜思》,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

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为学习《枫桥夜泊》打好基础。

二、自主合作,品词析句。

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读诗句,自己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合作交流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而主动。

三、创设情境,领悟意境。

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诗文,渲染气氛。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丰富诗的内涵。

例如:

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出表达的意象。

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播放音乐,描绘意境,师生多次诵读,进一步领悟诗人表达的愁绪。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通过比较古诗《枫桥夜泊》和《泊秦淮》,让学生体会出诗人两种不同的愁。

为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骄傲。

搜集主题古诗开诵读会,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附送: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三首

(2)教案语文S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

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菊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

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

(组词:

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

开尽:

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

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

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

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

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

(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

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

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

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

《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

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

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

为什么而“愁”?

(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

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

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

(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

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