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32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

本研究报告想通过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再结合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背景、老龄化背景、人口流动背景、文化和养老制度背景探讨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形式、以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1.2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非常严峻。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口大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3,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35%,而城市是6.30%,农村老年人口不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占据多数。

说明我国农村已比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中国农村比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农民这一数量巨大却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并未被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范畴。

第二,我国农村社会转型使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作为现有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集体养老、社会养老保险为补充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养老保障制度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现有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严峻,农民对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像中国这样“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时期农村应建立什么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不够深入。

而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三,从问题本身来看,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

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涉及到的人数众多。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130628万,其中,农民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其二,涉及面最广泛。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三农”问题,它还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到政府、社会、个人多方面的利益;

其三,涉及的时间最长。

养老问题是每个农民一辈子都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安排不好,也是困扰他们一生的问题。

同时,这也是我国农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存在着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提前安排,未雨绸缪。

第四,从党和国家的政策来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是贯彻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政策的需要。

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2004年至2008年连续发布了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张。

党把解决农村问题放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农村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第五,在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这就意味着国家为城镇居民的养老出一部分钱;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以个人帐户为主,国家不出钱,只出政策。

现阶段,农村居民的自我保障资源和能力远远不如城镇居民,而农民对自我保障的依赖远远高于城镇居民。

朴实的农民对国家出钱为他们养老甚至都不敢想,他们在上访时提出的问题只涉及政务公开、不打白条,而很少有人提及养老问题,认为养老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城市,只要是农民身份的人就没有可靠的养老保障。

有许多农民晚景凄凉,没有经济来源,甚至自杀以求解脱,不让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

1.3问题的界定

养老的实质就是代际交换,是一种“互惠”的行为,没有父母的抚养投入,年幼的子女就无法生存和成长,而父母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如果没有子女的赡养,就无法安度晚年。

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供养,就是通过两代人之间的经济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养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社会代际交换。

养老是指奉养老年人,主要包括经济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内容。

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有所养是指老年人或到了老年后能够维持生活,能够解决衣食住行问题;

老有所医是指老年人或到了老年后患有一般疾病能够得到

及时治疗;

老有所为是指老年人或到了老年后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包括教导子女,或帮助家庭做有益的事情,在农村甚至可以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

老有所学是指老年人或到了老年后能够学习新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新的实用技术等;

老有所乐是指老年人或到了老年后能够心情愉快、充实,能够从事一些闲暇活动。

老年人“五老”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概括起来这些条件就是要对老年人以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慰藉。

经济支持为老年人实现养老目标准备了最起码的物质基础,生活照顾为老年人的饮食起居提供了保障,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安享晚年。

这三者对“五老”目标的实现又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推断出,养老的目标也是对老人需求的满足,人们首先会很自然地去追求最低层次的需要,即经济需要,在经济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考虑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资源固有的稀缺性和社会财富占有与分配的巨大悬殊,大多数人就长期徘徊在他们需求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即需求的物质层面,不断循环反复而停滞不前。

人们对经济的需要只能通过经济的方式来满足,从而就产生了经济福利。

因此,对于经济福利的追求也就成了其真正需求者--社会大众长期奋斗的目标。

我们一般谈论的社会福利都是经济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其它内涵往往

被人们忽视了,养老也是这样,人们往往注重经济目标,而忽视了精神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老的内容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有物质要求而且有精神要求,不仅有闲暇和修养,而且需要力所能及的工作活动,以实现老年人的价值。

1.4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第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存在以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应该建立在对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透彻分析基础上。

所以,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出发,研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发展规律。

第二,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

历史方法关注历史事实,对客体进行历时性考察,再现其发展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揭示其变化规律。

逻辑的方法使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形成一定的解释框架和原则。

撇开实际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偶然因素,从事物的发展形成的过程的考察中得出结果。

逻辑方法

以历史方法为基础,历史方法需要逻辑方法的提升,二者是统一的。

本研究把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与分析放在其自身的历史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展开,探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

同时,又把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研究置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环境中进行分析,人们探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其必要性,探讨改革的措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第三,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是将社会学的群体研究方法,文化学的个案研究方法,历史学的文献研究方法,经济学的数理统计方法等综合运用。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是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必须广泛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者结合既可避免空洞的理论分析,又可以避免琐细的实证考据。

论文先阐述观点再引用数据加以证明,但论文重点放在理论分析上,注重概念界定、整体角度、纵向分析、系统划分、特征归纳等。

第五,制度分析的方法。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稳定的制度是各个利益主体找到属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而当利益主体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者其既得利益受到威胁时,利益主体就会做出行动反应,要求对其效用或利益函数最大化做出更有利的安排,这就引起了原有制度中各利益主体位置的转移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有可能引起新的制度安排,这就是制度变迁,即新的制度结构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的制度安排的过程。

制度分析的理论及方法论内核在于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辨证发展及历史的视觉,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

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轨迹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嵌入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及文化环境之中。

只有在历史进程中,在总体分析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才能更好把握经济变迁的深层动因。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首先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框架进行分析,然后再沿着制度的发展历程去研究。

从其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情况,再从现实的社会制度中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研究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六,比较法。

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方,至今西方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我国能否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条件是否成熟、建立农村养老制度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怎样建立农村养老制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通过将我国与西方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对比,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1.5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养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认识养老的本质和意义奠定理论基础。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二者的统一体。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体在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特点,如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以及类似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自然欲望。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具体的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人在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一方面与自然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人和其它生物一样获取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但作为社会人,他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社会联系中进行的。

由此决定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养老也不是人的本能,而是社会属性的表

现。

其它动物因为只有自然属性,所以在老了以后由于丧失生存能力而被自然所淘汰,而人类能够养老,正是因为养老是人类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老年保障制度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与合作,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老年保障制度的本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详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异化劳动而导致的人的片面、畸形

的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经由“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再到“人的自由个性”三个不同又相联的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前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分析养老问题提供了价值目标。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维持他们的生活,保持他们的尊严,使他们在生命的后期也能够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就是老年人的自由发展问题,这实际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延续。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

莫迪利亚尼与R·

布伦博格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这一理论假定一个典型的理性消费者,不仅要求对某一特定的消费行为、消费项目的决策安排考虑个人效用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要追求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而其长期资本预算约束则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平衡。

个人一生的收入与财富,应当在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包括养老期间予以合理配置,以使个人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用实现最大化。

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阶段里,一生的收入与其一生的支出消费两者间是否完全平衡。

大数法则

人们可以把年轻力壮时的产出贮藏起来以备在年老体衰时使用,但在社会的初级阶段,自给性的实物的可贮存性限制了这种单个人的纵向积累,“积粮防饥”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养儿防老”成了最为可行的手段。

而在货币出现以后的商品经济时代,横向互助变得容易多了,人们不但可以为未来储存实物,还可以把一般等价物-货币储存起来待年老体衰时购买实物,而不必依靠自己的子女来“反哺”,人们能够达成一种“契约”,可以做到在整个社会的成员之间进行横向的风险分散,这就是社会保障制度。

其可行性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数学机理在起作用。

个人风险发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而在大数法则的作用下,风险单位达到一定数量的一个团体发生某种风险损失的概率却是一定的。

“大数法则”指的是在随机现象的大量重复出现中,往往呈现出几乎必然的规律,大数法则是用来说明大量的随机现象由于偶然性相互抵消所呈现的必然数量规律的一系列定理的统称。

一定大数的团体运用大数法则可以把每个成员面对的不确定性集合起来变成相对确定的风险。

在成员足够多的情况下,团体可以按风险发生的概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补偿部分成员因发生风险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第二章问题的研究过程

2.1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历届政府的重视,我国农村养老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我国的农村养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养老保障的范围、力度大幅度提升。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底子薄,加上长期二元经济的畸形发展等各方面原因,我国的农村养老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有些甚至十分严重,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水平低

第一,对于家庭养老来说,家庭养老被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范强制,由中国的尊老文化、道义责任约束,因而有其相对深厚的现实的法律、经济和心理文化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养老具有很高的水平。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家庭户均人口规模的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村经济基础总体上较薄弱,虽然30余年的改革使农村贫困人口锐减,但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贫困人口存在。

很难想象,自身收入尚无保障,其年老父母会得到很好的赡养,贫困的持续削弱了家庭对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使家庭养老的质量受到影响。

二是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大,老年人口高龄化加剧,意味着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增加,家庭养老资源需求增加,长寿与生命质量难以统一。

三是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的减少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都导致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从而使家庭养老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承受。

四是农村年轻人的赡养意识转变为追求个人发展,这都影响了家庭养老水平的提高。

五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社区文化组织水平低,有些地区近乎空白,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单调,精神生活水平严重偏低,更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孤寂。

第二,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

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

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1997年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农民仅有61.4万人,当年领取养老保险金3.34亿元,人均仅544元;

历年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只有139.2亿元,按投保人数计算人均仅198元,水平很低。

(二)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

截至2007年底,中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民超过5400万人,积累基金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但实际上,这只占了不到中国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十。

而400亿对与庞大的中国农民基数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中国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依然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设计的,在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人口中,除了极少数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建立起了自己的保障制度以外,其它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量农民仍然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边缘化。

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也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居民。

而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农民家庭养老困难的问题,但现在参加保险的人并不是未来养老的困难人群,或目标人群,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是太大的问题。

未来养老将会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工作并未覆盖的不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农村居民。

(三)养老保障制度呈现城乡二元结构

由于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使中国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样存在于养老保障制度上。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口没有享受退休金计划而主要以子女供养、自己劳动收入、配偶供养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村人口的代际转移主要是家庭内部完成的,人口代

际转移的主要方式是家庭交换制度,而我国城镇地区的老年人口退休后多数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保障。

在市镇,退休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市和镇老年人口退休金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百分比为56.1%,这意味着城镇人口的代际转移多半是在家庭之外的公共部门和市场中完成的,代际之间的交换以公共部门交换系统的转移和市场交换系统的转移为主。

(四)缺乏可持续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缺乏社会保障的共济性。

从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看,民政部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依靠个人缴费,且以自收自支方式推行,没有代际间的调剂,也没有队列间的共济,缺少政策倾斜和激励,只有个人自助性,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社会”保险行为。

第二,养老基金的保值与增值难。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的价值有可能贬值,但和城市养老保障制度不同的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费用上主要依靠自行实现保值增值,这对农村地区来说有很大难度。

第三,将城乡养老保险衔接起来的可能性不大。

农村养老保险的设计没有将来与城市养老保险接轨的长远考虑。

第四,制度上具有不稳定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消,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农民对现在交钱若干年后才能获得的回报并没有足够的信心。

2.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理念存在失误

第一,城市改革中心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等主要是在城市进行的。

由于改革的重心在城市,这意味着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服务的主要工作也在城市。

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工作重心在城市,而不是农村,城市改革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开展。

第二,政府财力不足。

有些人认为,之所以在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中政府责任缺失是由于政府财力不足,难以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经济支持。

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不成熟,许多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并不具备全面建立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第三,农民社会保障意识的缺失。

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受封建文化的影响,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应该由家庭来负责,所以,农民非常看重自己的家庭,不惜一切代价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家庭。

“养儿防老”是农民最传统的养老思想,儿子是农民家庭保障的根本保证,这样的思想不但使计划生育政策

受阻而且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影响

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

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是适应当时供给不足的社会状态、维护社会稳定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的。

现行的户籍制度己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即使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即便在城市工作,也很难摆脱农民的身份。

这样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便不能有序地向城镇转移阻碍了农民阶层的分流与分化。

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数量,农村社会保障负担沉重,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负面效应。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民长期承包30年不变,这就意味着农民拥有长期的土地使用权。

我国的农民只要一出生(具有正式户口)就有分配土地的权利,直到死亡为止,终身享受上地保障。

人均拥有土地的自然就业制度,一方面使得农民没有失业的忧患意识,进而没有了要求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眼里农民总是有经济保障的,这就使得政府和社会忽视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从而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政府责任缺失

与政府在农民社区养老中的责任缺失相比,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责任缺失尤甚,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存在经济责任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上。

按《基本方案》规定:

农民养老保险金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

然而,由于大多数集体经济的崩溃,导致集体经济补助乏力。

这种保障无异于让农民自己掏腰包,而且连最基本的管理费也由农民自己出。

相反,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养老标准高,替代率普遍高于国际水准。

这种经济责任的缺失,不但体现在养老保险上,而且也体现在建立其他保障制度上,导致在城乡保障金的分配上,相差极为悬殊:

约60%的农民仅占有保障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