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会保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741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养老社会保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老社会保障.docx

《养老社会保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社会保障.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老社会保障.docx

养老社会保障

养老社会保险

●与养老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老年理论及其相关理论

●关于人类寿命上限的算法:

1、法国生物学家蒲丰的“生物生长期”学说:

寿命系数——哺乳动物的寿命上限大约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因此,

(20-25)·(5—7)=100-175

2、细胞分裂学说:

寿命上限应是人体细胞一生中的平均分裂次数与每次分裂的平均周期相乘之积,因此,50·2。

4=120

3、性成熟学说:

哺乳动物的寿命上限应是其性成熟期的8至10倍,因此

(14-15)·8/10=112/150

人类寿命提高趋势

原始社会:

20;奴隶社会:

25;封建社会:

30-35;新中国成立之前:

34.7

第一次人口革命:

18世纪产业革命后,死亡主因由外因变为内因,人口死亡率从高水平锐降

●美国老年社会学中的“活动理论”(阿诺德·罗斯)

对所有人来说,社会活动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只能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在社会取得自己的形象与社会地位。

老年人的健康与福利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老年人自己继续参加社会活动与否。

老年人就当抛弃“非角色的角色”,而去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在社会中必须积极地寻求并参与种种活动,并组织成一定的社会亚群体,创造自己的亚文化,同其他人口群体竞争,以实现老年人的权益。

●老年心理学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会有所下降,但智力并不降低,有进反而会加强。

至于老年人的智力低于年轻人,原因并非年龄,而是由于教育的代际差异。

日本老年心理学者证明:

智力与职业相关度很高。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液化智力”(记忆力、思维敏捷度、知识整合力)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随年龄变大而变弱;但人的“晶化智力”(知识广度、词汇掌握、判断力等)由后天学习决定,这类智力成年后不减反增,在80岁后才略减。

●死亡理论

●总死亡率变动趋向理论

俄罗斯著名学者勃·采·乌尔拉尼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总死亡率变动趋向”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人口的总死亡率有日益下降的客观趋势,但是,当它降到一定的低水平后,就会开始缓慢回升。

总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人口数·1000%

●分年龄死亡率变动理论

某年龄组的死亡率=该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平均人数·1000%

一般来说,在0岁至2岁死亡率较高,在2岁至10岁死亡率较低,在10岁至14岁死率最低,而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分性别死亡率差别理论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并且,在每个年龄组都无一例外地呈现这种趋势。

不过,差距最大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青年时期,一个是老年时期。

原因:

其一为生物学原因,女性天然地具有一种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耐力强,并且,抵抗细菌侵袭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也天然地高于男性。

其二为社会原因,如生产节奏加快、工伤事故、不良嗜好等。

二、人口老龄化与养老社会保险

(一)人口老龄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升高,并逐次达到科学厘定的高度。

老年人口中75岁或8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的现象谓之高龄化

长寿人口比例=80以上人口/60或65以上人口总数

(二)什么是年龄?

P120

1、日历年龄/自然年龄:

2、生理年龄:

以人体生理机能的衰老程度确定,由生理学指标来测量。

3、心理年龄:

心理功能所代表的年龄,由心理学指标测定。

4、社会年龄:

人的社会功能,即适应社会、处理和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等级,这种年龄与人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办事能力成正比,由社会学指标测定。

5、经济年龄:

指从人开始具有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直到他失去这种能力的年龄。

(劳动起始年龄后移趋势:

由于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要求高,人们必须花更多时间进行就业前学习与培训,致使劳动年龄下限后移。

(三)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补充人口现代化:

高出生高死亡、高出生低死亡、低出生低死亡)

1、瑞典人口学家桑巴特的划分方法:

人口类型

14岁以下人口比

15-49岁人口比

50岁以上人口比

增长型

40

50

10

稳定型

26、5

50、5

23

萎缩型

20

50

30

2、波兰人口学家爱德华·罗赛特的划分方法

人口阶段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人口不同时期

第一阶段

≤8

青年时期

第二阶段

8-10

老年时期临近

第三阶段

10-12

老年时期开始

第四阶段

》12

老年时期

2、国际人口组织按年龄结构划分的人口类型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口类型

65岁人口占总人口4%以下的

“青年型”

65岁人口占总人口4-7%的

“成年型”

65岁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

“老年型”

3、结合老年比、儿童少年比、老少比与年龄中位数进行确定:

老年型人口的数据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比例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10

《30

》30

30岁以上

(四)人口老龄化的一般特征

1、人口老龄化的强度取决于人口转变的速度

2、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劳动适龄人口的老化过程

3、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高龄化的趋势

4、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与持续是有限的

(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色:

(P252)

1、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晚,但速度快:

从青年型到成年型只要18年(1982-2000)而法国用了150年,日本用了50年,美国经过60年

中国只用了约40年时间就使平均寿命翻了一番

1957:

57;1973-1975:

65;

1981:

67。

9;1987:

69

2、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1/4,2000年将达到1·3亿,2025年将达到2·8亿

3、“未富先老”,即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的顺序;而一般国家是“先富后老”,其顺序是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

4、预测:

2010年老年人口比达10%,2020年达14%,2035年达到20%与日本持平,2045年超过日本达老龄化的峰值26%

(六)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1、经济活动人口短缺

2、劳动力人口的老化:

劳动人口中“上年纪”的部分开始大幅度增加

在国际上,通常将40岁视为劳动力中“老化”部分的起始年龄,而有些人主张用50岁作为起始年龄。

在业人口老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1)在业人口的体力、耐力和承受力弱化,大部分在业者处于非体力最佳期,不利于生产发展;

(2)劳动力群体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能力减弱,不利于生产发展与科技进步。

(3)年老职工在再就业和调换职业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老年抚养比高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业劳动者供养的老人越来越多,在业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加重,养老制度难以为继。

老龄抚养比(赡养比)=老龄人口总数/劳动年龄人口总数;

丹麦、瑞典等国的赡养比已达25%

中国,2000年20,2010年26,2020年34,2030年41,2040年46,2050年46。

降低老龄抚养比的两种办法:

提高生育率;从外国迁入青壮年。

(二者都不太有效)

4、长寿人口比例愈益提高,政府和国家对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愈来愈沉重

5、社会问题:

退休老人的再就业问题;对老人的赡养与照顾问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例如精神贫乏、生活空虚,老年自杀等。

(七)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人口老龄化来临之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此良机已失)

2、退休年龄后移趋势—推迟退休年龄

3、改革养老保险体制和机制;发展老年福利机构;

4、针对老化职工的办法:

再培训、适宜工种与职业、调整工作日和工作方式如车间等

5、通过立法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6、“无痛而终即人道”的“安乐死”

7、改革消费口生产结构以适应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开拓老年市场

8、大力发展老年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

●养老社会保险的一般理论问题

一、养老社会保险的含义

(一)定义:

养老社会保险是为保障劳动者在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社会劳动领域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设立的保险。

它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在到达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生活的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老年”的含义:

生理意义上的老年是指医学生理上人的主要器官衰老到一定程度时,判定其进入“老年”;社会意义上的老年,是指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承担社会劳动义务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判定其进入“老年”。

社会保险所讲的“老年”是指后者,但仍结合一定的年龄界限。

(三)外延:

现阶段,我国的养成老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伤残和遗属保险等。

(四)形式:

一般是通过建立离休、退休制度来实现,并以国家立法加以保证。

(五)特征:

由年老所导致的无劳动能力是一种确定的和不可避免的的风险,养老社会保险是最重要、最复杂、最普遍的一项社会保险,也是一项花钱最多,影响最大,计划性最强的社会保险。

(六)养老社会保险的原则:

P130

1、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2、享受养老社会保险的同时解除劳动义务的原则

3、切实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

4、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二、养老社会保险的种类:

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P126

(一)投保资助型老年社会保险/自保公助型

1、定义:

强调养老是个人的事,因此应以自保为主,国家予以资助。

2、特点:

政府立法;保险金来源多源化:

个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金,政府依法拨款。

3、代表国家:

德国、美国、日本

4、理论依据:

德国历史学派(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代表);德国社会政策协会;凯恩斯“有效需求”和“充分就业”理论;

5、实施条件:

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较雄厚的基础

6、效果:

重效率,轻公平

(二)福利国家型

1、定义:

“福利国家”借助于财经政策的调节作用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

2、特点:

把养老作为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依法管理,并设有专门主管法院,监督执行;强调待遇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用于养老金的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交纳或交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3、代表国家:

英国、瑞典

4、理论依据: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贝费里奇报告

5、实施条件:

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6、效果:

重公平,轻效率

(三)国家保险型

1、定义:

国家社会养老制度

2、特点:

国家宪法把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为国家制度,“老有所养”是公民享受的一项公民权利;退休金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工会组织参与决策管理

3、代表国家:

前苏联、东欧各国、蒙古、北朝鲜

4、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学说

5、实施条件:

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生产力高度发达

6、效果:

重公平,轻效率

(四)强制储蓄型/中央公积金制/自我保障模式

三、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

(一)筹集

1、来源:

三方交纳:

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

雇主与雇员:

法国、印度尼西亚、叙利亚

国家与雇主:

瑞典、挪威、原苏联、波兰

2、筹集模式:

纳税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

3、结构:

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普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年金;个人补充保险

4、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测和核算

(1)影响因素:

人口老龄结构;经济发展

(2)五个基础率:

预定死亡率;预定退休率;预定工资率;预定新增就业率;预定利率;预定物价指数

(3)养老保险费的提取率E的确定(参见“保险精算学”)(E小于等于8·265%)

(二)支付

1、养老保险金的享受条件及确定P133

(1)年龄与投保年限的条件

(2)年龄与工龄

(3)年龄与居住条件

(4)退休年龄与工作年限的条件(中国:

男年满60岁,女工人年满50岁,女干部年满55岁,连续工龄满10年者,可以退休并享受退休待遇。

*关于法定退休年龄;影响因素(劳动者的体质情况;劳动资源的状况;在业者与退休者的比例)发展趋势:

(退休年龄有提高的趋势:

1986年美国通过了禁止强制性退休的法案,即在70岁之间不准强制性退休)

2、养老保险的支付标准和待遇的确定

(1)支付形式:

年金制度,按月支代,避免一次性支付

(2)原来平均工资的确定

(3)工资替代率:

退休金收替代原来工收入的比例。

国际劳工专家认为,为保持工作时生活水平,替代率应达到70-80%;根据保险原则,养老年金标准上线应该考虑退休者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线应该高于贫困线,即社会保险金标准必须高山于社会救济标准;另外还要考虑单身与夫妇及是否有抚养对象等问题。

(4)养老保险金的调整:

与工资和物价挂钩,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3、养老保险金、退休金的计算

(1)薪资比例制:

以工资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计算,“报酬比例”年金

A、统一报酬比例,养老金与工资收入成正比

B、基本报酬比例加补充比例,鼓励交费和工龄年限长的的人

C、报酬的倒比例制,工资越高,替代率越低

(2)绝对金额制:

以生活费为基础,按人人计算养老金的办法,叫做“均一制”年金

A、全国居民按照一个数额支付

B、以统一数额为基础,再加报酬比例。

(3)给付范围、项目与数额

(三)管理与运营

1、法国:

全国养老金保险基金会,由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全面监督和颁布法规

2、德国:

联邦薪金雇员保险局,由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全面监督。

3、美国:

社会保障总署,由卫生、教育与福利部全面监督。

4、意大利:

全国社会保险协会管理,受劳工与社会福利部与财政部一般监督。

5、日本:

社会保险厅管理,受厚生省监督。

中国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简史

(一)创建阶段(1951-1957)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3年《劳动保险实施细则修正案》

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劳动工资与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

(二)调整与完善阶段1958-1965

1958《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

(三)遭到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1969年《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

(四)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与弊端

特点:

1、就业与保障高度重合

2、实施范围有限

3、现收现付

4、层次单一

5、企业化

弊端:

(五)调整与改革阶段1977-至今

80年代初期到1991年5月: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及推广

1991/6《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3/2/5《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1995《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1997/7/16《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二、关于“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思考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环境及其强制性要求

1、经济发展水平低:

2、人口老龄化

3、企业养老金负担重

4、传统制度的制约

强制性要求:

1、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兼顾公平与效率

4、多元化

(二)“统帐结合”的结构特点:

1、较强的激励机制

2、约束与监督机制

3、兼顾公平与效率

4、促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5、现收现付制与“部分积累制”相统一

(三)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问题及改革

1、“名义账户导致的债务问题:

如何进一步做实

2、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三、关于农村养老社会保险问题

(一)家庭养老

(二)社区养老/集体养老

(三)社会养老

1991《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1、前提条件与基本原则

2、具体内容

3、作用

4、缺陷

老年人福利与权益保护——人人都会变老,家家都有老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一、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要性

老年福利:

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自身的特点,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特殊的、照顾性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二、我国城市老年福利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福利

(二)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健

(三)城市老年人文化服务设施

三、农村老年社会福利

(一)老年人社会救济:

“五保”制度

(二)农村养老社会保险

(三)补充社会养老: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与农民退休金

1、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相结合

(1)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合作

(2)计划生育养老基金会

(3)“绿色养老保险”

2、农民退休金

 

家庭养老的重新思考?

——居家养老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

三世同堂型、不分不离型、分担赡养型、独立生活型

 

补充:

徐刚:

试论城市空巢家庭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