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39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格式.docx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

出现小件青铜器

夏:

铸造比较讲究

商周:

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技术

西周:

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

铁农具推广

东汉:

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

有钢剑

魏晋南北朝:

灌钢法

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发展过程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

元代:

制瓷中心

明清

瓷都—景德镇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影响

唐朝:

开始输出国外

明清:

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亚、非、欧各国

17世纪起,世界各地开始生产瓷器

距今四五千年前:

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西周时期:

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

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

丝绸之路

进入鼎盛时期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

(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技术、制瓷业、丝织业。

难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本课教材主要用四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突出成就:

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高超的冶金技术;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这些成就一方面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生产经营虽然存在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但都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还反映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下来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资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本课引言是由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

《群神宴》图画的作者:

乔凡尼·

贝里尼(1430—151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圣母子》《有小树的圣母像》《群神宴》《公爵像》等,他擅长用丰富的色调刻画人物,给人以清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构图严谨;

作品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图画中展现了欧洲人对明代青花瓷的珍视。

文字内容则重点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及其影响。

建议教师以图画与文字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

通过观察图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二:

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在世界居于怎样的地位及其影响?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教材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为主线,阐释了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进而说明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手工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后叙述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接着重点讲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手工业是本课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手工业的概念、部门以及与农业的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手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生产的是青铜器(铜、锡、铅等合金),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等部门;

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主要指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业,有的则是在原有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部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如在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

其后棉纺织业不断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

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为采矿、冶炼、铸造等部门。

另外,原有手工业部门的创立与发展往往带动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

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业制造和兵器制造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以冶铁业发展技术为例:

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

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炉温;

北宋以后用焦炭为燃料。

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业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原始社会晚期只能是简单协作的生产;

奴隶社会规模有所扩大,已初步出现劳动分工,生产效率提高;

封建社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分工更加细密;

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采用雇佣劳动,分工细致,进行扩大再生产。

如:

江南地区矿冶、纺织、制瓷等部门,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吸收了大量雇佣劳动者。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一方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

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迁移。

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宋代以前,中国的丝织生产,繁盛于黄河流域,河北地区最为突出。

南宋时期,重心南移,尤以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最为有名,不论官营丝织业还是私营丝织业都是这样。

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国一些地方设立官府织染局,长江流域的南直隶(今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都有设置,而以浙江最多。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是何时产生的?

为什么长期领先于世界?

(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政府重视、经营方式、文化传统等)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难的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

有关手工业的产生应联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利用政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手工业特征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目 高超的冶金技术。

教材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冶铜技术;

冶铁与炼钢技术。

我国古代冶金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尤其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1)冶铜技术

教材以时间为序讲述我国古代冶铜技术的发展:

我国青铜器生产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品种更为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而春秋至秦汉,一方面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铸造青铜器,另一方面,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器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青铜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无论是从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青铜器媲美。

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

(2)冶铁与炼钢技术

中国开始和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

考古发现的人工冶炼的最早铁器属于春秋时期,目前已知有大约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锄(臿)刃,梯形锛刃、削、刮刀、剑、鼎等,经金相核验,多数属固态还原的块炼铁(指不含炭的铁)。

战国时期,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及其淬火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情况表

朝代

燃料

动力或方法

铁质

规模

比欧洲早

春秋

木炭

皮囊鼓风

生铁

1000多年

战国

淬火及柔化处理

可锻铸铁

作坊几百人

西汉

炒钢法

东汉

水排、低温炼钢

北宋

焦炭

竖式风箱

铁甲、马镫

产量增加

坩埚炼铁

冶铁所

土高炉炼

铁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结合化学知识,分析铁元素的特点,认识冶铁与炼钢技术怎样才能使工具更耐用,从而更实用?

冶铁时所用的燃料与动力,是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第三目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教材从发展过程与影响两个方面介绍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成就。

(1)古代制瓷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

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

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

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成品的吸水率低。

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时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虽然胎与釉结合不牢,但为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被视为原始瓷器。

东汉时期,技术趋于成熟,多为青瓷,胎质细腻坚硬。

白釉萌芽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到了唐,河北内丘县刑窑的白瓷,已经发展为青、白两大瓷系主流,这一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艺术高度发达,享誉中外,如唐三彩。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胎质,釉料,还是工艺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利用火焰性质和温度高低不同,所成的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名窑不断涌现(如五大名窑:

汝、定、钧、官、哥)。

明清时期,较前代又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表现为白釉质量提高;

另一方面彩釉的出现,由青花瓷、彩瓷、进而出现了珐琅彩。

古代中国瓷器是炎黄子孙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伟大贡献。

(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

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

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

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阿位伯、土耳其和埃及。

1470年又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教学建议,利用图片等影视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用精美的瓷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第四目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教材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殷商时代,室内饲养家蚕已很普遍,在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等文字。

西周时期,蚕、桑、丝织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蚕业成为妇女重要的副业,《诗经》中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和丝织的情况,如《诗经·

小雅·

隰桑》把爱情与桑树联系在一起。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荀子《蚕赋》认真总结了劳动人民养蚕的经验。

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发展。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

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有二十余种色彩。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

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新颖精美,技术更为提高。

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

“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

……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盛泽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有“天上云锦盛泽绸”美誉。

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民营丝织业兴盛;

丝织品工艺精巧,出现“妆花缎”、“金宝地”;

明代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扬雄《蜀都赋》、张籍《凉州词》、杜甫《忆昔》、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

崦裹》、白居易《缭绫》和《红线毯》,元稹《阴山道》,张仲舒《蚕市词》、柳永《望海潮》、范成大《田园杂兴》等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

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

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

等等。

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中国古代手工业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思考分析: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首先让学生再认、再现初中所学的有关手工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然后从手工业部门和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一步步分析,最终得出我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结论。

“高超的冶金技术”,教科书展出了三幅历史图片“西周三足附耳青铜盘”、“西汉博山炉”、“河北沧洲五代铸铁狮”。

揭示出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进程。

教学时可以将三幅历史图片作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情景的再现,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网上有关这方面的图片很多,教师尽量拮选其中的代表作,分析青铜器、铁器、铜的特点与冶金技术不断进步的特点,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和“异彩纷呈的丝织业”,教师可提出系列问题。

中国在英语中的单词是China,你知道China的原意吗?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西方人这样称呼中国等,从而得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手工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制瓷业、丝织业方面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学思之窗】的内容进行。

请学生首先阅读,然后介绍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内容,着重论述了制瓷、采煤、炼铁、火药等手工业生产技术,对每一种手工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及分工,进行说明和描述,并附有许多插图;

进一步指出《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述“高超的冶金技术”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三幅图。

图片1:

《西周三足附耳青铜盘》

图片2:

《西汉博山炉》

图片3:

《河北沧州五代铸铁狮》

案例二 在介绍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时,可先收集古诗词中有关蚕桑生产和丝织业方面的史料,然后让学生从史料中归纳、总结、分类出有价值的信息,反映出蚕桑、丝织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材料1:

《诗经·

隰桑》

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难。

(桑叶儿多么丰满。

既见君子,(见着了我的人儿,)

其乐如何!

(我的心多么高兴!

其叶有沃。

(桑叶儿嫩绿汪汪。

云何不乐?

(怎么不心花怒放?

这首诗是一个爱情自白,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材料2:

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

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遍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诗云:

“波斯在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两首诗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

材料3:

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的打扮是: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的装饰是:

“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

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

焦仲卿妻为普通少吏的妻子,能有这样的打扮装饰,反映当时丝织业生产十分发达。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结合学过的法律知识,想一想,作为一个公民,发现历史文物和遗址后,应该如何处理才正确?

解题的关键:

用法律知识处理发现的历史文物和遗址。

思路引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2月3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7月1日施行)。

答案提示:

①保护文物安全;

②及时打电话向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本课测评】

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为什么能在海外广受欢迎和赞赏?

解题关键: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成就。

手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实用与价格、交通与政府支持。

①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传到海外,倍受珍视。

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物的交流,给世界人民带去了美的情趣,传播着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与世界手工业发展相比较。

从部门与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详见[教材分析与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