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46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1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3)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1)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以及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提出并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辨析比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目的: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进程

①召开:

1954年4月至7月,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出席会议。

②转折:

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了六点建议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③成果:

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意义

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②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出席会议。

②特点: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议题:

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④方针: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了赞扬和拥护。

⑤成果:

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形成了亚非人民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而提出来的。

“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思维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论基础。

(2)“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探究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特点

史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我们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传》上集

弱国无外交,近代中国的外交主要是丧权辱国。

追求外交的独立自主。

(1)为从根本上改变“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这一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

试答:

 

史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

“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

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信息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外交方面“一边倒”政策的局限性。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活动:

中苏建交;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2)基本方针:

“一边倒”。

特点:

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

影响:

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

“一边倒”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

历史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方针和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探究主题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根据史料一的出处,可判断其指代的对象;

内容要结合课本中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1)史料一所说的“某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请说出具体内容。

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不同社会制度及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能够与时俱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史料二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什么特点?

(1)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包容性、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包容性:

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2.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体系]

[微总结]

1.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基础巩固]

题组一 “另起炉灶”和“一边倒”

1.新中国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

“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故选C。

C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题干信息“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

题组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新中国外交务实的鲜明体现,故选A。

A

4.某班学生在一节探究课上,老师给出一份文字投影,当年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  )

A.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B.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C.外交政策的成熟D.外交的重大突破

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阐述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C。

题组三 走向国际舞台

5.“会议坚信,本宣言和各项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条款的实施,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从此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在国际和平大家庭中起他们的作用。

”这次会议(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D.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依据所学及材料“将使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起他们的作用”可知此次会议应是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解决的是印度支那问题,故选B。

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就此,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

A.“一边倒”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同步真题]

1.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

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

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

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积极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A项。

万隆会议、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均与题干情境不符。

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

A项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B项的时间是1954年,C项本身说法欠妥,因此选D项。

D

课时作业1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1949年毛泽东指出:

“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是(  )

A.“另起炉灶”B.“一边倒”

C.不结盟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材料中“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反映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上文体现“联合苏联”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根据材料“联合苏联”的关键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

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的外交,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扫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材料里面均体现不出来,故A、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错误。

3.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而是要旗帜鲜明地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4.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材料“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反映了周恩来灵活地处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以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来处理外交,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国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故A排除;

1952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尚未提出,故B排除;

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故D排除。

5.观察下图,下列关于这次外交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A.新中国首次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C.双方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D.双方就共同倡议发起不结盟运动达成共识

解答时要注意图下文字:

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联系教材所学内容,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度政府赞同。

6.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

“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

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

”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为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项。

7.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

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定,主要基于(  )

A.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1949年提出来的;

B项是1953年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关系的发展,符合题意;

C项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

D项说法错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

8.邓小平指出:

“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甚至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

”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B.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

D.是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由材料“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可知,邓小平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故C项正确;

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未提及世界人民对此的态度,故A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而非基本准则,故D项错误。

9.中华民族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在有关我国外交政策的阐释中,最能体现“黄金法则”的是(  )

A.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D.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选C。

10.一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说:

“万隆会议对彻底摧毁殖民主义和促使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一块不朽的丰碑。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万隆会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和国际关系格局

B.万隆会议彻底摧毁了15世纪以来的殖民主义世界体系

C.万隆会议是世界上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万隆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由于万隆会议形成了“万隆精神”,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故A项是正确的。

B项错在“彻底摧毁”的表述上。

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D项不正确,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11.建国初期,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

“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

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

”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

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题中“有几个兄弟配合”指的就是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会讨论重大国际问题,并且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为会议达成协议做出了重大贡献。

12.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建国初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

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国(  )

A.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新型的区域合作D.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日内瓦会议是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际会议,这两个会议都体现了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努力和交流。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故A项正确;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而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在20世纪50年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访问苏联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目的何在?

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4)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

取得了什么成果?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问,注意提炼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问,结合图片信息,1949年底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访苏的目的;

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