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26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趣味对联第三节.docx

趣味对联第三节

趣味对联第三节

1、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

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

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

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

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

因而高兴万分。

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

老师对他说:

“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

老师说:

“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

”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

“此乃天赐绝对矣!

2、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3、拍案叫绝一讽联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的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

联文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

对联作者,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

当时,(一九一五年),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

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此开始的。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

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

袁世凯见后院起火,众叛亲离,气病交加,一命呜呼。

仅仅做了八十余天的短命皇帝,从此留下丑名。

这副对联,妙在用中药名入联,寥寥十个字,表现了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辛辣的讽刺,令人叫绝。

4、对联话人生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少年时候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传达神情。

以画马驰名中外。

他的画融合中外技法,而自成面貌。

抗战胜期间,曾多次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解放前,徐悲鸿先生曾自己给自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独特偏见;

一意孤行。

寥寥八个字,表达了自己决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意志与傲骨铮铮的性格。

徐悲鸿先生为什么写这副对联呢?

据说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潘登门拜访徐悲鸿先生,请他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像,张道潘说了许多好花,徐悲鸿先生还是拒绝了。

徐先生说:

“我是画家,对你们的蒋委员长没有丝毫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潘非常吃惊地说:

“给蒋委员长画像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

徐先生冷笑着说:

“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对人民大众感兴趣。

张无可奈何地说:

“这么说,你决定不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

“是的,是这样!

张道潘急了,说:

“你是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我奉劝你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

徐悲鸿先生斜视张道道潘一眼,说道:

“后悔,我只能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而我的座右铭是: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张道潘怒气冲冲地走了,徐先生坦然地笑笑。

徐悲鸿先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师训:

“一个艺术家要诚实、要守位。

不为名利与金钱创作,不为阿谀创作。

1943年以后,国民党同志区美术界有一批自甘堕落的画家,大肆宣扬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美化国民党,毒害群众的心灵,徐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了上述对联。

解放后,徐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5、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

“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

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

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

“此乃绝对也!

”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

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

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

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

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6、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

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

“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

“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7、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

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

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

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

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

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

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

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

“我来对下联”。

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

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

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

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8、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

(1)。

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

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

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

“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

“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

“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

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

”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

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

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

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

(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

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9、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

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

“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

”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

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

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

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

(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

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

(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

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庆元进士。

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

“收放心,养德性”。

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10、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建文进士,授编修

(1)。

为明代有名学者。

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

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

“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

“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

(1)官名。

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

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