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精选多篇.docx
《命题作文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命题作文精选多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命题作文精选多篇
命题作文(精选多篇)
作文审题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确定的,不可另起炉灶、改换题目,这是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
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19、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题眼:
就是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如何抓“题眼”呢?
句子文题,句子的动词往往是“题眼”,短语文题,短语中的修饰语一般来说是“题眼”,词语文题,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1、词语文题,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如:
《告别》《生日》
2、短语文题,短语中的修饰语一般来说是“题眼”。
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
《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
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
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
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
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
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
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11.文题是一个简单句子,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
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
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
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色彩”是中心词,是选材和立意的关键。
审题时要学会从“色彩”本义入手,探求其比喻义。
常用来比喻那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
如红色往往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蓝色往往与冷静、荔枝、安详、广阔有关。
写作时既可写实,如家庭的装潢、校园的美化、城市的面貌等;也可以写虚,如个人美好的梦想、自信乐观的心态、宽容仁爱的修养等。
明确“色彩”这一中心词的内涵后,不要忽略题中的修饰成分——“我眼中”,他提醒考生,无论什么色彩,都是“我”的所见所感,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叙述。
写作时要从“我”出发,写出“我”对某一色彩或某些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
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2014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
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她始终微笑着》,题眼是始终微笑着。
文章的重点不仅可写和蔼的性格,也可写乐观的精神。
《送上我的祝福》表达我的感激之心:
祝福有恩于我的人。
表达我的善良的心灵:
祝福那些需要祝福的人。
《生日》《我的一天》《星期天》《班级新事》《放学路上》《母亲》《我和我最好的伙伴》《我成长中的一件事》《童年趣事》《心事》《爱心》《温暖》《美,在我们的中间》《乐在其中》
20、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失败也很美》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21、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
找准对象。
所谓“对象”,就是写作时要写的内容。
只有明确了写作的内容,才能把握写作的大方向。
以记叙文为例,如:
《我家的杜鹃花》等文题的写作对象是“物”;《一次有趣的比赛》的写作对象是“活动”;《我的书呆子爸爸》的写作对象是“人”;《愉快的寒假生活》写作对象是“事”。
《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
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
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
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
?
,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帮风貌、新变化。
《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
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明确范围。
“范围”是出题人给我们写文章时画的“圈”,作文写出了“圈”,就跑题了。
范围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
如:
《一个夏天的晚上》,尽管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人、物、景、事等,但写作的范围却从时间上予以限制——夏天的晚上;《听妈妈过去的事》,从时间上讲是写过去,但从人物上讲只能写“妈妈”;《一次比赛》、《一次难忘的比赛》、《我参加过的一次令人难忘的比赛》等文题限定越来越多,写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
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
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
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
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
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有趣的事?
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
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
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
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
22、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打开心窗》审题思路
揭示题目中“窗”的比喻义───心灵之窗
文题重点是“打开”,要弄清三个问题:
①谁为谁打开“心窗”?
——“父母”为“我”打开”心窗”。
②打开什么“心窗”?
——打开“我”和“父母”间的隔阂。
③如何打开“心窗”?
——用真诚的关怀打开“心窗”。
“打开”是一个过程,要写出“心窗”由关闭到开启的过程。
《我的一片天空》───采用反向思维方法揭示隐含义:
父母离异,没有更多的钱买参考书,参加补课。
我的天空是多么的阴暗、狭小,哪有余地供我翱翔?
可我靠自己的好学精神,勤奋努力,驱散了自己天空中的乌云,打开了一片可以让自己自由飞翔的天空。
《我心中的太阳》:
似阳光般的温暖、美丽或万丈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23、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
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24、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2014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
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
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练习:
《妈妈,我长大了》
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
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
而如果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准确而较深刻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命题作文。
命题者直接给定一个词或短语或一个判断,并要求考生作文,这就叫命题作文。
有时也会在题目之前添加一小段话,这段话也可叫引言,起到激发情感、引发思绪、提炼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阅读引言时,要产生联想想象,搜寻素材,选择素材,排好次序;然后看清要求,依要求作文。
作文贵在创新、写出个性,要做到“他有我无,我有他无”。
2.半命题作文。
命题者给考生一个词语或短语,但留有一部分要考生自己填写出来,一般情况,命题者会推荐选项,有时还会有提示语,这样的作文命题形式叫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前接式,如“_______究竟怎么了”;后接式,如“我读_______”;中接式,如“那一天,我_______了”、“用_______丈量_______”。
审题时,要看清推荐选项、提示语和要求。
补充完整题目时,可以选择推荐选项,但这只是低级的处理方式。
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推荐选项和暗示性词语言,激活思维,想到其它。
补充完整题目后,要读一读、品一品,看是否通畅,是否符合语法要求,还要想一想拟写好的作文题,是否有利于下面构思成文,否则就得重新拟题。
3.话题作文。
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话语作导引,启发考生思考,激发考生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兼具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特点。
话题作文题材开放、文体开放,所以我们写作前一定要放飞自己的思绪,尽情联想、回忆、想象,只有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个性张扬,新颖别致。
俗话说“有放有收、收放自如”,我们也应该看到话题作文的限制性,我们要善于从导引中、话题中、写作要求中找出其限制,领会命题者意图,坚决杜绝“放任自流”,据此,我们要善于从前面的“自由”中收住思绪,选择有用信息,下笔成文。
4.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出一则或几则文字或图画等,让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
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往往都集中表达一个主旨或围绕一个话题,决不会是杂乱无章。
当然,有些材料初看可能感觉零乱,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就能找到其中的联系,是可以提炼出主旨或话题来的。
这提炼出来的主旨或话题就可以拿来当作我们作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或话题。
据此可看出,一般情况下,材料作文其实就是根据主旨或话题作文。
所以,提炼主旨或话题是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
怎样提炼呢?
一看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二看材料揭示的寓意;三从多角度分析、联想,选准最佳角度写作。
典例分析>>查看更多实例
〔中考真题〕“雨露滋润禾苗壮”,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滋养,你的生命之树也离不开“雨露”的滋养,你的“雨露”也会让其他花朵绽放。
请你以“雨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定;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
〔写作指津〕这个作文题带有多重含义,一是指本义雨水和露水,也偏指雨水。
二是比喻义,比喻恩泽。
三是享受恩泽。
由此可看篇作文的立意可由此选择,可写的内容多。
你可以选择第一含义,以“雨露”为说明对象,写成一篇说明文,也可以“雨露”为写作对象,
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你可以选择第二含义,写他人给你帮助、鼓励的叙事散文,也可选择第三含义,写成你给他人帮助、鼓励的叙事散文,当然你还可以根据“雨露”的比喻义,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写成议论文。
是不是就只能写成这些文体的文章,答曰:
不是。
其它的文体,也可能写。
那么到底写哪种文体好呢?
这要根据你平时的爱好和长度进行选择,写作时,一旦选择了这种文体,就要写成这种文体,决不要写成四不像。
要写好这篇文章,你不妨采用借鉴的方法。
就是想想平时,我们读过哪些文章符合这个题目,或者稍作修改也符合这个题目。
这样,我们就更好把握。
其实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信念》《散步》《爸爸的花儿落了》《社戏》《阿长与》《雨说》等。
〔例文展示〕
雨露
考生袁燕彧
搬家已经九年了,我幼年的记忆都留在了那条幽深的飘着米酒香的巷子。
九年了,我都没有好好的去看看了。
今天,我终于能重回巷子。
我刚进巷口,就闻到了那米酒独特的馨香,见到了朦胧细雨打湿了青石板小路。
这小路还是那么窄,还是那么凹凸。
这青石板铺成的路啊,不知留下了多少的回忆!
这小条路,爷爷陪我走得最多。
因为奶奶比爷爷小十几岁,爷爷退休时,奶奶还在工作。
平时都是爷爷抱着我走上走下。
我记得,几乎天天爷爷都会推着我走,就在这不平坦的窄巷里子走,摇车总是“嘎吱嘎吱”地响,就像气喘吁吁的老人一样。
有时,摇车坏了,爷爷就会抱下我来,修理这辆我哥哥、我姐姐坐大来的旧的不能再旧的摇车。
或许是因为路不平坦吧,这摇车总是喜欢走两步响两下。
就是这样,这摇车陪我走过了四年时光。
四岁那年,奶奶也退休了,在家里干点手工活,爷爷就更有时间带着我到处闲逛。
有时,爷爷拿钱给我买吃的,一毛,两毛。
我拿着钱就开心地跑着走了。
爷爷就屁颠屁颠的跟在我身后。
虽然我那时已经四岁了,会走路了,但总被那不平坦的石板路绊倒,每回爷爷总是抱起我,一边用那布满老茧的手擦着我的口水,一边说着:
“不怕,爷爷把这路给拆了,就不会摔了,不痛的?
?
”
我上学了,爷爷每天都来接我,牵着我的手,和我一遍遍的走过这不平坦的路。
可是从那年秋末起,接我的人,和我一起走过这石板路的人就不再是爷爷了。
奶奶替代了爷爷的工作。
我很是伤心。
我的爷爷走了,永远的走了。
我再也没有机会和他一起在夕阳下牵着手,踏着凹凸的路回家、上学了。
爷爷那饱经沧桑的脸、银白色的头发、满口的假牙、布满老茧的双手、高而瘦小的身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唉,如今,我站在巷口,路还在,爷爷却不在了,我还在,昔日的欢笑却不在?
?
然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如火的晚霞穿过霏霏细雨,从巷子的对面照射过来,照
着这被雨露濡湿的小路,这小路还闪着星星点点的微黄中乏着微绿的光晕。
这时,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牵着一位小女孩的手在光晕里向我走来。
〔点击亮点〕这篇作文首尾呼应,前后出现的“朦胧细雨”、“霏霏细雨”、“雨露濡湿”“微黄中乏着微绿的光晕”实虚结合,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仅照应题目,更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爷爷对我的关心与呵护就像雨露滋润着我成长。
由此可看出,此文选择了第二、三义项写作,从爷爷的角度看,是“给他人恩泽”,从“我”的角度看,是“享受恩泽”。
全文写的都是日常小事,却浸透真挚情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摇车总是‘嘎吱嘎吱’地响”,明写摇车,实写爷爷不辞辛劳;“用那布满老茧的手擦着我的口水”,这是细节描写,真实感人;“那饱经沧桑的脸、银白色的头发、满口的假牙、布满老茧的双手、高而瘦小的身躯”,运用了排比手法,写出爷爷去逝后,“我”脑中不断重现爷爷的形象,催人泪落。
命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类型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
如《尝试》《肩膀》等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
如2014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
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
?
命题作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以其命题的客观性和统一性,常常赢得
出题者的青睐。
与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要在考场中写好命题作文,除了要把握好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之外,考生还要特别注意命题作文的特点,掌握命题作文的写作策略,从而实现命题作文写作的新突破。
二、典例展示
底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二是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
也写作“底限”。
请以“底线”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三、写作指津
、追问展开,理解内涵
1、什么是底线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
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灭绝。
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证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会产生温室效应。
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道德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2、为什么要讲底线
在网球或羽毛球比赛中,对进攻者来说,通过控制底线,可以调动对手,或利用对方失误得分,或利用前场小球得分,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
对防守者来说,底线球控制得好,可以挫伤对手的进攻积极性,在防守中寻找进攻机会,进而赢得主动权。
但是,不管对于进攻者还是防守者,出了底线,那都意味着自己失分。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超越或突破了,就会付出代价。
3、怎样确定底线
?
从立身处世来说,做人要有原则,要讲求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堂堂正正做人,
明明白白做事。
这其中,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和处事之本,是公民都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的最后底线。
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个不道德的人。
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个底线,而是要时时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慎独,慎微,慎行,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情趣的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人。
、添加语素,化虚为实
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来说,大都是“虚”的。
例如“底线”这一作文命题就是“虚”的。
作为考生而言应该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扩大题目的内涵。
就“底线”这一命题,我们就应该转化为实,扩大它的内涵。
a.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
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尝试》:
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
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
比如:
①依靠;②承担责任;③团结协作;
④基础。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思考:
“底线”这个题目可以添加哪些语素?
怎样化虚为实?
1、添加定语或添加动词
如心灵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