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86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8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计划书Word格式.docx

6、《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

7、《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2.3编制范围

本报告在调查研究、收集基础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就XX镇、大藏乡、沙尔宗乡、白湾乡新建4个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配置相关设施设备项目,阐述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提出方案,研究确定合理的建设和组织管理措施,进行投资估算,供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3可行性研究概要

1.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XX县的人口增加,以及自然灾害,突发病痛的无征兆性,现有的医疗单位已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看病、就医、疾病预防的需求,因此,新建XX镇、大藏乡、沙尔宗乡、白湾乡新建4个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配置相关设施设备是非常必要的,以此解决当地农牧民的医疗急救问题。

1.3.2建设条件

本项目建设场地分别位于XX县XX镇、大藏乡、沙尔宗乡、白湾乡4个地方。

本项目建设场址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设施,不增加相关成本,加快建设速度。

交通便利,工程相关物资供应和运输均方便快捷,可以顺利完成项目建设。

1.3.3建设内容及规模

对照《XX县2012年中央预算内藏区专项项目表》的要求,结合我县现有设备以及需求,拟在XX镇、大藏乡、沙尔宗乡、白湾乡新建4个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配置相关基础医疗设施设备。

其中:

XX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300平米;

大藏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300平米;

沙尔宗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750平米;

白湾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300平米。

1.3.4建设项目服务范围

XX县4处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将分片区为全县广大人民服务。

1.3.5环境保护

本项目在建成后对环境无不利影响,在施工阶段应注意环境保护。

1.3.6组织管理

XX县卫生局本项目的建设业主。

为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制定项目年度和季度建设计划,安排协调项目资金,检查督促计划实施。

设立独立的基建账户,由于本项目建设资金运用较大,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制定规范的项目财务、会计和报账管理制度,检查监督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配合接受审计。

此外,按国家有关要求,实行工程监理。

对监理单位实行招标,招标委托的工程监理组织必须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及相应监理资格证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派出监理代表,与工程监理一道,做好各子项基建工程进度、质量和费用控制。

1.3.7实施进度

本项目总建设工期15个月,即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

项目前期工作拟于2012年底前完成。

1.3.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00万元,其中:

XX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300平米,100万元;

大藏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300平米,100万元;

沙尔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750平米,200万元;

白湾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300平米,100万元。

项目资金筹措:

2012年中央预算内藏区专项资金。

1.3.9效益分析

十一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该项目的建设,首先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全州人民的健康水平;

其次,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大藏乡的医疗条件,有力预防控制地方病、传染病。

对XX县藏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当地群众更好的提供医疗预防急救服务。

该项目的实施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建国前,XX州没有正规医院,广大老百姓得了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小病扛,大病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重视帮助下,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XX州医疗网点普及率高、覆盖面广,除乡镇卫生院外,各村基本上达到一村一室,有的甚至一村拥有三个卫生室,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农民就医,缓解了农村医疗发展滞后于需求的矛盾。

目前,全州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六个不协调:

一是医疗急救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医疗急救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二是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医疗保障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

三是城乡、区域医疗急救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

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五是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发展滞后,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优势逐步淡化。

六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注重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忽视了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注重了提高服务效率,忽视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

此外,相对于农村小康应达到的初级卫生标准,个体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卫生局依靠其固有的优势,才是推进农村小康达标的主力军。

但是,以目前XX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

1、医疗设备短缺,医疗器械陈旧落后。

目前卫生局所辖卫生机构中,多数医疗设施简陋,设备陈旧,全县卫生机构所配备的医疗设备,落后于农牧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大部分医疗急救设备功能低,只能处理简单的伤病,象心电图、电击抢救等项目因为没有配套设备而无法开展。

2、XX境内居住着多种民族,幅员面积842万平方公里,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地广人稀平均,交通极为不便,本身就是一个事故多发生的地方。

老百姓看病难(贵)已是很大的问题了,更别说出现意外后的处理及抢救,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农牧区“小事拖,大事扛,出事等着见阎王”的情况也绝非个别现象。

2.2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项目实施是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六大提出:

"

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作为肩负着80%以上农村人口医疗急救任务的乡镇医疗急救点,是农村三级医疗急救网的重要枢纽。

乡镇急救点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

二、项目实施是州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十一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受区域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全州卫生事业面临困难和挑战,一是人群健康水平偏低。

全州人均期望寿命67.5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一方面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另一面是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医疗急救能力差,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差别较大。

卫生资源总量73%集中于城镇,27%分布于农村。

村级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极不稳定,待遇低没有保障,有房、有药、无医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是卫生队伍总量不足,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

四是传染病地方病发病高危害大。

全州除鼠疫、登革热外,其余法定传染病均有发生和流行报告。

全州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主要包括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包虫病、地甲病、地坤病、克山病等。

七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综合整合差。

全州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不健全,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的能力差。

三、项目实施是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看病问题的积极方式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保护农民健康和农村生产力,是提高全州人民健康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体现。

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要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精神,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就医难”问题。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的建设是贴近农牧民,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保护农牧民健康,提高全州人民健康素质、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医疗卫生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在局部区域发展,尤其像XX州这种农村人群比较多的地方,在发展核心区域医疗的同时带动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能即使就医才是其医疗事业的发展根本所在。

农牧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

解决农牧民的看病难问题,不仅仅是尊重农牧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解决农牧民看病难,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而不能完全由市场去调节,政府要切实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增加政府对农牧区卫生投入的力度。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迫在眉睫。

第三章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3.1地理位置

XX,藏语意为“酥油灯点亮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

位于自治州中部。

东与红原、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小金相邻,西与壤塘接壤,北与红原、XX相连。

地理坐标,北纬30°

35'

~32°

24'

、东经101°

17'

~102°

41'

东西长134公里,南北宽90公里,面积6632.73平方公里。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区。

由于XX县特殊地理及气候条件造成境内疾病谱多而杂,加上XX县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农牧民同时罹患有多种疾病,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该项目建设的4个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分别位于XX县的XX镇、大藏乡、沙尔宗乡、白湾乡。

3.2社会经济状况

XX县于1953年4月21日正式建立。

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盆地西北部,距离省会XX365公里。

面积6633平方公里。

辖3镇11乡,104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

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总人口5.5万人,以藏族聚居为主。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16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588万元,同比增长2.6%;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6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3433万元,同比增长15.4%。

人均GDP17767元,同比增长13.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78元,同比增长16.6%。

3.3自然条件

3.3.1地形地貌

XX地质属四川西部地槽区,位居北西向鲜水河大断裂带与北东向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带之间的金汤弧形构造带之北侧。

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

境内地形高耸,山岳纵横,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形成高山峡谷区。

XX县处于构造侵蚀高原中、高山区,地形切割较大,谷岭高差一般200~600米,山高坡陡,植被较发育,多以灌木为主;

河谷狭窄,多呈“V”字形,河谷比降较大,水流较急,冲刷能力较强。

3.3.2气象

项目所在地XX县属高原季风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均气温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

空气质量达到全国Ⅰ级标准。

3.3.3水文

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的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脚木足河、梭磨河、茶堡河。

脚木足河是大渡河的正源,纵贯县境西北部及中部,境内流长124公里,流域面积5960.72平方公里;

棱磨河是脚本足河的主要支流,自东而西贯穿贯穿于梭磨乡、卓克基乡、XX镇、松岗乡、至白湾乡热脚处汇入脚木足河。

境内流长92.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017.62平方公里;

茶堡河是脚木足河的主要支流,是县境东北部山区主要河流,贯穿于大藏、沙尔宗两乡,于尕博与龙尔甲乡流出的尕脚河汇合,于龙头滩汇入脚木足河。

全长72公里,宽约30米左右,流域面积1230.85平方公里。

3.3.4地质构造

项目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属青藏高原隆起带的边缘,为一系列的复式背斜和向斜。

岩层倾角较大,构造较发育,岩层较破碎。

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板岩、千枚岩。

场地处于四处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以整体抬升为主,断裂较发育,断裂活动较频繁。

3.4施工条件

本项目所需砂、石、石灰等材料采购方便,钢筋、水泥、木材供应也有保证;

施工用水、用电可就近解决;

各类资质等级、经验丰富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多。

这对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3.5医疗卫生现状

(一)全县有县属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站、XX县中藏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各1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站83个。

配备了B超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医用显微镜、制氧机、多功能抢救床、分光光度计、牙科综合治疗仪等医用设备。

(二)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在职职工162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2人,乡村医生和防保员104人。

县、乡镇医务人员工资由财政包干。

(三)困难和问题。

基础设施条件差,业务用房、生活用房十分紧张;

医疗仪器设备简陋、老化、陈旧;

人员编制不足,缺少高技术人才;

医疗网络不健全,无县人民医院,乡镇村医务人员无县级培训、进修基地;

医务人员工资、福利低,请不进,留不住人才。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用地建设条件分析

4.1项目建设地址

4.1.1项目选址原则

项目选址首先要符合本县城乡镇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利用国土。

同时所在地交通方便、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尽量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

4.1.2项目选址方案

本项目所建设4个乡镇急救点业务用房分别位于XX县XX镇、大藏乡、白湾乡、沙尔乡。

4个点的选择可将该项目的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县,使其能够合理有效的为全县人民提供高效快捷的医疗急救服务。

项目所选4处地方,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完善,能满足项目建成后的正常运行。

4.2项目建设条件

本项目所在地的4处选址乡镇交通便利,XX县境内由四川XX至西藏那曲的国道317线东西贯穿,同时在卓克基镇有省道210线纵向与国道318线连接,是与周边各省区及县市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XX县汽车站每天均有客运班车发往XX、都江堰、XX、红原、黑水、小金、丹巴、金川、九黄机场、若尔盖等地。

另外,XX机场正在积极筹建中,汶川至XX的国道317线即将从三级公路改造为二级公路。

机场的修建和道路的升级将更好地改善XX的交通条件。

本工程周边道路交通及城市其他相关基础设施良好,交通十分便捷。

根据XX整体规划进行建设,场地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工程配套设施良好,且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项目所处位置工程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均较好。

综上所述,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工程选址土地权属明确,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且选址周边社会环境、建筑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故而本工程选址方案可行。

第五章项目设计方案

5.1设计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四大体系为基础,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和发展全局,突出抓好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发展卫生事业,转化政府职能,加强全行业监管,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促进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项目处于多民族地区,需要很好的体现民族建筑的特色,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XX县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使本项目建筑与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5.2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9、国家有关现行的规范、规程及地方规定

5.3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

XX镇、大藏乡、沙尔宗乡、白湾乡新建4个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及配置相关设施设备。

沙尔乡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750平米;

5.4总平面布置方案

5.4.1总平面布置原则

4处乡镇医疗急救点的总平面布置均根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深化,以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为宗旨,力求空间组织丰富多样而有层次,统一协调而有新意。

规划设计,既突出乡镇医疗急救点的特色,又要满足乡镇医疗急救点的使用功能要求,

a.建筑布局合理,节约用地;

b.满足基本功能需要,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

c.功能分区明确,科学地布置主次道路,消防通道;

d.建筑物的朝向、问距、自然通风、采光和用地绿化应达到相关标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5.4.2总平面布置方案

4处乡镇医疗急救点均在整总体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地形有效布置,外部环境清幽,空气质量好,大门外有过境公路,交通便利。

总平面设计的理念是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的同时,使各功能建筑之间联系方便,交通流畅。

5.5土建设计方案

5.5.1建筑设计

由于XX镇、大藏乡、白湾乡3处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功能性质且规模相同,在设计上将进行统一设计。

而沙尔宗乡医疗急救用房规模相对比较大,因此,做单独设计。

故将建筑设计分类为:

Ⅰ、XX镇、大藏乡、白湾乡300平米医疗急救业务用房

Ⅱ、沙尔宗乡750平米医疗急救业务用房

A、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及标准主要有: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2

7、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及地方标准

B、建筑尺寸

1、建筑尺寸:

建筑长15米,宽9.6米,高7.5米。

2、建筑结构:

二层框架结构。

3、建筑面积:

300平米

建筑长22.8米,宽10.8米,高10.8米。

三层框架结构。

750平米

C、平面布置

300平米医疗急救业务用房为二层建筑:

一楼布置有:

急救室、急救设备室、急救门诊室、药房、化验室、女卫生间。

二楼布置有:

急救门诊室、急救培训室、B超室、会议室、业务用房、男卫生间。

750平米医疗急救业务用房为三层建筑:

急救室、急救设备室、急救门诊室、药房、化验室、办公室、卫生间。

急救诊断室、急救医疗业务室、会议室、办公室、业务用房、B超室、卫生间。

三楼布置有:

会议室、教研室、急救演练室、资料室、综合办公室。

整个平面布置功能完善,分区合理,流线清楚。

D、立面设计

XX州XX县是多民族地区,需要很好的处理民族杂居的文化背景,既简洁现代,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又要考虑乡镇急救业务用房的特色性,让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温馨的生活氛围结合起来。

E、建筑消防

乡镇医疗急救点业务用房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6年版、等国家和地方有关消防及管理的法律法规执行。

并制定消防管理制度,配备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物室内配置手提式MF4灭火器。

5.5.2结构方案

A、设计依据及设计条件

1、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标准主要有:

(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9)、《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B50368-2005

B、基本条件

基本风压0.30kN/m2

基本雪压   0.25kN/m2

地震设防烈度7度

地震加速度0.10g

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建筑

建筑物安全等级二级

建筑物使用年限50年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

本建筑的结构耐火等级二级

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

基础为二类a,其余为一类。

冻土标准深度60cm

混凝土抗冻等级F200

抗冻混凝土应添加引气剂。

C、结构设计

该工程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

按7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单体建筑概况:

(1)柱下独立基础。

基础持力层应根据地勘报告详细分析后确定。

(2)结构选型:

采用框架结构。

(3)主要材料选用

混凝土强度等级:

基础:

独立基础为C30混凝土现浇,其垫层为C10混凝土。

框架梁柱、现浇板:

C30混凝土

钢筋:

Ⅰ级,Ⅱ级热轧钢筋,Ⅲ级热轧钢筋。

填充墙材料:

采用烧结页岩砖。

5.6给排水方案

5.6.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5.6.2生活给水

水源:

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供水。

给水管网:

生活、消防用水统一布网,采用自来水管线敷设。

给水主管管径为DN150。

管材初步考虑为PE材质。

生活用水:

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150L/d,按20人计算,日用水量3.0m3/d。

绿化环境用水:

浇洒水定额3L/m2·

d,绿化面积230m2,日用水量0.7m3/d。

日总用水量为3.7m3/d,按365个工作日期计,年用水总量为1350.5m3。

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150L/d,按40人计算,日用水量6.0m3/d。

日总用水量为6.7m3/d,按365个工作日期计,年用水总量为2445.5m3。

5.6.3消防给水

根据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