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32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docx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劳动力转移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空虚十分严重,库区蓄水又淹没了大量良田沃土,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无法解决就业,这已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合理有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开发,是解决库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共**委第十一届八次全委会适时做出了把劳务经济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的决定,提出把劳动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劳务作为经济工作来抓,这是非常正确而及时的决定,为了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笔者想就发展劳务经济谈点个人粗浅看法。

  

关健词:

劳动力转移开发现状对策  

一、我县劳务经济现状  

我县共59.7万人,其中60%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约35万。

目前,劳务输出9.7万人,县内劳动力存量25.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尚有近10万人。

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同时,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也很大。

  

(一)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基础条件  

1、培训网络初步建立。

我县现有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校有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技术广播学校、技工学校、中等师范、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分校各1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6所。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主要由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技术广播学校两家单位承担,其余各培训单位主要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一些专业培训和短期培训。

同时,为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资源,在全县26个乡(镇)开办“日校办夜校”,17所乡镇中学开展“绿证教育”,全县基本形成了“三教”统筹、农科教相结合的格局。

  

2、劳务培训成效显著。

“十五”期全县共开展劳动力培训65000人次,其中移民技能培训12594人次,培训的质和量都有所提高。

一是培训的专业来向多样化发展。

从20**年培训专业来看,全年完成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664人,其中计算机913人,电子电器137人,驾驶52人,营销与服务1309人,餐饮旅游654人,果蔬储运技术200人,会计210人,沼气建筑31人,农机修理48人,家政服务110人。

二是培训合格率和输出率逐年提高,全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各乡镇农校、初级中学为依托的53个劳动转移固定培训输出点,近两年培训成绩突出,20**年输出培训2658人,合格2258人,20**年输出培训3500人,合格3400人。

两年共向外地输出培训合格人员3915人,占全县劳动力输出总量的64.6%。

三是培训工作与产业发展衔接更紧密。

近两年培训合格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1358人,占27%。

同时在17所农村初级中学(16000名)学生中开展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种养植业技术知识》、《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绿证”教育,培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管理者,使他们成为农村新的科技力量。

  

3、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

为了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我县成立了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内,并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到20**年底共发展个人会员、单位会员约50多个。

劳务输出协会向下延伸到村、组、农户,具体抓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发布全国各地的务工信息,全方位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推进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有组织转移。

二是有序输出发展快速。

近几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常年保持在近10万人左右,其中有序输出的人员占总量的比例快速增长,20**年,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4000余人,其中定向培训输出3070人,组织现场招聘会有序输出600人,职业学校与外地企业对接输出40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过去五年,我县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转移。

对解决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改变农村落后的思想和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也受到很多因素制约,主要包括:

  

1、转移规模小,层次低,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较多  

全县近20万富余劳动力,每年输出转移不足10万人。

而且现已外出转移人员中,知识结构单一,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技能水平低,在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多从事“苦累脏差低”工种,主要向手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等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业转移,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从而造成转移劳动力队伍的庞大与可供选择就业空间相对狭窄这一矛盾。

尚未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致富增收十分困难,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移民,为三峡工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为难以就业生计十分困难,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

所以解决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致富,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的难点所在。

  

2、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受基础条件和人员经费等多方面影响,我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输出的组织领导还比较欠缺,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一是机构人员力量薄弱,政府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不够。

现有外出务工人员中,政府有序组织培训转移的尚不足5%,输出转移以自发外出转移居多,主要是“传帮带”式的联络外出转移和“家族式”的转移,组织有序组织的培训和输出也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少量的社会公共中介机构自发组织,各乡镇虽然成立了劳动保障所,但多数未能正常开展工作,存在着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的问题。

二是中介和信息服务尚不完善,务工信息渠道狭窄,就业成本高。

农民工进城就业或跨区域转移几乎全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

劳动力管理部门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的力度不够大,缺乏区县、乡镇、村的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不畅、工作脱节,影响了劳务收入的提高、权益的维护和输出的稳定性,也增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

  

3、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培训规模受限  

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我县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下,由于教育相对落后,“十五”期末,全县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更低。

目前,承担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几个主要机构,由于受移民迁建影响,硬件设施欠缺,培训容量十分有限,每年受训对象仅占劳动力总量的1.5%。

同时由于农民收入低,县内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没有经济能力到定点培训机构来参加培训。

  

4、县域经济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  

**县地处边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排位靠后,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市平均水平的35%,特别是库区蓄水后,产业空虚问题严重,全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8.7%,工业总产值在XX40个区县中排列末位,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15%。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仅8户,无一户中型及以上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现有企业基本集中在煤碳等资源采掘业和电力行业。

工业发展的极度滞后,决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十分狭小。

近两年,移民迁建、城市道路及港口等公用事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建设,也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个体民营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作用也逐渐增大,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总体上有所增加,但是这些就地转移具有明显的兼职性、季节性,大多数就地转移的劳动力“经商不弃耕、离业不出乡”,农忙务农、农闲从事其他各种非农职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少人多的矛盾。

  

5、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挤压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据调查,全县移民迁建企业关破失业人员1.43万人,其中有近万人就业十分困难,全县纳入城镇低保的有1.8万人。

随着53户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关破,还会增加9000余名新的失业人员。

同时在移民迁建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进镇农村移民和占地移民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困难。

一方面,随着移民迁建关破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增加,过去在城镇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及第三产业,尚不能满足下岗职工就业需要。

今后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

从而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

另一方面,同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偏低而城市就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

因此,城镇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初步思考  

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确了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目标,即到20**年,全县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5万人左右,劳务经济增加群众收入9亿元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为原则,以有效开发、利用、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内转、外输、回引为基本转移途径,加强劳务培训,拓展劳务空间,扩大输出规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一)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切实加强劳动力转移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加强劳动力转移开发,有利于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共发展,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十一五”期,必面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落实专职人员专司其职、落实工作经费专款专用,要像抓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一样,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像抓农业结构调整一样,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督促,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进一步搞好劳动力转移,要从抓宣传教育入手,引导农民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走出土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

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恋土恋家,转移有所顾虑、“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

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典型,宣讲劳动力转移成功的先进个人事迹,为农民转移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增强他们转移的信心,鼓舞农民转移的热情,使农村干部群众锁定转移劳动力、快步奔小康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外出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门技能,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必须下大力气,把培训作为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来抓。

各级农业部门要抓紧制定规划,积极推进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是加快县城职业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使城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继续努力推进“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到20**年,完成“县职业教育中心”主要建设项目,同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其规模办学效益,到20**年,将该校创建成为市示范职业教育学校;到20**年,将该校建成为专科层次的服务于三峡库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整体搬迁技工学校,扩大教学规模和教学场地,增加设备设施,开办实习工厂,建立劳务培训基地,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让技能培训与市场就业挂钩。

加强对劳务市场进行预测和前瞻性分析,与用人单位联手举办长中短各类培训班,提高劳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是合理规划和调整全县职业学校布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改变我县农村职教资源匮乏的局面。

选择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立的“三个次中心”和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镇实行普职融通教育新模式,调整办学结构,将以上三所学校扩建成为融初中、职高教育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于其邻近乡镇。

并在乡镇建立劳务培训网点,引进竞争机制,由培训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送观念、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下乡活动,将劳务培训延伸到乡镇和农村,减轻农民负担,因地制宜施教,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技能,学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办好“17所绿色学校”,构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绿色通道”(在全县17所初中全面推行“绿色证书”双证制教育);以“41所成人农校”(全县每个乡镇建设1所合格农校)建设为载体,加强与当地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模块式”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富余劳动力转业培训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要帮助外出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要教育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设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

要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以及输入地的岗位要求,经过定向或各种适应性转业培训的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发放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劳务输出是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手段。

要加大劳动力转移组织力度,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合作与交流,建立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化程度。

  

一是在广州、上海、XX三市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

形成辐射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渤海湾地区的劳务输出覆盖网,广泛收集劳务信息,建立劳务输出平台,开辟劳务对接专线,对务工人员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实现无序向有序,粗放型向规范型转换。

  

二是在县城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中心。

新建劳务输出服务大厅、职业介绍中心及劳务输出信息发布中心,开通广州、上海、XX三地“远程见工”网络系统,使务工人员在信息大厅即可了解到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使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直接在网上见面、录取。

  

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力信息档案。

按照现有劳动力总量、性别、年龄、文化技能状况,建立完善的个人档案,乡镇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平台和劳务人员信息数据库,村级建立劳务信息发布点和劳务人员信息名册。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动态管理,掌握已输出的劳动力数量、输出去向、从事劳务工种、劳务收入等基本情况。

对潜在劳动力要分类建立基础档案,准确掌握输出数量、输出意向、就业技能,就转移输出提供可靠数据。

  

四是联络一批用工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巩固市内、县内的劳动力转移基本市场,通过联络各地的用工企业、集团,在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上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好劳务输出窗口,树立有巫山特色的劳务品牌。

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

  

五是进一步推动劳务输出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各项服务职能。

要进一步加快劳务输出协会的发展壮大,向下延伸至乡、村、社,要将劳务输出协会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综合性的团体。

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搞好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组织服务、对外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服务、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法律援助服务、回乡创业人员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及相关服务。

  

(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拓展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  

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拓展农业内部对富余劳动力的消化能力。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优化布局,突出发展烤烟、畜牧、蚕桑、林果、特色种植业五大农业重点产业,逐步扩大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规模,提升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和内在质量,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上档升级。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由粗犷性向精细、加工业转型,实现农村劳动力产业内部转移。

  

二是加速培育壮大特色工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十一五”时期,要立足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突出“四矿两电一园”发展重点,不断发展资源开采加工业,努力提升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围绕年产煤300万吨目标,引进实力企业兴办大矿,实现煤炭产业安全、有序、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组合搬迁城区污染水泥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年产30万吨水泥易地技改搬迁项目;积极推进桃花铁矿开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桃花铁矿。

着力水电、火电开发,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支持,初步形成全县水、火两电并举的电力发展格局。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约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游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资源转换型企业,使工业园区在提高工业经济的比重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劳动力就业领域。

要抓住主城区“退二进三”和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结合县情、乡情,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落户;按照“八四四十百千”的总体工作安排,拓宽准入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工作措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扶植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乡、村集体经济结构。

  

(五)加快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以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新型小城镇,加快城镇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要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一主二副三次四点”城镇体系。

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作支撑,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对进城镇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与思想观念培训,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融入城镇现代生活方式,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梯次转移。

  

(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流转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偿转让。

要切实保障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权力和利益,对损害外出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权和收益权的行为,要及时查处和纠正。

尽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将城镇有稳定职业的农民转为城镇户口,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

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问题,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

劳动力输出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费政策,除在规定承担的有关费用外,不得向外出劳动力加收其他任何费用。

积极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集中力量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