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53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

(TTT-UUTT-MMYB-URTTY-ITTLTY-DBTTY-9886)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

难点:

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

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

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

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

没有了。

孤云:

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

休闲,休息。

厌:

满足。

  诗句意思:

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

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交流。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

着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

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能对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会运用排比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

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

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

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

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

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无瑕:

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

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

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

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

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

罗列:

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

高,兀:

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

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

板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

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着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板书:

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洞内大)[板书:

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

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

窄、矮]

B: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

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

黑、奇、大]

    B: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

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多音字:

“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种多样。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着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