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64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1.梳理章节脉络,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始终围绕章节考点,对章节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其他教育技术学(论)经典著作,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1.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教育技术起源的不同界定

1.以塞特勒为例的观点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过程,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当一种知识开始被系统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时,便从早期的技术传统中浮现出来。

赛特勒认为可以把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追溯到古希腊智者的学术思想。

根据智者们在教学中的做法,以及根据他们把“技术”理解为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可以把他们称为教育技术的鼻祖。

因而有关学者把语言技术、直观技术作为早期的两个发展阶段包容在内。

2.美国教育技术界的观点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更多学者倾向于把教育技术列为新的领域。

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的形成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影响的结果。

教育技术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运动。

3.

(二)教育技术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的领域:

定义的表述》总结以往50年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

1.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促进程序教学的应用,推动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方法大体均在20世纪初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融为一体而形成教育技术领域。

二、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

(一)视听教学方法的含义

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它的实质是在教学中运用提供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视听媒体。

它的发展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教学的模式。

(二)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和杜威等人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改革学校教学中“言语主义”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渊源。

1.言语主义

(1)含义

在视听教学领域,“言语主义”具有特定含义,它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不很理解的言词进行教学,它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的一些一般规则和概念,而学生对这些规则和概念却无法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理解。

(2)弊端

“言语主义”忽视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学习的基础,只是片面强调词句符号的学习。

学生所获得的词句对他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些缺乏意义的符号。

许多教育家都希望对学校教育中的“言语主义”进行改革。

2.教育家改革“言语主义”的思想

(1)夸美纽斯

①思想

a.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受到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的深刻影响,认为一切实物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

b.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直观性原则。

他认为,人总是通过观察实物本身,从事物的本源去获得知识,因此,应运用实物和图形来补充口语和书面教学。

②影响

夸美纽斯为学校教学采用实物教学和视听手段进行教学奠定感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17世纪50年代,夸美纽斯写了第一套带插图的课本中的一本,即《直观的图画世界》。

以他为代表的感性现实主义对17至18世纪课程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2)裴斯泰洛齐

①思想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试图根据心理学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特别强调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重要性。

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认为感官印象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应成为教学的基础。

b.他认为教学中语言、文字必须和实际经验相配合,而实际经验则是从对具体的观察领悟而获得的,学习应该由具体到抽象来进行。

他提倡一种众所周知的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

②影响

19世纪下半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现实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影响西欧和美国的教育方法。

(3)福禄培尔

视听教学运动还可以追溯到福禄培尔的教学思想。

福禄培尔基于卢梭的思想,主张一切教育都应是令人愉快的,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相互割裂。

(4)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活动唯有在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他对传统学校中的形式主义教育不断地进行批判,他主张,教材的基本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又能构成知识内容的东西。

他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

3.小结

上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可以归结为:

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使学生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克服形式主义和“言语主义”。

(三)视听教学运动产生的背景

1.美国社会的转型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技术现代化,美国成为以机械化农业和城市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农村和城市的生活起了激烈的变化。

为适应工业化,国家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因而不得不重视教育的改进。

2.求学需求的增加

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和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反对“书本学习”的做法。

但是,学校的制度、课程和教学方法仍然沿袭欧洲旧传统,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从1880年到1920年,美国各级公共学校入学新生人数不断增长,而当时的学校规模和教育计划却无法满足求学的需要。

3.教育思想的影响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是视觉教学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新的技术手段。

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的视听教学运动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兴起的。

(四)视听教学的初期阶段

1.视觉教学

(1)背景

①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深刻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

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视觉教育”的想法。

②1905年,美国第一家学校博物馆在圣·路易斯开办。

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随即开办学校博物馆,并与学校课程有着较密切的结合。

当时,一些学校博物馆通过销售先进教学设备而充当视觉教学中心管理机构。

③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教学异常热心,他在1911年就已开始制作一些供教室放映用的电影。

他推崇教学电影的热情以及对电影的教学作用的宣传鼓舞许多视听材料制作商和教育工作者。

人们深信电影能促进教学改革,同时能降低教学成本。

(2)产生

①一战后,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而开始。

在1918年至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运动,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发端。

②“视觉教育”的名称是自发产生的,它的正式出现是在1906年,美国的一家公司出版《视觉教育》一书,这是一本有关立体照片和幻灯片使用的教师指导书。

随之,“视觉教育”一词在教育界广泛传开,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对新媒体应用的研究。

(3)发展

在十年视觉教学运动期间,视觉教学已向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专业交流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深入。

①美国有二十多所高校为教师开设视觉教学课程,培养教师使用幻灯、电影、挂图等手段呈示教材、制作教材和操作各类设备的技能。

②由于学科建设的需要,一批重要的视觉教学教科书陆续出版;相继成立五个全国性的视觉教学专业团体;约有十几个大城市的学校系统建立视觉教育局;州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公立学校中出现首批管理视觉教学活动的行政机构。

③对视觉教学开展系统研究,首批研究报告发表。

当时研究重点是师范教育中开展视觉教学情况,诸如所用设备的类型和数量、视觉资料的管理及使用、视觉教学的投资效益等。

为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5种视觉教学专业刊物相继问世。

(4)影响

①视觉教学是对长期以来盛行于传统学校中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特别是所谓“言语主义”的改革。

它旨在教学中推行视觉媒体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教学内容提供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②“视觉教育”一词出现时,引起争议。

许多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提法甚为荒谬。

但幻灯与电影技术的发展也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视觉媒体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潜力。

他们中既有关心教学改革的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又有试图扩大产品销路的视觉材料制作商。

③对于视觉教育的宣传,进一步引起教育工作者参加视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1923年7月6日,美国成立全美教育协会(NEA)视觉教学部,即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前身。

视觉教育工作者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学说,为发展视觉教育提供条件。

学校开始将“视觉教育”列为正式课程。

1928年出版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

2.视听教学

(1)背景

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视觉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已扩展的视听设备介入的教育实践,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

(2)在不同国家中的实践

①英国

英国是开展播音教学较早的国家。

a.1920年英国马可尼公司剑佛电台开始播出教育节目,每日两次,每次半小时;

b.1923年成立“教育播音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地方学校代表、各大学代表、教育部各司司长、秘书长等人组成;

c.1929年成立“学校播音中央评议会”,每年评审教育节目1至4次。

②美国

a.美国在1920年建起第一家无线电广播台——匹茨堡的KDKA电台,并开始利用无线电广播进行大面积教育,开展广播教学实验;

b.之后,俄亥俄州、波士顿等广播学校相继成立,播放一系列广播课程,后来发展到用24种语言向30多个国家广播。

实践证明,无线电广播对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为扩大教育规模、发展社会教育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进一步的发展

1924年美国韦斯顿公司研制成功有声电影。

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有声电影在提高教育效果方面显示巨大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与政府部门的特别重视。

(4)评价

①视听教学的发展到1941年底美国正式参加二战时告一个段落,故把1918~1942年称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视听教学对整个教育领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②值得指出的是,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如霍本等编著的《课程视觉化》一书反映了该时期视觉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堪称30年代视觉教学理论代表作。

作者系统地论述视觉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提出各类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

(五)“二战”期间及战后十年的视听教学(1941~1945~1955)

1.背景

二战期间,学校中的视听教学由于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而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美国为应付这场全球性战争的需要,必须在短时期内迅速动员千百万大众,并快速而有效地把大批民众训练成为技术人员和战斗人员。

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视听教学在工业和军队的训练中得到大力的发展。

促进战时视听教学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工业和军队的训练部门制定大规模的人才培训计划。

如果只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这些计划,难解战时燃眉之急,从而迫切需要应用以战前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有效的视听技术。

(2)工业和军事训练中强调绩效能力的培养,目的明确、操作性强;也强调训练者的工作职责。

当时这种观念归结为这样一句话,即“如果学生没有学好,那么原因是你没教好。

”这些都是构成应用视听技术的观念基础。

(3)美国联邦政府为实施教学技术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制作各类教材、广泛使用媒体。

(4)美国联邦政府为实施教学技术而巨额拨款,据介绍至少1亿美元。

2.表现

(1)战争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其“战争培训视觉教具部”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

政府为军队购买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

(2)利用电影培训技术人员获得很大成功,在短短6个月中,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训练成为陆、海、空各兵种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为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

(3)战争期间,军队训练中除大量使用电影外,还采用许多其他视听媒体,例如,军训中初显成效的投影器,主要用于识别航空器的教学的幻灯,用于外语教学的录音等。

二战中,美国在工业和军队训练中发展视听教学取得巨大的投资效益。

3.影响

在战时工业和军事训练的条件下,传统的视听教学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并逐渐形成较系统的传播研究。

战时的实践使学者意识到科学的学习理论能用以指导解决实际的教学与训练问题。

媒体与视听传播专家在教学技术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明确。

所有这些对战后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视听教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①视听设备在战时人员培训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提高人们对战后在学校教育中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

幻灯、投影、电影、无线电广播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②战后在军队及电影工业界若干基金会的支持下,视听领域开展一系列的研究,重点探讨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战后十年是视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

从1955年起,视听教学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2)“视听教育”概念的形成

在这一时期,“视觉教育”这一名称已不能准确反映当时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出“视听教育”的概念。

视听教育所指的不仅只是现代媒体的应用,它还包括直观教具以及参观、旅行、展览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凡是传授观察经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视听教育。

在此期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

(3)爱德加·戴尔的理论形成

戴尔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以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他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系统的分类,并概括应用的原则。

这个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六)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1955~1965年)

1.背景

(1)苏联的影响

①由于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美国震动很大。

舆论界惊呼美国科技落后,对学校教育提出激烈的批评,强烈要求改革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给教育各种拨款,以保证培养出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亦把许多研究人员带到教育媒体和技术领域,并促进更多的教师接受新媒体,使视听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发展,视听教学快速发展。

(2)十年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即美国教育反省期)

①期间,要对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并要对教学方法作相应的改革。

在课程改革运动中,强调应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提出学生的理想学习程序应始于直接经验,逐渐向图像经验和抽象经验展开。

因此需要大量使用媒体来达到教学目标。

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组织教材的模式与戴尔的视听教学理论中媒体的分类模型相吻合,所以课程改革运动对视听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教学电视的影响

①教学电视成为战后视听教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学电视开始大规模发展。

由于部分电视节目质量低,以及投资转向公共电视的发展等原因,到60年代中期学校教学电视的发展开始降温。

②从总体上看,教学电视在正式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其潜力并没有得到发掘,所以未从根本上触动教育改革。

到60年代后期,一些优秀教学系列电视节目出现。

教学电视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2.产生

(1)“视听传播”术语的产生背景

在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使得原来视听这一术语失去意义,来自属于视听或不属于视听领域的许多资源要求统一说明,同时由于传播理论的发展和对教育的影响,为此试图定义一个更广泛的术语和定义来概括这个领域。

(2)视听传播理论的产生

①视听传播的术语是1953年在视听教学领域出现的。

当时美国视听教学部出版了《视听传播评论》专业刊物,标志着视听教学论开始向视听传播理论发展。

②十年后有系统的视听传播论才得以形成。

a.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进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

b.为了将新的概念有机地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视听教学部在1961年成立“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探讨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的理论问题。

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的发展,是视听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

“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是视听传播理论的构架。

3.评价

由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发展,视听传播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影响不大。

多数视听教学的作者对视听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媒体”的层次上,仍以“经验之塔”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其原因有:

(1)主要原因是视听教学论没有及时地在很大程度上将传播理论结合到自己的理论构架中。

(2)教育机构及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的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产生一种抗拒心理。

(3)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科学也开始向视听领域渗透,客观上冲淡了传播理论的影响。

(七)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

在整个视听教学运动中,不同时期都对教学实践做出的理论概括如下(其中戴尔的视听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1.视听教学论

(1)初期视觉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①视觉媒体能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

②视觉教具的分类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为依据。

③视觉教材的使用要与课程有机结合。

(2)二战中的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

尽管在二战后的十年中,戴尔的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论在该领域中影响最大,但是,在基本概念上并没有超出早期的视觉教学论。

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仍可以概括为三个相同的方面:

①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②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

③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

(3)“经验之塔”

戴尔在1946年提出“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构成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全书的基本构架,在1969年进行了修改。

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经验之塔”内容如下:

“经验之塔”(如图1-1所示)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

(最初为10个层次,1969年修改为11个层次。

①“做”的经验,包括三个层次:

a.直接有目的的经验。

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b.设计的经验。

指通过模型、标本等学习间接材料获得的经验。

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多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c.演戏的经验。

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去获得经验。

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②“观察”的经验,包括六个层次:

a.观摩示范。

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

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b.学习旅行。

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c.参观展览。

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d.电视。

e.电影。

荧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f.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

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

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要高一些。

③“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

a.视觉符号。

主要指图表、地图等。

它们已看不到事物的实在形态,是一种抽象的代表,如地图上的曲线代表河流,线条代表铁路等。

b.言语符号。

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符号。

言语符号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

在“经验之塔”中,学习者由在实际经验的参与者,变为真实事件的观察者,再到间接事物的观察者(提供一些媒体来呈现这些事件),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物,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

戴尔认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具体经验,并能够理解真实事物的抽象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加更加抽象的教学活动。

2.视听传播论

(1)提出

①“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2所示)是南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埃博克在其1962年的博士论文《关于视听传播领域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中首先提出的。

②后得到“定义和术语委员会”的采用,作为视听传播论的构架正式提出,发表于1963年的专著《视听过程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改变:

定义和有关术语汇编》。

从整体上看,该模型把教学过程视作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说明“视听传播设计”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传播过程的理论,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法确定信息运行的起点。

因此,在模型中不明确指出教学传播过程的起点,是合乎传播学原理的。

为便于讨论,假设在某特定的教学情形下,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教学的目标。

其过程为:

①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

③进行视听传播设计。

a.如图1-2所示,视听传播设计指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所确定的学科内容,把信息、教师、媒体、方法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传播什么”(信息)、“由谁传播”(人员)、“通过什么传播”(媒体)、“如何传播”(方法)和“在哪里传播”(环境)等因素。

b.其中信息的设计以已选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研究如何用图像和语言文字符号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又考虑到信息的载体——媒体工具选用的因素。

c.该模型把媒体与信息等放入一个系统中加以考虑,充分重视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关于“媒体影响信息”的理论。

d.视听传播设计的概念解释

第一,信息指教学传播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及意义;

第二,媒体工具指运载所选定的信息的传递系统,包括材料和设备两个方面,如录音带和录放设备等;

第三,人员指控制或帮助信息传递或呈示所需要的操作者;

第四,方法指有效呈示信息所需要的具体规范和技巧;

第五,环境指教学情境中对特定条件的控制或对条件的要求。

④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使用。

a.这一过程是:

呈示教学内容;学习者接受教材的刺激,作出反应;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进行评价。

这是发生在教学现场的过程。

b.其中,学习者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是一个内部的心理操作过程。

模型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该心理过程视作学习——受传者系统。

在这个环节上,学习理论与传播过程得到了有机结合。

⑤对评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习评价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反馈给视听传播设计者和教师的信息,说明所设计的教学系统在实际教学中试用的效果。

a.通过对反馈信息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能用于三方面改进教学。

第一,能够了解教学系统的设计中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例如信息设计的缺陷或媒体选用不当等。

第二,分析的结果可能揭示学习者方面存在问题,例如:

学习者缺乏学习准备,故对所呈示的教材作出不适当的反应,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分析学习者特点,使之适应教学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