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367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

(2)对文中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字的笔顺是:

“出”字的笔顺是:

B.“与”字的笔顺是:

C.“与”字的笔顺是:

D.“与”字的笔顺是:

(3)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本就是一只石猴

【乙】“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本就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只石猴

【丙】原本“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只石猴。

3.(4分)(2016•北京)默写

(1)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      ,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4.(9分)(2016•北京)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溯:

      

②属引凄异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

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

②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      。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5.(2分)(2016•北京)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

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

(只填序号)

①子日: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⑤子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

6.(3分)(2016•北京)《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三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中的      ,又如《      》中的      。

7.(5分)(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

(1)﹣

(2)题。

(1)连环画讲述的是鹦鹉螺号潜艇在前往南极路上的一次遇险经历。

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当破冰遇到困难时,尼摩船长想到的解决办法是①      。

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

尼摩船长拯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在遇到②      的险情时,尼摩船长③      ,化险为夷。

(2)根据前8幅画的内容,为第9幅画补写一句话。

四、现代文阅读(共31分)

8.(11分)(2016•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

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

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①.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②的繁盛局面。

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

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

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

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

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

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

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

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

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

他曾经创造、发展了许多手势,这些手势都是结合角色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

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是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

(1)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才云集百家争鸣B.人才云集流派纷呈

C.名家辈出百家争鸣D.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2)下面是梅兰芳纪念馆中的“兰花指”展板,结合【材料二】,请你说出纪念馆布置这块展板的目的是什么。

(3)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梅派艺术,都是在      和      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

(每空限2个字)

(4)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

下面两幅图片是虞姬在听到楚歌后使用的手势,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梅兰芳使用两个手势共同表达了虞姬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

项王①军壁垓下②,兵少食尽,汉军③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④,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⑤;

骏马名骓⑥,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⑦.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⑧!

”歌数阕⑨,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

①【项王】指西楚霸王项羽。

②【垓下】地名,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在此决战。

③【汉军】指刘邦的军队。

④【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夜晚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

⑤【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⑥【骓】念zuī.⑦【逝】奔驰。

⑧【奈若何】

(我)将你怎么安排啊!

⑨【歌数阕】连唱几遍。

9.(11分)(2016•北京)阅读《沙枣》,完成下列各题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

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

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

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

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

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

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

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

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

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

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

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

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

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

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

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

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

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

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

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

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

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

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

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

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

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

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

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

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

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

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

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

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

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

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

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

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

“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

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

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注】:

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

(2)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

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

)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

讨论题来自:

你的讨论题:

10.(9分)(2016•北京)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下列各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

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

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

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

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

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

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限18个字以内)

(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你的思考:

你的说明:

五.作文(共1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1.(10分)(2016•北京)根据情景,按要求写作

有位外地朋友来北京,想通过品尝北京特色美食体验京味文化。

请你写一段话,向他推荐一种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美食(如北京烤鸭、涮羊肉、炒肝儿、豆汁儿、驴打滚儿、冰糖葫芦、艾窝窝……)。

要求:

(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12.(2016•北京)根据情景,按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你的任务是阅读下面连环画,就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段点评(可以点评诸葛亮的精神境界,也可以点评他的所作所为),准备发言。

六.作文(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3.(40分)(2016•北京)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请以“读书•实践•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14.(2016•北京)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

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10分)

【考点】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书法的理解,第二小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春联的理解与掌握.第四小题考查学生查找错字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的理解,第一幅是隶书,气势浑厚.第二幅是楷书,豪放有力.第三幅和第四幅是行书,富有动感.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图案,即可知这个四字短语是唯吾知足.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掌握.认真阅读这几则对联可知,A和C与春节相关,B和E与结婚有关,D和F与祝寿有关.

(4)本题考查学生查找错字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认真阅读可知,“迷们“应是“我们“,春节时的北方不会是风雨交加.“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一个病句.据此可作答.

答案:

(1)第一幅,隶书,气势浑厚.

(2)唯吾知足.

(3)AC.

(4)字:

迷.词:

风雨交加.句:

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读写题目,所选题目都是常见题型,也是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学生在作答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中的要求,即可作答.

2.(6分)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掌握.第三小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语句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作答时,可根据自己日常的积累,也可查字典.生肖的“肖“是四声,记载的“载“是三声.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与的笔顺是竖,竖弯钩,横.出的笔顺是竖折,竖,竖,竖折,竖.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语句的能力.横线前有“文学作品“一词,所以后一句开头就要是神话小说《西游记》.据此可作答.

(1)B

(2)C

(3)甲

【点评】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各种常用工具书使用方法,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一定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3.(4分)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1)千里共婵娟(重点字:

婵娟)

(2)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

汗青)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重点字:

潭)

【点评】名句背诵的方法:

①读写结合:

放声读,才能读准字音;

动手写,才能掌握字形;

②读思结合:

“仰天长啸”不忘“低头沉思”,通过吟诵,体会诗文的情感、节奏、韵律;

借助沉思,走入诗境,加深理解;

③变换节奏:

快读,要一气呵成,脱口而出;

慢读,要涵咏诗韵,品味诗意;

④分类记忆:

可按时间(朝代)、作者、主题等进行分类后再记忆;

⑤化整为零:

注重平时复习,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记忆,每次复习时都要动笔将自己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集中火力”对准没有掌握的,逐步“缩小包围圈”,重点突破.

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采用分组进行、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在做默写题时要注意规范书写,做完后及时检查一下,看有无错别字,改正笔误.

4.(9分)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