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391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解析】此题考法与2015年一致,考查同音字的正确书写能力,难度一般。

A.带着——戴着,澜语——谰语。

B.焦燥——焦躁,大难凌头——大难临头。

D.溶合——融合,荒缪——荒谬。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B.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答案】B

【解析】B项中“洗耳恭听”指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此题考查成语的含义和正确使用能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改善。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很久,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的渡过了92岁生日。

【答案】A

【解析】B项中“素质得到改善”搭配不当;

C项中“大约……左右”重复,只能用其一;

D项中“避免……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该是“避免……再发生”。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详:

详细

B.造饮辄尽造:

C.曾不吝情去留去:

离开

D.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忧愁的样子

【解析】详:

知道(清楚)。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亲旧知其如此

不以物喜其真无马邪

C.既醉而退D.无怀氏之民欤

学而不思则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答案】D

【解析】A因以为号焉:

以——把……(作为);

不以物喜:

以——因为。

B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他;

其真无马邪:

其——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C既醉而退:

而——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而——表转折。

7.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解析】理解句中重要词汇:

“不求甚解”原文中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指,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体会。

关键词:

甚——过分;

解——深究;

会意——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惜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解析】“性嗜酒”期在又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

第II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作答;

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请在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泊秦淮》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

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

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

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

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

一是猴有“封侯”之兆。

“猴”与“侯”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

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

2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

两只猴坐在一颗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

二是猴能察觉、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

猴被称为“避马瘟”即由此而来。

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当过“弼马温”,知道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

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

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

《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

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爬杆、猴开箱

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其个性的猴的形象:

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猴。

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有删改)

10.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提取概括的能力。

统观全文,在2、3、4段开头即可找出答案。

①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

②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

③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

11.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准确认知文本内容的能力。

答题步骤要规范、完整。

比如——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的写出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2.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于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主要是从探讨中国人喜爱猴的心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应答“不恰当”,因为这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猴的形象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是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而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不是人们喜欢猴的根本原因,所以不恰当。

五、作文(60分)

13.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

“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

“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60分)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

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解析】莫怀戚的《散步》是在浓浓亲情中抒写体谅、彰显责任,文章形于郊田散步,神于思想的体验,给人以人生启迪。

2016年成都中考作文题目“散步”,表面看必是生活中的行走,可以写散步过程,体验诸类情感,审题和入格基本没有什么难度,都能有话可说。

而稍加审视会发现,出题者是想考生能形于表面而深于对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的叙述,“散步”是一种精神上的行走,也一种思想上的了悟。

较之前几年成都中考作文,范围更宽,学生有话可说,但是担心出现开头有“散步”后面全是写其它与散步无关事件的偏题作文。

考生这次作文突破较难,可以关注生命历程,精神成长,人生启迪,如有细节的渲染和真情实感定是考场高分作文。

这篇作文题,以记叙文的方式比较容易入手,学生可以写散步的过程,沿途看到的风景,亲情友情得到的升华,而想要得到高分的作文,一定是虚实相结合,要上升到精神放松的这个层面。

李老师还提到,连续两年的作文题都与教材有关系,因此提醒学生,不可以忽视教材。

【参考范文一】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

行走,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或奔波,或疾驰,带着朝气勃发,风风火火;

或漫步,或闲逛,带着一份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心情,走过乡间小涧,步过林阴大道。

这个世界变的太快也太迷离,置身于拥挤的街头,梦幻的霓虹灯眩目闪烁,高耸的大厦似乎迎面压下……喧闹的生活,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人们迈着匆匆的脚步擦身而过,有的只是透着紧张气息,笼罩天空。

快节奏似乎已经悄悄上演生活的主基调。

行走,步伐快的让人窒息,迷离,麻木。

慢点走吧,留一点时间看看天。

散步,我衷爱的生活状态。

脚尖轻轻地拂过大地,缓缓地迈着步子,沐浴夏日夕阳的余辉,静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

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世界。

带着愉悦散步,感受到的是黄昏的美丽。

双手插进口袋,嘴上哼着小曲,陶醉在无限遐想之中。

没有了文言文,没有了方程,没有了ABC,把白天无尽的学习暂时抛在脑后,有的只是你自己简单的快乐。

漫步,一路上看看道路两旁的风土人情,细细品味时代的变迁,也许你会欣然地发现你平常未曾挖掘的惊奇;

漫步,一路上迎来熟人的笑脸,报之以淡淡的微笑,用目光进行简单的交流,即便只是擦身而过,也会铭记。

郁闷的日子里,多散散步吧!

一个人踏上没有目的的行程,用旅途的寂寞打发心中的单调,乏味。

深深地呼吸户外的空气,抚摩叶片滑落的瞬间,想象自己已融入了自然的怀抱,抬起头,望望头上叶缝中的天空,零零碎碎,却有那么清澈。

在天空的蔚蓝底下,烦恼会不知不觉地从指缝中消逝。

约上三两好友,一起散步,那又是另外一种滋味。

大街上一群小鬼打打闹闹,嘻嘻哈哈。

大家走成一排,聊聊天,唱唱歌。

在黑夜笼罩的世界里,几颗年轻的心互相沟通,互相撞击。

华灯初放,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大桥上来回漫步,昏黄的路灯下,影子忽长忽短交替更迭。

我们看天上的皎洁明月,望水中浮动的月影,让人想起“疏硬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超然物外的意境。

顷刻间,大家默默无语,彼此间的默契演绎得淋漓尽致。

晚饭后,没事的时候,一家三口便一起出去散步。

我们会选择远离镇上的喧嚣,来到田野。

这有条小溪,我们沿着溪水漫步而上,夏日的气氛总是这么热烈奔放,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

和父母在一起,总能不由得感到别有的踏实。

我说说学校里发生事情,爸爸妈妈拉拉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

温馨,幸福,在一瞬间,紧紧地包围了我。

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步》中写道: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拉起父母的手,幸福地走在中间,这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

”散步的时候,悄悄地对自己说。

慢点走吧,留点时间看看天。

不要吝惜这一会儿时间,停下手中的笔,关掉眼前的电脑,带着另一种心情,出去散散步。

看看天空的飞鸟,飘动的白云,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一下子从一个高墙所包围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在蓝天里展翅翱翔。

【参考范文二】

散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是沿着两旁长满各类花草树木的宁静小道散步,更是一种享受。

城里太喧嚣了,到处都塞满人群,每迈出一步都要十二分的小心,刺耳的喇叭声又绵绵不绝,扰得人心烦意乱,的确不是散步的好地方。

乡村,无论白天或是黑夜,总是宁静而安详。

即使偶尔有几辆货车鸣着喇叭从村庄疾驰而过,也不会让人生厌,相反,你会觉得像一曲短暂而优美的曲子,使人愉悦。

在这里散步,你会心旷神怡,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在这里散步,你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得到某些启迪。

早晨,如果时间允许。

我会独自一人踏着清新的晨露,沿着朝霞中的弯弯山道,开始我的散步。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散发出阵阵幽香,夹杂着泥土发芬芳。

苏醒后的鸟儿唱着新曲,开始了一天的觅食。

村民们扛着锄头,背着犁铧,吆喝着牛儿,开始了一天发劳作。

火红的太阳越升越高,绿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

是那么的玲珑剔透,那么的美丽,却转瞬即逝。

阳光温暖着我,仿佛是在带给我什么启示或是要我去感受些什么。

山地冒着缕缕青烟,犁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卸了架的牛儿悠闲地啃着青草;

村民靠着埂子坐下,卷上一卷旱烟,按下打火机的开关,旱烟便迅猛地燃烧开来,吐着烟雾的农民凝视着逞亮的铧口,似乎在沉思什么。

看到这一切,恍惚回到了人类的最初。

这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啊!

可这又暗示着什么?

傍晚,做完功课后,又来到那条山道,继续我未散完的步。

鸟儿已经归巢,他们聚集在一切,唱着动人的旋律,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庆贺这一天的丰收。

村民们唱着山歌,赶着牛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看到这些,早晨的疑问又再次浮现在脑海。

在高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出现这种现象是可悲?

可喜?

还是可贺?

可悲,人类的发展总要以牺牲某种原始美为代价。

“叽叽叽……”“蛐蛐蛐……”小昆虫们的歌声唤来了黑夜,月亮已爬上梢头,清冷而明亮。

缀着点点繁星的夜空悠远而深邃,很美!

我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用收获的喜悦结束了一天的散步。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

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问答是什么?

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分)

【解析】诗人的回答是笑而不答。

“笑而不答”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同时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

后面诗句中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的时候,诗人觉得此处别有天地,如仙境一般,这也是回答。

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悠然自得身处幽居碧山心里一片轻松坦然,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核流水窅然去”所蕴涵的感情相似?

A.无可奈何花落去B.风住尘香花已尽C.簌簌衣中落枣花

【解析】C与“桃核流水窅然去”所蕴涵的敢情相似,这句话描绘了当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诗人把它当作一种令人神往的美,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表达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诗人此时的欢欣与陶醉,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所以感情相似。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

竹性直,直以立身;

竹心空,空以体道;

竹节贞,贞以立志。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

“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篲箒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

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

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①殄瘁:

此指摧残。

②筐篚:

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篲箒:

扫帚。

④寻:

古代八尺为一寻。

【白话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

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

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

“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

”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

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

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

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

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

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

唉!

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号)(2分)

A.竹本固固:

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求:

探求

C.不终日固毕毕:

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于此贻:

留给

【解析】求:

寻找、寻求。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译文:

(2)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答案】

(1)译文:

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译文:

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5.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要识别人才、区别对待人才;

不要埋没、摧残人才。

(2)要惜才、爱才、重用人才。

【解析】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的使用贤才者才能充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