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046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x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

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摘要:

通过查阅半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Keywords:

Pinelliaternata;Preparation;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

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入药。

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历史沿革

  1.1唐代以前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

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

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

“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

《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

“中半夏毒:

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

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

“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

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

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

《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1.2唐代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

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8]。

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1.3宋代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

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

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

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自然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

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

现行《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注明“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姜开痰,协理脾湿痰饮不化。

半夏制曲也始于宋代,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

“汤浸七次,切,焙干。

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20],《女科百问》的缓息丹中记载半夏“汤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为度”[21]。

另外,还有记载将半夏曲“炒”[21]或“炙”[22]用。

  1.4金元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沿用了以前的“汤洗”“姜制”以及半夏曲“炒”的方法,出现了用“米泔浸”(小省风汤)[23]“皂角水浸”(小阿魏丸)[23]“香油炒”[23]“炒”(初虞世方)[23]半夏的方法,宋代出现的矾制法未见沿用。

元・许国祯在《御药院方》中首次提到“法制半夏”[24]、“法制温半夏”[24]、“法制白半夏”[24]和“法制红半夏”[24]。

“法制半夏”用以治疗咳嗽,采用半夏“汤洗去涎水,取生姜自然汁银石器内用文武火同熬”的方法,与现代的“法半夏”炮制方法不同。

“法制温半夏”是将川升麻、丁皮、缩砂仁、草豆蔻仁五味药同半夏、白矾、酒密封四五日,不戟喉为好,晒半干,用麸同炒黄;“法制白半夏“采用”汤洗去脐,焙干再洗,如此七遍,以浓米泔浸,白矾水浸,焙干,以铅白霜又浸,浆水煮沸,焙干”的方法制作,用以治疗触冒感寒,能消饮化痰,其中白矾燥湿化痰,铅白霜消上膈热痰,米泔抑其温性,且助和脾;“法制红半夏”采用汤浸焙制如法制白半夏,“用龙脑、朱砂为衣,先铺灯草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煮豆焙之”,具有治风热、止咳嗽、清头目、利咽膈、消痰降气的功能。

因此是内廷供奉御药,自属法定之方,故得法制半夏之名。

  1.5明代各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辅料和方法大多被沿用,如煮、浸、炒、焙、煨、炮等方法与姜汁、浆水、雪水、醋、皂角、米泔、面、白矾、酒、甘草、桑白皮等辅料搭配应用。

并且又出现了多种新辅料及方法,如“吴茱萸同水煮干”(肉豆蔻丸)[25]、“用杏仁炒过,不伤胎气”(养胃汤)[26]、“白矾水,皂角,巴豆浸煮”[27]等。

半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夏曲不再是简单的生姜和半夏末作曲,而是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加入不同的药物制曲,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

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28]。

另外,本时期有半夏曲“姜汁、竹沥制”[29]的记载。

  1.6清代到了清代,应用较多的辅料有生姜、白矾、酒、醋等,另外又增加了几种新辅料进行炮制,如“同生姜片煮,晒干,桑叶煎汁泡透,又晒干,复用盐泡透,切片”[30]、“猪胆汁炒”[31]、“羌活生姜同煮,无白心为度”[32]、“姜汁青盐制”[33]等。

另外,出现了“陈半夏”和“仙半夏”。

《重楼玉钥》中记载陈半夏“九制者佳”[34];《本草纲目拾遗》[35]中记载了仙半夏,相传制法为仙人所传,故名仙半夏。

有十余道工序,历时近四十天,先后加入石灰、白矾、皮硝、甘草、薄荷、丁香等辅料十七味药,半夏用行气药合制,俾利气顺痰下,经过反复浸泡,性质较纯,适于体虚患者。

另外,在多部典籍中半夏曲的各种制法得到更详尽的描述[36],并有"猪胆汁炒"的记载[37]。

  1.7现代目前全国各地的半夏炮制品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苏半夏、仙半夏、宋(京)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半夏曲、醋制半夏、胆汁制半夏等十几种规格,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了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除收载上述三种外,还有半夏曲和麸炒半夏曲。

全国各地的炮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种炮制方法其具体的炮制工艺各地差异很大,如辅料用量,浸泡时间,是煮或蒸,时间多少等等。

  2小结与讨论

  从半夏的整个炮制历史沿革来看,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均有新的炮制方法出现。

关于半夏炮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古代学者已经对其作了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从宋代起开始用多种辅料与半夏共制,特别是明清时期,辅料种类更为繁多,采取各种辅料炮制是为改变半夏的药性,从而扩大半夏的应用范围,提高半夏的临床疗效。

如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燥湿化痰,而降逆止呕作用较弱;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半夏炮制早期一般都采用“汤洗”的方法,洗时与水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损失的成分少,后来使用“汤泡”、“水浸”等处理方法,使半夏中成分的流失增多。

当用多种辅料炮制半夏时,由于长时间浸泡(或煮),再用清水反复漂洗等工序,完全改变了半夏原有的性与味。

古人赵学敏批评一些药商粗制滥造仙半夏,他说“……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入口淡而微甘,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35]。

张寿颐也尖锐指出“于此物之制造,则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失,甚至重用白矾,罨罨悠悠,……”[38]。

现行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有的地方采用汤煮、浸,然后弃去汁液,将会大量流失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生产上似应加以考虑。

古人炮制半夏时需“汤洗去滑”,否则有毒,难道“滑”物为其毒性成分?

有“热汤洗去滑”[3]、“冷水洗去滑”[39]的记载,“滑”物的性质到底如何?

在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以及二者有何关系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人们至今没有弄清“滑”是何物,有人认为是半夏中的粘液质[40]。

  参考文献:

  [1]刘衡如.灵枢经[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128.

  [2]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86.

  [3]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上海:

群联出版社,1955:

11.

  [4]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5:

113.

  [5]雷.雷公炮炙论[M].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97.

  [6]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1.

  [7]蔺道人.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45.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0.

  [9]孙思邈.银海精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11.

  [10]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245.

  [1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714.

  [12]王.博济方[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9:

71.

  [13]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3064.

  [14]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261.

  [15]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3.

  [16]苏轼,沈括.苏沈良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55.

  [17]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M].浩然楼刻本,1717:

19.

  [18]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92.

  [19]太平惠民和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16.

  [20]钱乙.中医儿科名著集成・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41.

  [21]齐仲甫.女科百问[M].北京: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76.

  [22]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148.

  [23]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9.

  [24]许国祯.御药院方[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日本宽政戊午活字本,307.

  [25]朱棣.普济方[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1968.

  [26]龚廷贤.寿世保元[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482.

  [27]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448.

  [28]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94.

  [29]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30]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155.

  [31]张璐.本经逢原[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9.

  [32]孙望林.良朋汇集[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4.

  [33]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47.

  [34]郑梅涧.重楼玉钥[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2.

  [35]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71.

  [36]汪昂.本草备要[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5:

26.

  [37]林琴.类证治裁[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258.

  [3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l977:

779.

  [39]王肯堂.证治准绳[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64.

  [40]崔景行,李文珠.半夏毒性与应用的讨论[J].河南中医,1989,(3):

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