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09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2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docx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

毕业设计说明书

 

题目:

鹤煤集团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

 

系部:

采矿工程系

专业:

煤矿开采技术

班级:

采矿3212-1班

姓名:

李勇泽

指导教师:

孙志明

2013年12月19日

河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任务书

专业班级:

采矿3212-1学生姓名:

李勇泽

一、题目

鹤煤集团荥阳刘河煤矿108采区初步设计(走向长壁综采采煤方法)。

二、基本条件

该采区位于鹤壁煤电荥阳刘河矿一水平,开采一1煤层。

采区开采标高自+80米至+220米水平。

采区走向长2200m,倾斜长1000m,煤层走向N80°W,煤层平均厚度3.3m,倾角16°,容重1.6t/m³。

采区瓦斯绝对涌出量2m³/min(掘)及40.5m³/min(采),正常涌水量125m³/h,煤层自然发火期3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煤质松软。

地面无需保护地物,邻近采空区对本采区开采无影响,井底车场位于采区之左侧,阶段回风大巷位于采区上部边界距开采煤层12米的岩层中,运输大巷位于采区下部边界距开采煤层12米的岩层中。

一1煤层直接顶板为L1-2灰岩,层厚稳定,平均厚度10.44m,岩石坚硬,抗压强度为45-50MPa,完整性好,属稳定型顶板。

煤层直接底板为本溪组的铝土矿或铝土质泥岩,厚薄不均,平均厚度9.18m。

力学性质较低,抗压强度21MPa,稳定性较差,在矿山压力集中的支护点,往往产生底鼓。

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见巷道布置图。

采区设计年产量101.8万吨/年。

三、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字(盖章)

系主任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评阅人评语

专业班级:

采矿3212-1班学生姓名:

李勇泽

题目:

鹤壁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

评语:

 

评阅人_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职称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答辩许可证

经审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509-2班段云峰同学所提交的毕业设计,符合学院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相关规定,达到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根据学院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意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年月日

 

经审查,准予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组长)________________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委员会决议

采矿工程系煤矿开采技术专业509-2班李勇泽同学的毕业设计与年月日进行了答辩。

题目鹤壁刘河煤矿108采区设计

答辩委员会

主席(组长)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委员(成员)

答辩前向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提交了如下资料:

1、设计说明书共页

2、图纸共张

3、评阅人(指导教师)评语共页

根据李勇泽学生所提供的毕业设计材料、评阅人(指导教师)评语以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小组)做出如下决议。

一、毕业设计的总评语

 

二、毕业设计的总评成绩

 

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主席(组长)________________委员(成员)签名:

 

年月日

 

前言

本设计是根据鹤壁刘河煤矿的原有地质资料进行编写的,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图表都是以原有资料为准,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和指导老师的规定进行设计。

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毕业设计指导》中的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性质,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并综合考虑到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使设计既符合宏观政策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

设计主要分为九部分,设计在结构上以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为主线,力求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矿井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己不断努力,力求使设计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最终圆满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错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并再次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段云峰

2013年12月19日

 

1矿井概况

1.1概况

1.1.1位置和交通

地理坐标:

东经113°14′56″~113°19′09″;北纬34°40′19″~34°41′49″。

矿区中心北距陇海铁路16km、东距京广铁路约35km;西距上街铝厂专用铁路约12km,有专业铁路通往矿区。

郑州至洛阳公路经矿区北部通过,郑州至庙子乡沥青公路横穿矿区,矿区至郑州、洛阳、荥阳、巩义、密县均有沥青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

王河煤矿地处低山丘陵地带。

地面标高为+190~+310m,相对高差120m,向北逐渐过渡为黄河平原,向东为淮海平原。

从全矿区看,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沟谷纵横,非常利于地表水排泄。

1.1.3地表水系

本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均属山间季节性河流,流程短、流量小,枯水期几近断流,丰水期水量猛增。

矿区中部有一小型水库——王河水库,库区积水面积约93.7×103m2,最高水位标高+223.00m,库容量约150×104m3,旱季时几近干枯。

1.1.4相邻矿井位置关系

矿井东部与徐庄煤矿相邻。

该矿西部为谷山井田,北部为黄庄井田。

1.2井田地质概况

本区区域地层划分属华北地层区嵩箕小区,区域上主要发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石炭~二叠系为主要含煤地层。

荥巩煤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嵩箕隆起带东端北缘,荥密背斜北翼。

基本构造形态为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5~20°之单斜构造,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按断裂线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三组。

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最发育,构成本区基本构造骨架。

褶皱不甚发育,仅煤田南部的荥密背斜规模较大,各主干构造基本特征如下:

(1)褶皱

煤田内褶皱不发育,仅在煤田南部发育有荥密背斜,该背斜属嵩山背斜的东延部分,其西端被五指岭断层截切,与嵩山背斜错断,向东经崔岗、圣水峪至三李勘探区附近倾伏于新生界之下。

背斜轴呈近东西向展布,延伸长度约40km。

核部地层出露有元古界和寒武系,向两翼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轴面产状略向北倾,南翼地层倾角陡,一般30°左右,北翼地层倾角较缓,一般10~20°。

背斜轴部附近发育一组较密集、与轴向基本平行的高角度正断层,使背斜轴部附近构造复杂化。

(2)断层

本区主要有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三组断层。

总体来看,近东西向断层多被北东和北西向切割。

这种构造组合关系,不仅说明它们之间具有成生联系,而且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

也就是说,近东西向断层最先形成,而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形成时期相对较晚。

由于这些断层均错断了三叠系,又均被新近系掩盖,说明本区主干断层虽具多期活动和继承性,但都是在燕山期先后成型的。

上述各组断层一般为高角度正断层,倾向各异,落差大小不等,并且发育了形式特殊、规模较大的徐庄滑动构造,其构成了煤田东部的主体构造,缺失地层厚度最大达千余米,且向煤田北部,缺失地层厚度逐渐变小。

区域主干断层基本特征见表

荥巩煤田主干断层特征见表1-1:

 

表1-1荥巩煤田主干断层特征表

名称(编号)

性质

位置

产状

延伸长度(km)

落差(m)

其它特征

走向

倾向

倾角(°)

须水断层

须水~乔楼~峪窝

SEE~NWW

NNE

60

>20

>1000

平面上具向南凸的弧状。

西端披郭小寨断层截切。

将军岭断层(F3)

柏沟~将军岭~寒沟~南洼

SEE~NW

NNE

65

9.5

50~170

地表露头断面清晰可见,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

青石山断层(F6)

仲家凹~青石山~伏山沟~铁山

EW

S

72

>10

45~170

平面上呈舒缓波状

徐庄滑动构造(F26-1)

滑动

西茶店~徐庄煤矿~贾峪

EW

N

10~20

>10

0~1300

上盘由二1煤层上覆地层构成,为一背斜形式。

下盘由二1煤层下伏地层构成,为一单斜构造。

沙鱼沟断层(F1)

南山口~南官庄~自河~黄冶

NE

NW

70

14

>500

平面上呈舒缓波状

古堆窑断层(F2)

古堆窑~马蹄沟~兰瑶

NE

NW

70

13

>150

平面上呈舒缓波状,与F1平行,构成阶梯式。

贾峪断层(F32)

山张~贾峪

SWW~NEE

NNW

70

8~15

>90

由西向东走向逐渐变为NEE,且在133勘探线以西由F32和F32-1构成断裂带。

五指岭断层

五指岭西南侧

NW

SW

70

28

300~1200

平面上具舒缓波状,具平移性质和多期活动性。

落差向西北方向变小。

郭小寨断层

峪窝~古胡洞

NW

SW

60

50

>300

平面上构造线较平直

图1-2荥巩煤田构造纲要图

2采区地质特征

2.1采区概况

该采区位于鹤壁煤电荥阳刘河矿一水平,开采一1煤层。

采区开采标高自+80米至+220米水平。

采区走向长2200m,倾斜长1000m,煤层走向N80°W,煤层平均厚度3.3m,倾角16°,容重1.6t/m³。

采区瓦斯绝对涌出量2m³/min(掘)及40.5m³/min(采),正常涌水量125m³/h,煤层自然发火期3个月,煤尘具有爆炸性,煤质松软

地面无需保护地物,邻近采空区对本采区开采无影响,井底车场位于采区之左侧,阶段回风大巷位于采区上部边界距开采煤层12米的岩层中,运输大巷位于采区下部边界距开采煤层12米的岩层中。

一1煤层直接顶板为L1-2灰岩,层厚稳定,平均厚度10.44m,岩石坚硬,抗压强度为45-50MPa,完整性好,属稳定型顶板。

煤层直接底板为本溪组的铝土矿或铝土质泥岩,厚薄不均,平均厚度9.18m。

力学性质较低,抗压强度21MPa,稳定性较差,在矿山压力集中的支护点,往往产生底鼓。

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见巷道布置图。

2.2采区煤层赋存特征

2.2.1煤层煤质

2.2.2含煤性

本矿区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总厚669m。

共含9个煤段,含煤13层,煤层总厚9.95m,含煤系数1.47%,可采含煤系数0.06%。

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含煤1~2层,其中二1煤层由于受徐庄滑动构造影响,使之成为大面积无煤或变薄。

太原组自下而上发育了一l至一10煤层,其中一l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

表2-1矿区煤层发育情况一览表

地层单位

煤段

煤层号

煤层厚度(m)

煤层发育情况

稳定型别

两极值/平均值

发育情况

可采情况

上石盒子组

七煤段

七2

0~0.69/0.10

偶见

不可采

七l

0~1.48/0.28

偶见

偶见可采

不稳定

山西组

二煤段

二l

0~3.85/1.95

局部可采

不稳定(构造断失)

太原组

一煤段

一10

偶见

不可采

不稳定

一9

0~0.45/0.12

偶见

不可采

一8

0~2.17/0.06

偶见

不可采

一7

0~0.56/0.07

局部发育

不可采

一6

0~0.62/0.13

全区发育

不可采

一5

0~0.60/0.45

全区发育

偶见可采

一4

8~1.08/0.31

全区发育

偶见可采

一3

0~2.00/0.33

全区发育

局部可采

不稳定

一2

0~1.65/0.42

全区发育

不可采

不稳定

一l

0.63~2.10/1.18

全区发育

大部可采

较稳定

2.2.3可采煤层

(1)二1煤层:

二l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上距三煤段铝土78m,砂锅窑砂岩58m,香炭砂岩28m,下距L9石灰岩11m。

煤层厚度0~3.85m,平均1.95m。

由于受徐庄滑动构造破坏,造成二1煤层断失,使之成为大面积无煤或煤层变薄,在区内局部有残留,故无开采价值。

二1煤层直接顶板在浅部滑动构造发育区为构造破碎带,向深部逐渐过渡到正常顶板,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局部为细、中粒砂岩。

层面含少量白云母碎片,泥岩及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煤层底板为灰黑色根土岩及砂质泥岩,间接底板为粉砂岩和细中粒砂岩,厚度变化不大。

总的变化规律:

浅部以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中部以细粒砂岩为主。

(2)一1煤层:

一l煤层赋存于太原组底部Ll-2石灰岩之下,本溪组铝土质泥岩之上,煤层顶板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L1-2);底板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

平均厚度3.3m,煤层较稳定,为大部可采薄煤层。

一l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l层,矿内含夹矸见煤点占70%,夹矸厚度0.03~0.75m,平均厚0.20m,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个别见煤点夹矸厚度较大,使一1煤层分为两个独立煤分层。

一l煤层不可采范围分布于矿区浅部煤层风氧化带一线,中深部大部可采。

煤层厚度的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

本区一l煤为较稳定型薄煤层。

2.2.4煤层对比

1)对比方法和依据

本矿区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太原组底部,煤层分布比较集中,本次主要依据标志层、煤层间距、煤岩层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岩矿特征和煤质特征等对比手段进行对比。

现将对比依据分述如下:

(1)标志层对比

见表2-4本矿区标志层特征明显表2-5:

(2)层间距对比

本矿区煤岩层层序清楚,层间距较稳定,见表2-5,能有效地进行煤岩层对比。

(3)煤岩层组合特征对比

①山西组下部含煤段:

该段底部为二l煤底板的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及砂质泥岩。

二l煤层之上的香炭砂岩,厚度及层位稳定,特征明显,是控制二l煤层的理想标志层。

二1煤层本身层位稳定,在Dew曲线上呈中低阻反映,视电阻率值在45~60Ω·M左右,HGG曲线呈低密度高幅异常反映。

②太原组含煤段:

该组地层按煤岩层组合特征可分为如下三个岩性段。

下部灰岩段(下部含煤段):

在All至L4四层灰岩底部分别见一l、一2、一3、一4煤层,石灰岩与煤层相间沉积,且多而集中,组合规律强;中部砂泥岩段(中部含煤段):

发育在泥岩或薄层灰岩之下的一5、一6、一7煤层位较为稳定;上部灰岩段(上部含煤段):

自下而上在L7、L8、L9之下各发育有一层煤,全区基本一致,规律性强。

表2-2主要标志层岩性特征一览表

地层单位

标志层名称

标志层代号

厚度两极值平均值(m)

标志层间距(m)

岩性特征

对比意义

石千峰组

平顶山砂岩

Sp

43.40~62.8849.20

274.14

浅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分选差,硅质胶结,底含石英细砾石。

控制各煤段的重要标志层

上石盒子组

田家沟砂岩

St

1.90~10.535.23

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硅质胶结,具大型交错层理,底含石英细砾石。

为P1x、P2s地层分界

下石盒子组

四煤底砂岩

S4

2.64~16.047.16

167.49

灰~浅灰中细粒砂岩,含铁质结核,及泥质包体,含石英细砾石,具交错层理。

是三、四煤段标志

A层铝土

A

2.05~15.4610.27

43.94

浅灰色,具紫斑,含菱铁质鲕粒及豆粒。

控制三煤段重要标志

砂锅窑砂岩

Ss

2.32~20.828.13

18.20

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含黑色炭屑及泥质包体,为硅泥质胶结。

为三煤段与二煤段分界标志

山西组

香炭砂岩

Six

1.75~11.358.10

15.66

灰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含黑色炭屑,层面含白云母片。

控制二1煤层重要标志

太原组

L8石灰岩

L8

1.03~17.926.80

74.00

灰~深灰色,厚层状,含大量生物碎屑,具缝合线。

控制P1she与C2t主要标志

All石灰岩

L1

4.63~14.629.38

52.00

灰~深灰色,厚层状,具生物碎屑结构,含燧石结核及条带。

控制一1煤重要标志

本溪组

G层铝土

G

4.63~19.448.97

1.50

浅灰色土质泥岩及铝土岩,具鲕豆状结构,含大量黄铁矿。

C2t与C2b分界标志

表2-3主要物性标志层特征一览表

名称

岩性组合

DLW

HGG

HG

备注

Q·M

特征

V/MC

特征

V

特征

O2m石灰岩

以石灰岩为主,局部夹泥质灰岩

250~430

特高

10~12

3.5~7

DLW异常幅度最高

C2b铝土岩

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含黄铁矿薄层

30~50

略高

30

略低

17~70

特高

HG曲线异常幅度极突出

L1~L4

四层石灰岩(L1-4)压四层煤(一1-4)

150~230

12~15

5~7

一l煤HGG及HG曲线呈燕尾状

L8~L9

L8与L9间夹泥岩或砂质泥岩,偶见薄层

170~300

10~12

3.5~8

全区发育,沉积稳定

一1煤层

黑色,块状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层)

45~60

略高

90~170

特高

3.2~6

全区发育

平顶山砂岩

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砂质泥岩

200~370

特高

10~14

3.7~8

高幅度,宽异常浑园状形态。

金斗山砂岩

细中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及砂质泥岩

190~250

13~17

5~13

略低

(4)测井曲线对比

测井曲线是进行山西组、太原组对比重要手段之一,各个煤组及煤层本身的测井曲线形态,在纵向上有较大差异,横向上有其共性,主要可采煤层测井曲线组合规律性强。

①二1煤层的DLW曲线呈低阻,HGG曲线呈低密度高幅度宽异常反映,界面清楚,HG曲线对煤层也有明显的异常反映。

②一l煤层的HGG曲线呈低密度高幅度异常反映,HG曲线对煤层亦有较好反映。

由于一l煤层常含一层夹矸,故测井曲线多呈”燕尾状”。

(5)煤质特征对比

山西组二1煤与太原组一l在煤质特征方面易于区别,即二l煤多为粉状,而一l煤则多为块状;二l煤为特低硫、低磷煤,而一l煤则为高硫、特低磷煤。

2)对比成果评价

本矿区煤层赋存集中,标志层及煤岩层组合特征明显,具有易于对比的特点,对比结果评述如下:

(1)煤组对比

一1、二1煤层集中于一、二煤组,根据各自独有的标志层、煤岩层组合、煤质及测井曲线组合形态等特征,都能很好识别对比,故一煤组与二煤组对比结果可靠。

(2)煤层对比

①二l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其下部的太原组L8石灰岩和顶部的香炭砂岩,是对比二l煤层的良好标志层,加之山西组下部的煤岩组合特征,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对比,综合评定二1煤层对比可靠。

②一l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煤层底板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和铝土岩,顶板为厚层状L1石灰岩,岩性特殊,层位稳定,是对比一l煤层的可靠标志,测井曲线特征也较明显,易于识别,故一1煤层对比可靠。

2.2.5煤的化学性质、煤类及工业利用方向

1)工业分析

(1)水分(Mad)

各煤层原、浮煤水分含量较低,其变化范围也不大,其浮煤水分一般大于原煤水分。

(2)灰分(Ad)

二1煤原煤灰分8.30~32.36%,平均18.08%,为低~中灰分煤,局部为高灰分煤;一1煤原煤灰分5.27~31.32%,平均12.75%,为低灰分煤,局部为中、高灰分煤。

煤层灰成分:

一l煤铁氧化物含量较高,其他均以硅、铝氧化物为主,约占60~75%。

一l煤灰成分中Fe2O3含量高达22.39%,是由于其中硫分高且以无机硫为主所致。

(3)挥发分(Veda)

二1煤原煤挥发分3.66~8.59%,平均5.34%;一1煤原煤挥发分3.00~4.863%,平均3.57%。

(4)硫分

二1煤原煤全硫0.30~0.50%,平均0.44%,为特低硫煤;一1煤原煤全硫2.45~8.77%,平均4.73%,以高硫为主,局部中硫。

经1.5密度液洗选后,一l煤脱硫率则高达57.2%。

二l煤原煤硫分以有机硫(Sod)为主,次为硫化铁硫(Sped)。

一l煤则以硫化铁硫为主,次为有机硫,硫酸盐硫(Scud)含量较低。

(5)发热量(Grid)

二1煤原煤发热量24.45~30.48MJ/kg,平均28.23MJ/kg,为高热值煤;一1煤原煤发热量29.81~31.95MJ/kg,平均31.06MJ/kg,为特高热值煤。

(6)有害元素

二1煤原煤磷0.019~0.070%,平均0.034%,主要为低磷煤;一1煤原煤磷0.001~0.002%,为特低磷煤。

(7)煤灰成分及煤灰熔融性

据测试结果,二1、一1煤灰软化温度(ST)分别为1249℃、1132℃,故二l煤属高熔灰分煤,适于固态排渣炉用煤;一l煤属低熔灰分煤,适于液态排渣炉用煤。

(8)可磨性及二氧化碳反应性

据邻近计河矿区资料:

二1煤可磨性指数63~156,为易磨碎煤;一1煤为38~61,为较易磨碎煤和不易磨碎煤。

900℃时各煤层的二氧化碳转化率为1.0~12.2%,当温度升至950℃时,则为5.5~25.8%,反应能力略为增强,但均为弱反应性煤,其中二l煤反应能力稍强于一l煤。

(9)可选性

据浅部徐庄煤矿三井生产大样筛分试验结果,二1煤以粉状为主,且有粒度由大到小,产率逐渐增高,灰分降低,质量变好的趋势,硫分和发热量则无明显的变化。

以小于0.5mm级煤粉的各级产率以小于0.045mm的居多,达34.76%,其灰分产率亦最高。

据煤的浮沉试验结果,二l、一1煤浮煤产率分别以1.6密度级和小于1.5密度级产率居多。

据煤的可选性曲线,二l煤为易选~极难选,一1煤为极易选~中等可选。

(10)煤的泥化特征

据二1煤安氏泥化试验结果,小于0.5mm物料产率较高,为27.40%,小于10微米物料产率亦高达9.37%,因此,在搅动水中可形成微泥化现象,所形成的悬浮液也不易澄清。

依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以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eda)、氢含量(Had)为主要指标,辅以邻区计河矿区镜煤最大反射率(R0max)、焦渣特征等确定结果见表2-4:

表2-4各煤层煤类确定结果表

煤层

指标特征

煤类

Veda(%)

Had(%)

焦渣特征

R0max(%)

二l

5.34

2.38

2

4.62

无烟煤

一l

3.57

2.49

2

4.65

无烟煤

综上所述,本区二1煤属低~中灰、特低硫、低磷、高热值、高熔融灰分、易磨碎、热稳定性好之无烟煤;一1煤属低灰、高硫、特高热值、不易磨碎之无烟煤。

各煤层均可作为动力煤和民用燃料,二l煤亦可作为高炉吹用煤,粉煤适用于气化用煤(悬浮床气化炉),经洗选后也可为开启式生产电石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