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14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 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解析版.docx

备考中考科学高频考点剖析专题二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解析版

专题二力和运动分析方法辨析

考点解析☆目标分解

b级目标:

概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表述力的作用效果;说明重力的概念;说明摩擦力的概念;说明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概述二力平衡的概念,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概述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析有关常见的现象。

c级目标:

应用公式G=mg进行有关计算;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目标分解:

①应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并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③二力平衡的条件与分析

④摩擦力大小的分析和摩擦力增减的方法

⑤受力分析的综合应用

考点剖析☆聚焦高频

考点一:

应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并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1.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原来如此》《冰雪危情》中一位体验者准备借用湿围巾从冰窟中自救爬出冰窟的情景,体验者只需将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取下打湿后再抛到坚固的冰面上,几秒钟后便可以用力拽住围巾将自己从冰窟中拉离水面从而实现自救。

下列对该情景中的说法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体验者用围巾将自己拉离水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体验者将自己拉离水面时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体验者将自身拉离水面时体验者拉围巾的力大于围巾对他的拉力

D. 体验者自救时将湿围巾抛在冰面上发生了凝固现象,这个现象要放热 

【答案】C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的作用的两个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凝固是放热的过程,熔化是吸热的过程。

A、体验者用围巾将自己拉离水面说明体验者由静止变为运动,所以A正确;

B、体验者用力拽住围巾的同时围巾对体验者也施加力的作用,所以B正确;

C、体验者拉围巾的力等于围巾对他的拉力,所以C错;

D、湿围巾抛在冰面上发生了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所以D正确。

2.(2015•杭州)下列四幅图是描述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F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的情景,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弹簧测力计是依据“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这一原理制成的,这种变化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是成正比的,一旦超过弹簧就无法恢复原状,而且不同的弹簧,弹性限度也不同,所受拉力相同,伸长也会不同。

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F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应该是均匀拉伸,图中只有D图是均匀拉伸的。

3.(2016•绍兴)如图实验,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________(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

 

【答案】下降;形状

【解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平面镜N或M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刻度尺上的光斑移动,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则光点的移动情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明确“用力F下压,两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则两平面镜的位置升高,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这也是此题的难点.

①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桌面中间变形下降,两个平面镜将向中间倾斜,光束的位置相对降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下降;②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桌面发生形变,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考点二: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1.2018年2月22日,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把冰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B. 冲过终点后不能立即停止滑行,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C. 以滑行中的运动员作为参照物,观众是静止的          

D. 运动员用力蹬冰面就会向前运动,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惯性是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

物体的惯性可以用其质量来衡量,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

A、冰刀磨得很锋利,减小了接触面积,增大了压强而不是摩擦力;故A错误;

B、到达终点不能立即停止,是因为惯性的作用;故B正确;

C、运动员是运动的,所以以运动员为参照物,观众是运动的;故C错误;

D、运动员用力蹬冰面就会向前运动,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2.如图所示,秋千荡到最低点时,如果受到的力全部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题考查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要深刻理解“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原来静止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低点时,此时重力势能最小,物体速度最大.所以处于运动状态,若受到的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仍保持力消失的那一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3.境白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

——科学规律往往隐藏在众多表象的茫茫迷雾之中,而科学研究就像穿透这迷雾的明灯,引导着探索者到达真理的彼岸。

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________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丽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位置。

 ②两个埘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竹傺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

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   (   )

A.事实②一事实①一推论③一推论④   

B.事实②一推论①一推论③一推论④

C.事实②一推论①一推论④一推论③   

D.事实②一推论③一推论①一推论④

(3)伽利略得出: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________,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答案】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

(2)D

(3)永远匀速运动下去

【解析】

(1)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力作用物体才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在得出观点时使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在实验中事实是指实际实验能完成的,推论是指在有些条件无法实际达到,而假设达到。

排序时先事实后推论,推论的排序以斜面角度的变化排列,据此可以排出顺序;

(3)伽利略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力与运动关系是: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将会永远匀速运动下去。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根据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方法是实验加推理可知,事实有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推理有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位置。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由此可知,事实排在前面,推理按角度逐渐减小的顺序排列,所以顺序为事实②一推论③一推论①一推论④,D选项正确。

(3)通过实验伽利略得出: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永远匀速运动下去,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三:

二力平衡的条件与分析

1.(2017•衢州)骑自行车是一种既健身又低碳的出行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B.用力蹬车是为了增大车的惯性来增大速度

C.下坡时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车的坐垫是运动的

D.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它对地面的压力和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包摩擦力、惯性、参照物、平衡力的条件,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使表面变得粗糙和增大压力;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A、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轮胎上的花纹使轮胎表面变的粗糙可以增大摩擦,A正确;

B、用力蹬车是为了增大车的惯性来增大速度,惯性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车的运动速度无关,B错误;

C、下坡时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车的坐垫是运动的,自行车和自行车坐垫始终保持相对静止,C错误;

D、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它对地面的压力和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压力方向和重力方向相同,D错误。

2.如图所示,手握着瓶子处于竖直静止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瓶子处于静止状态,不具有惯性  

B.手的握力越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C.瓶子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D.瓶子受到手的握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解析】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A、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其运动状态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B、瓶子静止时,重力等于摩擦力,握力的增大不影响摩擦力;故B错误;

C、瓶子静止,在竖直方向上,竖直向下的重力等于竖直向上的摩擦力;故C正确;

D、手的握力与重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考点四:

摩擦力大小的分析和摩擦力增减的方法

1.(2017·台州)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

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

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

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次数

质量不同的铁块

压力传感器示数(牛)

拉力传感器示数(牛)

1

5.00

2.10

2

5.00

2.11

3

5.00

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牛。

(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

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小柯认为:

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为什么?

________

【答案】

(1)2.10

(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相同。

(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

(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解析】根据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解题.

(1)由图可知以铁块为研究对象,拉力传感器对铁块向右的拉力与木板对铁块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传感器示数大小上就是摩擦力所以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牛;

(2)铁块增加的质量用小桶内物质的质量抵消掉,细沙可以实现质量的微小调节所以比较合适,钩码单个质量较大不利用微小调节所以不能;(3)由表格数据可知质量增加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压力传感器上表面与铁块没有接触不影响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

2.小明经常与同学进行爬杆比赛,如图甲所示,在某次比赛中,小明向上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但他所受“摩擦力﹣时间”图象漏画了一部分,如图丙所示,若将之补充完整,应是图中的(  )

A.

B.

C.

​ 

D.

【答案】C

【解析】解:

由题意知,人爬杆时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这两个力的作用,由图乙可知:

0~t2时间内,人加速向上运动,所以F>G;

t1~t2时间内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人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G,

t2~t3时间内人在减速向上运动,F<G;

A、由以上分析t1~t2时间内,摩擦力应不变,故不正确;

BCD、分析可知,0~t1时刻受到的摩擦力最大,t2~t3时间内受到的阻力最小,t1~t2时间内受到阻力处于二者之间,故BD错误,C正确.

【分析】爬杆时人受到身上的摩擦力和重力作用,根据人的运动情况分析判断摩擦力的大小,从而判断图象

考点五:

受力分析的综合应用

1.如图所示,用铅笔尖顶着一个纸风车,置于一杯热水上,风车就会转动。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车静止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风车转动时,只受到热空气推力的作用

C.风车转动时,机械能转化为水的热能 

D.移去热水,风车由于惯性不会立即停转

【答案】D

【解析】

(1)风车静止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对静止和转动的风车时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判断;

(2)能量转化时,消耗的能转化为得到的能;(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A、风车静止时二力平衡,除受到重力外还受到铅笔的支持力的作用,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风车转动,风车受到热空气的推力,同时还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在风车的下方放置一杯热水后,热空气向上流动,推动风车转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移去热水,风车不能立即停止转动,是因为风车具有惯性,故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2.某同学将同一小球以相同大小的速度按如图两种方法抛掷小球。

甲图是竖直上抛,乙图是以一定的角度斜抛小球。

忽略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小球到达的水平高度等于乙图中小球的水平高度。

          

B.甲图中小球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于乙图中小球的速度

C.如果乙图中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突然不受重力,该小球将水平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将两球的质量增大,则两球到达地面时的速度都将比原来的大

【答案】C

【解析】

(1)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量就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A、甲图是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原来的机械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乙图是以一定的角度斜抛小球,达到最高点时还具有水平向右的速度,重力势能要小于原来的机械能,故甲图中小球到达的水平高度小于乙图中小球的水平高度,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机械能守恒,到达地面时,两种情况下机械能应该都和原来的机械能是一样的,故甲图中小球到达地面时的等于大于乙图中小球的速度,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乙图是以一定的角度斜抛小球,达到最高点时还具有水平向右的速度,如果乙图中小球到达最高点时突然不受重力,由于惯性,该小球将水平向右匀速直线运动,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若将两球的质量增大,则两球到达地面时的机械能都将比原来大,但速度还是和原来一样的,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3.某物体始终只受到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一开始物体还处于静止状态,且F1=F2.在t1时间内保持F2不变,只改变F1的大小,此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始终与F2方向相同.图中可以表示F1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1)力的合成方法:

在力的合成中,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当方向相同时其合力最大,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当方向相反时其合力最小,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2)物体的平衡状态: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可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只受F1、F2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二力是一对平衡力.

现保持F1在t1时间内不变,只改变F2的大小,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力的方向始终与F1方向相同,说明F2大小始终小于F1,故只有D图象符合变化F2大小始终小于F1。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考点一:

应用力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并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1.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N的力推乙,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N

B. 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C. 乙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60N推力的作用

D. 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施加力的同时,甲也受到一个大小相同的,方向相反的一个力。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速度变化和方向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变化。

(1)掌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相互作用力的条件。

(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A、甲用60N的力推乙,同时乙给甲一个60N的推力,方向相反,不符合题意;

B、甲乙都受到一个60N的力,都会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都会由静止变为运动,不符合题意;

C、甲和乙接触的瞬间甲和乙都受到60N的推力,当甲和乙分开时,甲和乙不再有力的作用,甲乙都向后退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由于乙受到甲力的作用,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而后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2.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则物体的重力( )

A.一定大于4N   

B.一定小于4N  

C.一定等于4N  

D.以上判断均不正确

【答案】B

【解析】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时,弹簧同时受到物体与测力计外壳的拉力,所以物体实际重力要小于测力计的示数,选B。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考虑到测力计自身的重量,本题考查的是重力。

3.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A、B、C三个石块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所受重力和B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 B石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C. B石块受到A石块的重力和压力的作用                 

D. C石块对B石块的支持力和A石块对B石块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B

【解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相互作用力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平衡力的特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解答】A、A所受重力和B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A对B的压力与B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所受重力和B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A错误;

B、B石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石块受到重力,A对B的压力,C对B的支持力,说法正确,B正确;

C、B石块受到A石块的重力和压力的作用,A石块的重力是A受到的,B石块受到的是A石块对B的压力,C错误;

D、C石块对B石块的支持力和A石块对B石块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石块对B石块的支持与A石块对B石块的压力大小不等,不是一对平衡力,D错误。

故选B

4.弹簧测力计在端点附近断裂,小明把断裂的那一部小段取下,将剩余部分弹簧重新安装好,并校准了零点,用这个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为测量值M,弹簧没有断裂前测量相同的力的测量值为N,比较两次测量值的大小则( )

A. M比N大   

B. M比N小   

C. M等于N   

D. 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即F=kX.式中F为弹力,X为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k叫弹簧的劲度系数,简称劲度。

其大小于弹簧本身的性质有关(材料、形状、匝数、孔径),在国际单位制中有单位为“N/m”,由公式可知,就其大小k=F/X,即弹簧劲度系数的大小等于弹簧发生单位形变量时弹力的大小.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读数,本题的关键是弹簧断了,即它的形变量小了,即它的弹力小了,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就小了。

【解答】解:

“断裂的那一小段去掉”,这样弹簧就短了,短了后,在相同力的作用下,伸长的总长度就变小,在测力计上显示的读数也会变小。

“校准”的只是“零点”。

故答案为:

B

5.小金对太空中的星球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

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如图,从图中信息可知,相同质量的物体在甲星球表面上的重力________其在乙星球表面上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据图可得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是________。

【答案】大于;G=m×15N/kg

【解析】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成正比,G=mg(g取9.8N/kg)。

在其它的星球上G与m也成正比,g也地球上的不同。

根据图线中不同星球上G与m的直线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由图可知质量相同时甲的重力大于乙的重力。

由甲图线中G与m成正比关系,取m=4kg时G=60N,g=60N/4kg=15N/kg,所以G=m×15N/kg

考点二: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1.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于2017年4月22日完成对接,并于4月27日完成首次天舟一号为天宫二号作推进剂“在轨补给”实验,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完成对接后,以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B. 天宫二号绕地球匀速飞行时,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C. “在轨补给”过程中,天舟一号、天宫二号总的惯性不变    

D. 在天宫二号内能顺利完成“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实验

【答案】C

【解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3)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反之越小;

(4)在太空中物体不再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与重力相关的的一些实验将不能进行。

A、完成对接后,以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运动的,对接后,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为一个整体,两者相对静止,所以以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静止的,A错误;

B、天宫二号绕地球匀速飞行时,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绕地球飞行时,速度不变但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所以运动状态是变化的,B错误;

C、“在轨补给”过程中,天舟一号、天宫二号总的惯性不变,补给时由于总质量不变所以惯性不变,C正确;

D、在天宫二号内能顺利完成“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实验,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所以不能完成“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实验,D错误。

2.车厢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厢内一水平桌面上放着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物体,且M>m。

设物体与桌面之间无摩擦,当车突然停止运动时,两个物体在离开桌面之前将(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不一定相碰  

D.无法判断是否相碰

【答案】B

【解析】任何物体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