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416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C和D材料没有体现。

3.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答案】C

【解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手工业领域,不是农业领域,故A错误;

大量的雇农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B错误;

雇农有长工、短工、月工、日工,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故C正确;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D错误。

故选C。

4.清代《南安县志》载:

“(婚俗)多尚华侈,殷富之家,既喜夸耀,而善作淫巧者又逐时习,复导其流而波之,裂缯施采……贫者鬻产以相从,特习俗不古,挽回为难耳。

”材料反映清代

A.婚嫁方面的攀比炫耀风俗尤为突出

B.南安地区婚俗受到富豪影响而奢靡

C.南安贫民受到殷富之家诱导而破产

D.治理奢靡风习成为当地最突出的任务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富豪之家夸耀自身实力对于婚嫁破主张浪费,贫穷者纷纷仿效,导致婚俗受到影响逐渐奢靡,故B正确;

攀比炫富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错误;

C中诱导说法不符合题意;

D中最突出说法绝对。

5.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范围看,A、C两项均不符合;

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君”到“国”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己深深地影响到民间风气习俗的变革,说明近代国家观念己在民间悄然形成,故D项正确。

点睛:

注意材料中的几个时间“辛亥革命前”“民国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答案。

6.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

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

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解析】据材料“五四运动不久……整理国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文化,过于偏颇,“整理国故”反映了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故A选项正确;

“整理国故”属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不是继续批判,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说明知识阶层的反思,不是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选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7.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

这在1978年后

A.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B.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

C.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农村父子两个家庭的联系较强,并不是基层民主制度推进的阻碍性因素,故A错误;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逐渐淡化,故B错误;

农村父子两个家庭的联系较强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故C错误;

农村家庭副业合法性、父子两个家庭之间较强的经济联系,这些都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供了基础,故D正确。

故选D。

8.登特列夫认为:

“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

”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A.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

B.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

C.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

D.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9.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

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

上述过程说明了

A.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C.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解析】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

根据“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

题干反映了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

10.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

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A.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

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

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解析】根据“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结合所学,二战期间,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德国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由“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材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根据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客观评价,C正确;

并非历史亲历者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还受到评价者的立场、观点等影响,A表述错误;

材料反映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历史地评价,即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是说明要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而是说明要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D错误。

11.1933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禁止黄金出口。

1934年政府规定:

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美国政府这些措施

A.导致美元丧失了世界货币地位

B.增强了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C.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消除了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冲击

【解析】根据“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12.%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实行美元贬值,增强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刺激出口,B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美国实行美元贬值,货币贬值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C错误;

罗斯福新政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故D错误。

12.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

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

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

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

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

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审题能力试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

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

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

“凡行路巷街。

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

“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

“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

“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

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

“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

”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

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

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

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

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

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并说明对中西方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中国:

礼让为先;

尊卑有序(等级秩序森严;

封建礼教色彩浓厚);

惩罚措施严厉。

西方:

与军事斗争有关;

以习惯为主;

等级差别明显。

(2)原因: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口增加;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罗马以军事立国,对外战争频繁;

宗教盛行,教会地位高;

受传统习惯影响。

影响:

中:

教化了百姓,净化了社会风俗;

对后世道路交通规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

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

..................

(2)中国和罗马的原因依据唐朝和罗马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回答;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中国从教化了百姓,净化了社会风俗角度思考回答;

西方影响从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以及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角度思考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代表人物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公元前5世纪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公元4世纪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公元1304年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

”他服膺于中国人的宽容。

公元1739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公元1793年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公元1895年

德皇威廉二世

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

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

公元1993年

美国学者芒罗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公元1997年

日本学者观堂义宪

“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

地理交通自然因素。

古代交通不便,外国人对中国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连为-体,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逐渐清晰。

中国的国家实力。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外国人大多对中国充满好感和美慕;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基于自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多轻蔑诽谤中国;

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既肯定又疑惧,态度较为复杂。

民族利益和阶级立场。

伏尔泰赞美中国的重要原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抗法国封建王权和教权,宣扬启蒙思想;

美国学者芒罗宜扬“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总之,我们应坚持中国道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辩证看待外国人对我国的评价。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工人年满60岁,女工人年满50岁,由劳动保险基金付给其数额为本人工资的35%~60%的养老补助费,实施范围包括铁路、邮电、航运及有职工100人以上的工厂、矿场。

《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在当时是件大事,那时的工人都争阅报纸,互相恭喜,有的工人还组织腰鼓队到各车间报喜。

工人还在讨论会上发言:

“从来工厂都是养少不养老。

年轻力壮时让你干活儿,老了干不动时就叫你滚蛋。

哪里有人老了,每年还给你发养老金的好事?

1953年,政务院对《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修改,把实施范围扩大到工、矿、交通部门的基建企业单位和国营建筑公司。

同时还规定本企业工龄满5年未满10年者,付给本人工资的50%;

已满10年未满15年者,付给本人工资60%;

满15年及15年以上者,付给本人工资70%。

符合退休规定的工人如需要继续工作,除工资照发,另按月给付在职养老补助费。

1955年又将女干部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

从此,我国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退休制度。

——摘编自孟昭华《中国民政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养老退休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养老退休制度改革的意义及启示。

改革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工人的待遇逐步提高;

退休制度涵盖的范围逐步扩大;

退休年龄适时调整。

(2)意义:

调动了工人建设和生产的积极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体现了人民政权的性质,有利于新生政权的稳定和巩固;

初步建立我国的养老退休制度,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启示:

要从增进人民福祉的角度高度重视养老退休制度改革;

退休的年龄与待遇要与经济建设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等等。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改革逐步完善、工人的待遇逐步提高、退休制度涵盖的范围逐步扩大和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角度分析解答。

可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人民政权的性质、有利于新生政权的稳固和对以后养老退休制度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可从高度重视养老退休制度改革和改革要与经济建设与时代需要相适应等方面分析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3年1月23日,美国和越南代表正式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议,历时12年的侵越战争宣告结束。

尼克松总统在其对越南战争的总结中说:

“很少有国家曾享有1959年美国对北越的那种军事优势。

战争的一方是一个核超级大国,国民生产总值5000亿美元,武装力量超过100万,人口1.8亿;

而另一方是一个军事小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亿美元,武装力量25万人,人口不足1600万,从纸面上看,这场战争对另一方来说是毫无希望的力量悬殊之战。

——摘自《正义战争论视域下的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1)背景:

①在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支持和声援,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②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

(2)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和苏攻美守态势的出现。

(1)结合所学知识从越南的社会性质和与中国的关系及美国对中国的敌视,美国的全球战略的角度加以回答即可。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美国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和对美国外交策略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余光中先生是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

他创作风格的轨迹基本体现了台湾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人早年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现实所引发。

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富有激情的诗人,这种感情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在诗中曾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摘编自《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1)根据材料,概括余光中创作风格的特点,并分析其创作乡愁诗的情感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余光中乡愁诗的创作背景。

由学习西方转向回归东方的传统文化;

融会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笔法

情感内涵:

心系故乡;

依恋传统文化;

渴望祖国统一。

(2)背景: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

解放战争后,海峡两岸隔绝;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诗人的家国情怀。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余光中创作风格的特点要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例如,材料中的“先西化后回归”体现了余光中创作是由学习西方转向回归东方的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乡愁诗的情感内涵则主要从余光中渴望祖国统一的角度进行论述。

(2)余光中乡愁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围绕着海峡两岸的问题、祖国统一的问题这个主题进行论述,例如,材料中的“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反映了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以及海峡两岸隔绝的社会现实问题。

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