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47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文档格式.docx

植物学上木本植物常被分成落叶树和常绿树两类。

有人可能会认为,常绿树大概不会落叶,否则为什么会四季常青呢?

常绿树真得不会落叶吗?

不是的。

植物中可以说无树不落叶,树树落叶。

哪怕是苍松翠柏,冬青绿竹,一旦西风起时,叶子也会经不起寒风的“考验”,纷纷脱落下来。

常绿树既然也会落叶,那么为什么有些树木,却是终年身披绿装呢?

原来那是因为叶子的寿命有长有短的缘故。

落叶树叶子的寿命通常只有几个月,春夏长成,秋季就“夭折”了。

而常绿树的叶子寿命一般来说要长得多,如松树叶子可活3~5年,紫杉叶子可活6~10年,冷杉的叶子可达3~10年。

到了秋天,有些年轻的叶子还不到凋落的时候,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嫩叶出现。

因此,尽管有些年迈的老叶不断脱落,但整个树从外形上看,始终不会光枝秃条。

探究:

常绿树也落叶,只不过一年四季都不间断地落旧叶,长新叶,所以不能说这种树就是落叶树。

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落光叶子有利于植物抵御不利环境。

除了气候条件外,土壤、病虫害等因素也会导致部分叶子掉落。

例题精讲

例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

A.松树

B.蘑菇

C.钻石

D.乌龟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

作为生物,通常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能生长发育;

(2)能产生后代;

(3)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

(4)与外界不断地交流物质和能量等等。

答案:

C

例2生物在繁殖后代时,把它们的特征传给后代,叫做遗传。

因此,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语。

同时,又有俗语讲: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你知道这又说明了生物的什么生命特征吗?

对于遗传现象的理解,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与父母的共同特征来直观地理解;

对于变异也可通过找自己与父母的不同特征来解决。

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能比较难理解“九子各不同”中蕴涵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也是变异”。

这说明生物在产生后代中存在变异现象。

亲代与子代的差异是变异,子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也是变异。

___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通常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这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否等同呢?

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通常会导致生物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正说明了鱼的生活环境中不能缺少水;

通常人们为了延长鱼的寿命,会在养鱼缸里通入空气,增加水中的含氧量,说明空气影响鱼的生活。

相对而言,土壤、光等对鱼的生活影响就要小些。

而对植物而言,显然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各种非生物因素对不同的生物所起的作用并非相同。

2.设计一个探究实验通常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要注意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所选材料要简单易得。

其次,实验中所选动物或植物要具有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力。

再次,要注意设置好对照实验。

在对照实验中,要求只有一个量是可变的,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比如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若对于“光”这个变量,设计了“光亮与黑暗”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就都应该相同;

对于“水”这个变量,设计了“干燥与潮湿”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也都应该相同。

实验设计要分清是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或随堂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体现能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

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制定计划、进行技术设计和实践的能力。

发展形成科学解释、评价过程与结果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发展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认识合作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例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它在沙漠中能生存下来;

而一些高大且叶片宽阔的乔木却不能在沙漠中存活下来,这说明了()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C.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

D.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无关

生物的生存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

在沙漠中生存下来的生物在形态、结构、功能上都必须适应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茎绿色肥厚等等都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而高大且叶片宽阔的乔木需水多且易散失水分,因此不易存活下来。

B

例2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

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

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

根据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在本实验中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在本实验中,除了土壤中含水量这一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因此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研究土壤的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在乙瓶中,由于放入了经烘干的土壤,蚯蚓不能依靠湿润的皮肤继续呼吸,所以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甲瓶在实验中起对照的作用。

(1)乙瓶 

(2)土壤的湿度 (3)进行对照

例3某同学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提出异议:

我们捕捉多只鼠妇进行实验,并且在5min内多次观察记录,这样太复杂,不如抓一只鼠妇,往实验盒中一放就能得出结果。

你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吗?

本题在知识上考查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的理解。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不仅是生物学的第一个科学探究实验,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能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技巧,进一步学会理解和运用如变量的控制、实验材料的选取、观察的方法、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技巧等等。

本实验中鼠妇应选多个,进行多次观察记录可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我们不能为图方便而将实验简单化,这样得出的实验结论很可能就是不正确、不科学的。

该同学的说法没有道理。

我们选用多只鼠妇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多次观察实验可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而不是只用一只鼠妇,也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就草率得出结论。

___第三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内容精讲

1.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试举例说明。

以抗生素为例,青霉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

青霉素既能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

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

这些青霉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军的伤病员。

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生物学对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也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举例说明。

人造皮肤:

皮肤不仅能使人不受到污物或细菌的侵袭,也能保持人体内的水分不致逃逸。

当大面积的皮肤受到严重的烧伤或损害时,皮肤就不能靠自己修复。

一个人烧伤之后,失去了大部分皮肤,不光疼痛难耐,而且没有皮肤的遮掩,所有包围在人体周围的细菌,都会毫无阻挡、大摇大摆地侵入人体;

身体里的水分,也会很快从创伤面蒸发或流失,如果没有补救措施,这些都足以致人于死地!

医学家到处寻找代替皮肤的材料,先是从别人身上取下的皮肤,再是胎盘上的薄膜,结果都很少能成功。

1981年,一位名叫波克的医学家,制造出人造皮肤。

人造皮肤保护伤口免受感染,并促进结缔组织的生长。

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逐渐分解这些多聚物,一旦病人自己的表层皮肤被植上以后,伤口会很快愈合。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医药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一位35岁的妇女,在一次煤气爆炸中,皮肤烧伤75%,被送到医院,医生在她身上取下一块好皮肤,然后把这块没受伤的皮肤送到生化技术公司去“培植”,30天后便“培植”出完全可以够给这位妇女植皮的人造皮肤来。

科学家是先从表皮层抽取纤维细胞,然后植入呈网状的骨骼,不断提供营养和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纤维细胞就会成长为一层薄膜,和人体真皮一模一样。

这位美国妇女就是用人造皮肤治疗烧伤75%的皮肤,46天后这位妇女出院了,人造皮肤终于还给她一副好的面容和形象。

3.巴斯德是法国的化学家,可他在微生物学方面却有突出的成就。

1865年,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大量死亡。

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巴斯德开始了他的研究。

蚕得的是一种神秘的怪病,让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只只病蚕常常抬着头,伸出像猫爪似的脚要抓人;

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

多数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了,最终难逃一死。

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来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

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问题:

(1)蚕是如何得这种病的?

(2)这种病具有传染性吗?

(1)巴斯德作出了下面的假设:

这种病和所吃的食物有关。

接着他开始收集材料,设计方案、进行验证。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多次研究,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

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

(2)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染性,巴斯德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

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体,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

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蚕。

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

例1下列关于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

B.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C.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生物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

D.人类创造了生物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生物学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和生物密不可分。

例2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物。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本题旨在考查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物学观点的理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

比如我们吃的食物主要取自于身边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穿戴的衣帽鞋等大都取材于生物,我们住的房子、用的家具也来自于生物,我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同样需要生物材料,甚至所使用的燃料都是远古的生物变来的。

在地球上,我们与各种生物平等地生活着,必须和谐相处。

一方面,我们要爱护、保护生物,适当控制有害的生物;

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来促进人类的发展。

无论是保护、控制还是利用,都需要我们不断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发展生物学知识。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

比如我们建房子、做家具都要用到木材,因此树木很重要。

但是我们不能恣意乱砍滥伐,否则,就会导致水土流失,出现自然灾害,反过来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我们要与生物和谐相处,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造福人类。

__第2章 探索生命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1.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除了书本上的操作要求外,在使用显微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镜头的保护:

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

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

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

否则,有可能压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3)转换器的使用:

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

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

正确的方法是:

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4)通常由低倍换成高倍观察时,光度会不足。

此时可转动光圈或选择较大光圈,以得到适当的光度。

(1)取拿显微镜时,必须用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显微镜的镜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的状态,切忌用单手提拿。

(2)将显微镜放置桌上时,务必要轻轻放下。

(3)显微镜的镜头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用拭镜纸擦拭镜头,不可使用布或一般的纸,以免损伤镜头。

(4)将显微镜轻轻地放置桌上,镜臂放在靠近身体的一边,镜座后缘位于离桌子边缘约三厘米处。

(5)使用显微镜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以获得适当的光线。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两眼同时张开,以避免眼睛的疲劳,同时一眼窥物,另一眼与手配合绘图或写字;

右手写字的人,宜用左眼观察,左手写字的人,宜用右眼观察。

(7)显微镜的放大倍率=目镜的倍数×

物镜的倍数;

例如目镜为10×

,物镜为40×

,则物镜放大倍率为400倍。

2.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通常显微镜有哪些种类?

剖析:

显微镜的作用是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因此它的主要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依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性能、构造等自然也不一样。

平常我们所使用的是最普通的单眼光学显微镜。

除此之外通常有以下几类:

双眼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双眼解剖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等。

光学显微镜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双目和单目显微镜;

按图像是否有立体感可分为立体视觉和非立体视觉显微镜;

按观察对象可分为生物和金相显微镜等;

按光学原理可分为偏光、相衬和微差干涉对比显微镜等;

按光源类型可分为普通光、荧光、红外光和激光显微镜等;

按接收器类型可分为目视、摄影和电视显微镜等。

常用的显微镜有双目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等。

除此之外还有电子显微镜等。

不管是哪种显微镜,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镜头,即目镜和物镜。

3.马尔比基是位意大利解剖学家及医生,他成年后的大部分生涯是在科学研究中度过的。

大约在17世纪40年代,马尔比基开始从事解剖学研究及显微观察,他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证实。

马尔比基借助显微镜观察青蛙肺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提出的存在毛细血管的看法。

哈维认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可是哈维从未看到过毛细血管。

除了看到动脉和静脉之外,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血管,正是这些微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

显微镜的使用和科学的发展有着什么联系?

为了证实毛细血管的存在,马尔比基还发明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方法。

他首先向肺动脉注水,冲淡血管的血液,使连接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肺毛细血管在显微镜下显得更加清晰。

同时他还发现,肺中含有气泡,气泡和血液之间由隔膜隔开。

这为后人理解肺中气体交换的生理机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马尔比基除了利用显微镜研究动物外,还研究植物。

他提出以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动植物分类的标准。

他认为,呼吸器官的大小与生物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并且成反比。

生物越不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大,如植物体中充满了丝状气管,而生物体越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小,如人的呼吸器官只是口、鼻、气管和肺。

当然,现在看来,马尔比基的推论太欠成熟,他错误地将动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呼吸进行了模拟,其实,二者的生理机制截然不同。

科学的发展依赖一定的技术。

人的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静脉血管可以用肉眼看见,而毛细胞血管却非常细小,肉眼难以观察。

哈维通过推理、猜测认为应该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存在联系。

马尔比基正是借助显微镜观察到了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网,从而完善了人体的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器具和技术的支持。

例1在显微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装片和更换物镜后,仍然存在,这说明污点在()A.目镜上 

B.物镜上 

C.反光镜上

D.光圈上

本题主要考查对显微镜使用上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熟练程度。

用显微镜观察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污点,有时这些小污点会影响观察,须清除。

要清除污点,就要先判断污点在何处。

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来自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反光镜和光圈上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

那究竟是来自目镜、物镜,还是玻片?

有一些简单的方法。

如先转动目镜,污点随着动,污点肯定在目镜上;

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污点随着动,污点就在玻片上,否则污点就一定在物镜上。

A

例2某同学在做显微镜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植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压住。

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1cm处停止。

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

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准确?

请予以指出及纠正。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

当显微镜的镜头脏时,要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

物镜下降时要双眼侧视,降至距标本2~3mm时停止。

临时装片的制作要科学规范。

在载玻片上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用以固定材料等。

该同学操作步骤不规范。

(1)应该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

(2)在载玻片水滴中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

(3)物镜距标本距离约2~3mm时停止。

_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1.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那么是否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一定要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呢?

若结果与原来假设不相符合时又应该怎么办?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

在学习中应有较完整、自然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而在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时可以部分地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侧重于探究的某一个过程,探究的几个步骤也可以顺序颠倒,或有交叉。

当科学探究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合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学会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再探索。

我们应从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从观察实验入手分析思考问题,使思维得以深化。

我们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就要学会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科学探究中,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那么实验中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

(1)空白对照:

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例如观察影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的实验,若假设鼠妇的生活受水分影响,则一组鼠妇放在潮湿的土壤中,另一组放在干土中,放在干土中的一组就是一个空白对照。

(2)自身对照:

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采集鼠妇,学生在采集时会发现,当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由此提出假设:

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3)条件对照:

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4)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对照性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认识和了解生物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而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而大多数生物实验是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

3.四天前,小刚的爸爸出差了,临行前,爸爸让小刚听妈妈的话,并且照看好鱼缸里的鱼。

爸爸告诉他,这几天不要换鱼缸里的水,并且注意要给鱼喂食。

小刚按爸爸的话去做了。

昨天,他学着爸爸的样子喂鱼,给一匙鱼食,不一会儿就被鱼吃光了,接着的第二匙鱼食也被鱼吃光了,他又多放入了两匙鱼食,这回没被鱼吃光,还剩余很多。

今天早晨,小刚突然发现鱼缸里有五条鱼漂在水面,其中三条鱼已经死了,另两条也快要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

科学探究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通常科学探究包括:

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假设;

设计实验;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探究的几个步骤一成不变地进行。

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