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449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1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2)特异性免疫:

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

2.促进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

Ⅰ、Ⅱ、Ⅲ(免疫复合物型)、Ⅳ(细胞介导型)四型超敏反应,后二者最常见。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具有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七.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八.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理、气象、生态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

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又称为人兽共患病(zoonosis)。

2.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

传染病的特征

十.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Pathogen)

2.有传染性(infectivi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

(1)散发性发病(sporadicoccurrence):

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epidemic):

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pandemic):

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epidemicoutbreak):

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十一.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prodromalperiod):

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

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

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再燃(recrudescence):

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relapse):

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sequela):

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五种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

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

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

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2.病原治疗

3.对症治疗

4.康复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传染病的危重症

重型肝炎

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菌素的适量应用)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

麻疹合并脑炎

感染性休克(扩容、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中毒性菌痢

 

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

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

全身中毒症状。

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

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

一、病原学:

1.一般特征:

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

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

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

4群47型。

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流行趋势:

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

4.致病因素:

(1)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

(2)内毒素及外毒素;

致病性:

痢疾志贺菌-重;

福氏志贺菌-慢性;

宋内氏志贺菌-轻。

5.抵抗力:

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强:

宋内氏<

福氏<

鲍氏<

志贺氏

二、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3.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季节—夏秋季;

年龄—儿童多。

三、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

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

⑴痢疾杆菌因素①数量若105,75%发病;

若180,22%发病

②致病力毒素(内、外毒素),吸附及侵袭力

⑵人体抵抗力胃酸,正常菌群及分泌型IgA

2、痢疾杆菌致病机制:

痢疾杆菌胃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菌数量少)

结肠不引起发病(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和分泌型IgA的作用)

结肠粘膜固有层

粘膜炎症及局部微循环痉挛

3、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理:

①内毒素血症----发热、休克

②粘膜炎症及局部循环障碍而形成溃疡----腹痛、脓血便

血管壁损伤内毒素血症

特异性体质

儿茶酚胺等

DIC全身微血管痉挛心肌损害

组织缺血、缺氧

血压下降脑水肿

4、病理改变(Pathologicchanges)

①急性部位:

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

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部位:

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肠道:

病变轻

全身:

多器官血管痉挛实质细胞水肿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

1—2日(数小时~1周)

1、普通型(典型菌痢):

①起病急,高烧可伴寒战;

②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乏力。

食欲减退等;

③肠道表现:

症状:

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

大便每日十余次或数十次,量少,始为稀水便,后呈粘液脓血便。

重者(老幼患者)

可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体征:

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④病程:

1~2周。

⑤演变:

少数可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型):

①全身中毒症状轻;

②肠道症状轻,腹泻每日数次,大便有粘液而无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轻。

③病程数日—1周;

④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

①发生年龄:

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②起病急骤;

③严重中毒症状:

高烧、抽风、昏迷、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

④肠道症状:

较轻甚至开始无肠道症状

⑴休克型:

最常见

主要表现:

感染性休克。

早期:

微循环痉挛为主。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紫绀,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变小。

晚期:

微循环淤血和缺氧,四肢发绀,皮肤花斑,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无尿,意识障碍。

⑵脑型:

严重脑症状。

原因:

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脑疝。

表现:

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衰竭。

⑶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型表现;

死亡率最高。

4、慢性菌痢

定义:

急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月以上者为慢性菌痢。

原因:

①未及时诊断及彻底治疗

②耐药菌株感染

③全身疾病影响

④肠道疾病影响

分型:

①慢性迁延性:

长期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

伴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

②急性发作型:

有急性菌痢史;

有进食生冷食物。

劳累或受凉诱因;

腹痛,腹泻脓血便,毒血症状不明显。

③慢性隐匿型:

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

临床无明显症状;

大便培养阳性;

肠镜检查有变化。

五、实验室检查: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

WBC(10~20)×

109/L,慢性:

贫血

2、粪常规:

粘液脓血便,有大量脓球,WBC、RBC、可见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

粪便培养

六、并发症:

六、并发症

1、志贺氏菌败血症

特点:

①多发生于儿童;

②主要为福氏志贺氏菌;

③临床症状重;

可有MOF;

④死因:

感染性休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⑤确诊:

血培养。

2、关节炎为变态反应所致。

七、诊断:

七、诊断

1、临床诊断:

⑴流行病学史

⑵各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⑶实验室检查

2、确诊:

细菌学检查。

八、鉴别诊断:

(一)急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1、

急性菌痢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点

鉴别要点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

流行病学散发可流行

全身症状轻较重

腹痛、腹泻轻、每日10余次较重、频数

里急后重轻明显

腹部压痛右下腹为主左下腹为主

粪便肉眼观粪质多、恶臭、粪质少、粘液脓

暗红色果酱样血便、血色鲜红

粪便镜检红细胞粘集成串有脓球成堆脓球红细胞

有滋养体。

分散有巨噬细胞

粪便培养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痢疾杆菌

肠镜检查散在溃疡,边缘隆起、肠粘膜充血,水肿

充血、溃疡间粘膜正常浅表溃疡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①特殊进食史:

集体进食、集体发病;

②常见菌:

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

③急性胃肠炎表现,呕吐重,腹痛,无里急后重。

④大便检出同一细菌。

3、

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

①多见于儿童,夏秋季。

②发烧、毒血症较重。

③以便血为主,早期为鲜红色,以后为暗红色。

(二)

慢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1、结肠或直肠肿瘤

2、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三)中毒型菌痢的鉴别诊断

1、休克型应与其它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应与乙型脑炎区别

九、治疗:

(一)九、治疗

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包括隔离,饮食及水电解质平衡。

2、病原治疗:

①喹诺酮类②磺胺类③其它

3、对症治疗:

对高热腹痛及严重毒血症做相应处理。

慢性痢疾

1、全身治疗:

2、病原治疗:

①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有效抗生素

②联合两种以上抗生素

③保留灌肠

(三)中毒型痢疾

1、一般治疗:

除按急性菌痢处理外,加强护理,密切观察BP、R、P意识及瞳孔变化。

2、病原治疗:

选择有效抗生素静脉用药。

3、对症治疗:

(1)降温镇静

(2)抗休克

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低右500ml、(10-15ml/kg)

平衡盐液500ml、(10-15ml/kg)

5%碳酸氢纳250ml、(3-5ml/kg)

②血管活性药物:

药物山莨菪碱

剂量成人10—60mg/次儿童1—2mg/kg/次

用法反复(10~15分)静脉注射;

指征面色红润,四肢变暖;

心率加快,血压回升;

瞳孔扩大。

升压药只有在上述方法无效时使用。

③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④皮质激素的应用

(3)脑水肿及呼吸衰竭的防治:

①脑水肿的处理

②血管活性药物及皮质激素的应用

③呼吸衰竭的处理

十、预防:

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病理特征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主要以小肠孤立淋巴结及几何淋巴结增生坏死显著。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革兰阴性,沙门菌属D组,具有菌体细胞壁脂多糖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

对寒冷、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干燥的污物、水和食物中存活2-3周。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或患者。

典型患者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水源污染为主要途径,可引起暴发流行。

3、人群易感性:

未患过伤寒和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易感。

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夏秋季多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易患。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摄入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伤寒杆菌的数量和致病性及宿主的免疫力。

(>

105以上才引起发病)

伤寒细胞伤寒小结

伤寒杆菌胃细菌被清除(胃酸分泌正常,细菌数量少)

回肠下段侵入集合淋巴结繁殖,形成初发病灶

(侵入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

血循环(第一次菌血症)

单核-巨噬系统吞噬繁殖

血循环(第二次菌血症)进入肝胆脾等器官

排入肠道,再次侵入淋巴结致更严重的炎症反应(溃疡、穿孔)

四、临床表现:

(一)典型伤寒病程4-5周

1、初期(第1周)发热,3-7天后达高峰,伴有乏力、纳差、恶心等。

2、极期(第2-3周)

(1)持续发热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耳聋,重者嗜睡谵妄,颈项强直,昏迷。

(3)相对缓脉

(4)玫瑰疹主分布在胸、腹及背部

(5)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便秘多见,右下腹有深压痛。

(6)肝脾肿大,出血,肠穿孔常在本期出现。

3、缓解期(第4周)

4、恢复期(第5周)

(二)其他类型

1、轻型多见于儿童,病程短,症状轻。

2、暴发型

3、迁延型

4、逍遥型

(三)特殊临床情况

1、小儿伤寒

2、老年伤寒

3、再燃(见总论)

4、复发(见总论)

五、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象WBC↓,在3-5×

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尿粪常规

2、细菌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等

3、血清学检查

(1)肥达反应

(2)抗伤寒杆菌抗IgM、IgG体检测

六、并发症:

1、肠出血

2、肠穿孔多在回肠末段

3、中毒性肝炎

4、中毒性心肌炎

5、支气管炎及肺炎

6、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7、其他

七、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八、治疗:

消毒和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2、对症治疗:

降温不宜使发汗的药物,低压灌肠治便秘,腹胀者少食易产气的食物,腹泻者低糖低脂肪饮食,重者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病因治疗: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首选,儿童和孕妇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部分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

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或称奈瑟氏菌,G阴性,肾形或豆形,多呈凹面相对成双排列;

人体是唯一天然宿主;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分A.B.C等13群及若干亚群,以A.B.C多见。

外界不易生存,产生自溶酶。

内毒素、菌毛及外膜蛋白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潜伏末期及病后10日。

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可达50%,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以B群多见。

2、传播途径:

呼吸道直接传播。

3、易感人群:

6月~5岁儿童易发病。

6月以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

成年人经反复隐性感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者较少。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4、流行特征:

季节性,冬春多发;

周期性,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1、脑膜炎双球菌

上呼吸道病原体被清除。

上呼吸道菌毛参与下病原携带或上呼吸道感染。

(60~70%)

血液外膜蛋白、脂蛋白-聚糖参与菌血症。

(30%)

败血症(无特异性免疫、荚膜多糖对抗巨噬细胞)

(1%)

化脓性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2、病原体(败血症)

坏死、出血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细胞浸润皮肤瘀点

栓塞形成

释放大量内毒素、机体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全身中毒、高热

微循环痉挛、感染性休克、酸中毒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淤点

内皮细胞破坏,激活内、外源性凝血DIC

败血症

水肿、坏死

病原体在脑、脊膜血管内皮细胞内充血、出血化脓性脑膜炎及脑水肿

细胞浸润

内毒素使脑血管微循环障碍:

出血、水肿

四、病理:

1、败血症:

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壁炎症、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导致皮肤及内脏出血。

2、脑膜炎:

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渗出,大量纤维蛋白及血浆外渗、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五、临床表现:

1~10天,平均2~3天。

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

普通型、暴发型和轻型。

(一)普通型:

1、前驱期:

低热、咽痛、咳嗽等上感表现。

2、败血症期:

(1)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2)皮肤粘膜瘀点瘀斑70~90%。

(3)脾大。

3、脑膜炎期:

此期多与败血症期同时存在

(1)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2)皮肤粘膜瘀点及瘀斑。

(3)颅压升高表现。

(4)脑膜刺激症状。

(5)意识障碍及抽风等表现。

(6)口唇疱疹。

4、恢复期

(二)暴发型:

1、休克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1)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2)皮肤瘀点及瘀斑迅速扩大。

(3)感染性休克表现。

(4)DIC表现。

2、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