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661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docx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

中国近代史考试

五、甲午中日战争

1.人物:

丁汝昌:

字禹廷,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出生于1836.11.18安徽巢湖市居巢区庐江石头镇,逝世于1895.2.12。

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但其人严重依赖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李氏家军.

1894年7月至1895年2月11日期间,曾经参与了丰岛海战、威海卫之战中。

威海卫战役中,对大清政府已绝望,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2.邓世昌:

(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

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

他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习驾驶,随船巡历南洋各岛。

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

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

1867年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

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管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

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3.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

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海战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乙两艘巡洋舰,操江号炮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著相同的任务:

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

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海战影响: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

  北洋海军在大口径火炮方面占优势,但射速较低。

联合舰队各主力舰均装备了中口径速射炮,通过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弥补了其大口径火炮的不足。

对19世纪末海军的武备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役后各国海军设计的战舰,均重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并强化中口径速射炮的火力。

海战双方都针对性选择了不同的阵型。

联合舰队采用单纵阵有良好协调性。

北洋海军各舰舰首向敌,因对准不同的军舰,出现阵形紊乱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

各国海军得出结论,海战中最重要的是阵型的整齐与协调;纵阵比横阵更适合发扬火力。

 

4.威海卫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顶端,港湾呈半圆形,有刘公岛、日岛横列湾内,形势险要。

北洋海军基地和提督衙门所在地。

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在旅顺稍事休整,全部泊聚于此。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20日,以大山岩为司令官的日军2万人,在联合舰队25艘军舰、16艘鱼雷艇的掩护下,进攻威海卫东南10余里处的荣城。

清军阻击失利,威海卫后防要塞尽失。

30日,日军进攻南帮炮台,联合舰队也从海上封锁港口,正面炮击威海卫。

30日下午南帮炮台失守,统领刘超佩逃至北岸。

2月1日,北帮炮台也失守,北洋舰队陷于日陆、海军的夹击之中。

自2月3日,日舰及占据南帮炮台的日军水陆合击北洋海军,“定远”中雷后搁浅,不久自毁,“来远”、“威远”、“宝筏”等相继沉没,擅自逃跑的12艘鱼雷艇,皆被俘。

日旗舰“松岛”受重创,沉毁鱼雷艇5艘。

其时,北洋海军内的外国顾问英国人马格禄、美国人浩威等,勾结部分贪生怕死清军将领,公开威胁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

丁汝昌在得到陆路增援无望密报后,令各舰同时沉船,以免资敌,遭到抵制,旋又令剩余舰船拼死突围,也无人执行。

12日,丁汝昌与记名总兵张文宣相继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在此之前命人炸沉“定远”后以手枪自杀。

营务处道员牛昶昞与外国顾问盗用丁汝昌名义起草降书,派“广丙”管带程璧光,乘“镇北”炮舰向日军乞降,17日,日舰队开进威海卫港,北洋海军残余舰船“镇远”、“济远”等4舰和6艘炮艇及全部军用物资被掠,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一溃败的结果,打消了光绪皇帝等人获胜的希望,也增加了慈禧太后等人求和的理由。

论述:

清末是四种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局限性;清末新政的历史影响及原因;分析1842—1911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世界近代史

1867年议会改革:

是保守党内阁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并争取在下届议会选举中不致失去议会多数而着手拟定的改革方案。

1867年7月15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1867年8月15日,上院批准了改革方案,改革法案成为法律。

其内容有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资金限制进一步降低;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议会改革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葛底斯堡战役:

1863年7月1—4日,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两军在葛底斯堡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是到那时为止的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

米德将军在战斗期间向各军下达了的一道道重要命令,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南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再也未能向北进军,联邦军队转入进攻。

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更加坚定了美国人民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热月政变:

1794年7月27日(共和2年热月9日),革命阵营中一些反罗伯斯庇尔的政治势力,以及一些大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表在国民公会逮捕了罗伯斯庇尔等22人,第二天,未经审判就把罗伯斯庇尔等18人送上了断头台,这就是法国的热月政变。

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法国大革命中推翻雅各宾派罗伯斯比尔政权的政变。

因发生在共和2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采用恐怖政策来打击异己,造成内部分裂,丧失民心,失去群众基础,假革命之名行不义之事,是政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

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红衫军:

  意大利加里波的组织的志愿军,因身着红衫而得名,又名“千人义勇军”。

1860年4月,西西里岛爆发反波旁王朝统治的起义。

加里波第在皮埃蒙特招募志愿军1000多名,主要是北意大利的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商人。

5月5日,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六天后在西西里岛西端马尔萨拉登陆,7月红衫军解放西西里岛,8月渡海在梅里朵登陆,9月7日进军那不勒斯。

1860年,两西西里人民受北方形势的影响,纷纷起义,使意大利统一运动再次出现高潮。

富有传奇色彩的加里波第闻讯,组织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派支持的“千人志愿军”,即有名的“红衫军”,这支军队在加里波第的率领下,于5月初南下远征两西西里,所向披靡,很快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首都那不勒斯。

11月7日,撒丁王国国王维克多·埃曼努埃尔二世在加里波第陪同下进入那不勒斯。

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成立,维克多·埃曼努埃尔二世成为意大利国王。

但此时,包括罗马在内的大部分教皇国仍处于意大利王国之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地区仍处于奥地利统治下,统一并未完成。

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同:

①、性质相同。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②、背景大致相同。

都是在民族危机日深,封建统治难以维系的情况下发生的。

③、内容部分相同。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目的大致相同。

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强国御侮,挽救民族危亡,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异:

①、背景不全相同。

虽然1853年始,日本的大门被美国打开,出现民族危机,但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因主要列强都在争夺中国,所以国际环境比中国好得多。

相反,中国戊戌变法前后,列强正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它们不允许中国变法强大。

②、内容、措施大部不同。

“百日维新”所颁布实施的内容,比变法领导者们事先所宣传的要倒退多了,也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封建土地制度和主要政治制度。

而明治维新,却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特别是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力量对比不同。

“百日维新”发生的时候,中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过于弱小,其领导者们又不会发动群众,只能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

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却掌握相当实权,特别是部分军队;另外,他们还得到了下层武士和人民的广泛支持。

④、主要领导者个人威望、才能有别。

日本明治天皇,宏才大略,胆大心细。

而中国的光绪帝却怯弱无能,又没有威望,并不是康、梁所说的“英明神武”的“圣主”。

⑤、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大获成功,从此使日本逐渐强大,成为亚洲最早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而“百日维新”则完全失败,不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最后甚至没能阻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⑥、影响不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却在中国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不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打击了封建统治,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维新虽使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但也让它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之途,这,不仅给亚洲其他国家,也给其本身带来了多次的民族灾难。

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联系和异同: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都获得了成功,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

发生在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任务,即对外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发展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独立战争使美国获得了独立,但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没有解决西部的土地问题。

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南北战争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国内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即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

这是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快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而爆发的。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为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美国各阶层的人都积极地参加战争。

南北战争则不同,战争中南北分成了两条战线,北方人民和黑人支持以林肯为代表的共和党,南方奴隶主支持民主党。

最终北方战胜了南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用革命的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比较德国与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与意大利均在一个核心人物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形式排除阻碍势力完成国家的统一,成为国际关系中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

意大利统一的成功因素是有能干的领导和外国的援助,而德意志统一的成功因素是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俾斯麦熟练的外交手腕。

意大利及德国的统一均于1815年开始而于1870年完成。

法国七月革命也为意大利人及德国人奠定民族意识的基、拿破仑把12个意大利邦国重组为三个行政单位、拿破仑打败奥地利和普鲁士,他把德意志邦国政组成为莱茵邦联,他们同样也受到拿破仑影响。

(1)相同点:

都是当时欧洲民族运动潮流的产物;都有一个主要邦国为核心,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意大利是撒丁王国;都是通过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由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两国都有一个主要领袖人物领导;统一前,工业资本主义都有相当发展,而分裂割据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统一后,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存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

第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样:

德国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意大利除完成统一外,还要驱除外国势力。

第二,领导力量和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同:

德国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弱小,统一是由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的;而意大利虽在撒丁王朝领导下进行,但人民群众起了重要作用,仍存在自下而上的道路。

第三,外援不同:

德国统一完全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未借助外援;而意大利是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援助才打败奥地利的。

德国的外交政策:

奥匈帝国是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受害者,实力较弱。

俾斯麦基于外交战略考虑对奥匈帝国颇为重视。

早在普法战争期间,俾斯麦就决意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保留奥匈帝国。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将孤立法国作为首要目标。

俾斯麦所采取的德奥结盟这一果断的外交步骤,不但解决了德国在柏林会议后所面临的困境,而且促使俄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外交空间如何窄小。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同:

实质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都注重人的价值,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同:

都是在欧洲大变革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冲击了封建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异:

(1)背景不同。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2)内容不同。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3)方式不同。

文艺复兴时许多思想家借用宗教的外衣,启蒙运动已提出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4)影响不同。

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启蒙运动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封建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及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区别:

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宣扬人文主义,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解放人们思想,发展文化、科学,起了巨大历史作用。

它是14-16世纪反映欧洲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个思想解放运动。

它将文艺复兴提出的以"人性"为中心考察一切提高到用"理性"去思索,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它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启蒙思想家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

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

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文艺复兴原因:

14-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渐趋成热,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

代表人物:

  诗人:

但丁、彼特拉克;

  哲学家:

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

  作家:

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画家:

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

  雕刻家:

米开朗基罗;

  建筑师:

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

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

  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人物:

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德国:

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

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法国:

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

散文家:

蒙田、小说家:

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英国:

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

作家莎士比亚等。

哲学家:

托马斯·莫尔

  其中,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1、文艺复兴是一次空前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文艺复兴的巨人们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许多伟大作品,荣列世界名著或名作之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有些作品的水平,甚至现代人也难以企及。

3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

启蒙运动推动了以法国大革命为核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并且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对美洲和亚洲的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4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拿破仑对外战争:

拿破仑战争一开始是为了抵御各个欧洲强国对法国的侵略,是保卫法兰西国土的正义战争。

但是,之后就演变成了拿破仑横扫欧洲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拿破仑在所到之处颁布资产阶级的法律基准——《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为欧洲破除封建束缚,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做出了贡献。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革命和侵略扩张的双重性质。

这一政权以革命战争的手段,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又因战争的失败,葬送了帝国,使封建王朝得以复辟。

一方面,他前期所进行的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洪流,是势不可挡的。

另一方面,他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掠夺和奴役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具有侵略性,招致了人民的反抗并导致了他的最终失败。

此外,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这就决定了他的战争必然要反映法国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

 

1、拿破仑对内实行了哪些政策?

这些政策说明了第一帝国的什么性质?

法兰西第一帝国不是封建君主政体而是资产阶级君主政体,拿破仑不是封建皇帝而是资产阶级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

为资产阶级效劳的。

2、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拿破仑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客观上起到了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复辟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封建君主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这些同家的封建统治秩序。

随着法国日渐强盛,欧洲封建反动势力对法国威胁的逐渐减少,拿破仑统治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就越来越大,法国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侵略性的一面就占了主导地位。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07历史1班编辑部获月推理奉献,预祝各位同学期末考一帆风顺,无人肥佬!

本资料主编:

陈俊杰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1867年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第二次选举制的重大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广大的中、下层人民仍然没有选举权。

60年代初,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在英国展开并逐渐高涨。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德比内阁提出的改革方案,并于8月15日成为法律。

方案规定,取消46个“衰败选区”,把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降低了选举的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

通过这次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城镇选区的公民除寄宿工人外都取得了选举权,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但农业工人和不住在城镇选区的产业工人,包括绝大部分矿工,以及妇女,都没有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

2、葛底斯堡战役

美国内战期间的一场转折性的战役。

1863年7月1日,米德将军率领北军波托马克集团军8.8万人与李将军指挥的南军弗吉尼亚集团军7.5万人在葛底斯堡进行战斗。

经过三天的激战,南军伤亡2.8万人,北军伤亡2.3万人,北军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

这是南北开战以来北军取得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大胜利。

这一战后,南军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进攻力,战争主动权从此完全操在北军手中。

3、红衫军

亦称“千人志愿军”,是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加里波第组织的志愿军。

因身着红衫而得名。

1860年4月西西里爆发反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起义,加里波第在皮埃蒙特招募志愿军,参加者一半来自自由职业者和知识分子家庭,一半是工匠和工人,具有相当浓厚的民主派色彩。

5月5日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11日在西西里的马尔萨拉登陆,与当地起义人民会合,7月解放西西里。

8月渡海在梅里朵登陆,向首都那不勒斯进发。

9月初国王斐迪南二世出逃,那不勒斯解放。

此后遂成为加里波第所统率的军队的泛称。

4、热月政变

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派专政的政变。

因发生在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1794年6月弗勒吕斯战役胜利后,外患逐渐消除,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不能继续容忍罗伯斯庇尔派的恐怖政策。

丹东派余党联合平原派,在热月9日的国民公会上发动政变,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捕,10日被送上断头台。

后热月党废除《嫌疑犯法》和《牧月法令》,召回被流放的吉伦特派分子,改组革命法庭,缩小救国委员会权力,清洗各级革命委员会,封闭雅各宾俱乐部,实行贸易自由等措施。

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部分简答题

1、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联系与异同

⑴联系:

①独立战争对南方的奴隶制进行妥协,删除《独立宣言》中谴责奴隶贸易的文字,建立了一个由

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共同掌握的政权,为南北战争埋下祸根。

②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直到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才基本上按资本主义原则,

解决了土地问题。

③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的延续与深入,完成了反英斗争未能完成的解放黑人人身自由的任务。

④《独立宣言》中根据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人民有权力建立新政府,建立在最能保证人民的安

全和幸福的原则上,其政权组织的形式也要以此为依归”,这为南北战争南方的独立提供一定

的合法性,他们认为奴隶制是最能保证南方人民幸福的。

⑵相同:

①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第二次革命”。

②两者的作用都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

⑶不同:

①背景不同。

独立战争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时已经过渡到机

器工业阶段。

②任务不同。

独立战争面临的是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任务;而南北战争面临的是扫除本国

腐朽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

③动力不同。

独立战争的革命动力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商业资产阶级以及南部种植园主是领导

阶级;南北战争的革命动力是代表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