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469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docx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单元复习兼小专题整理

月城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

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2具体特征:

(1)1917年“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为现代史的开端。

(2)巩固政权时期(1917——1921)经济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打败了内外敌人,巩固了政权。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21——1925)经济上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经济;政治上苏联建立。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方针;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体制。

二重要概念

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与法制。

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对苏联以后的发展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重要历史知识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1)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焦点。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与地主、资本主义与封建农奴制、人民与沙皇专制、沙俄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

(2)俄国资本主义的落后性给革命的爆发带来机遇。

资产阶级软弱,建立的政权缺乏军事实力与经验。

(3)俄国无产阶级相对成熟。

(4)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2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1)作用:

A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为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创造了条件

B但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也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与生产力的下降。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原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困难与政治危机。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3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与影响是什么

(1)原因A历史因素:

小生产占优势,经济文化落后和缺乏民主传统。

B现实因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

C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易形成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

D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

(2)影响A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到二战后又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B但该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日益阻碍苏联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四单元相关专题

1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

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得到的启示。

(1)变化A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铁路、银行、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B为击退国内外敌人,巩固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为解决国内经济与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D1925年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

(2)启示A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219世纪20年代、30年代、70年代苏美中都出现了重大经济改革与举措,

(1)这三大举措是什么

(2)三大举措出台的背景各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3)分析说明它们的主要措施,并据此归纳其共同点。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2)背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与政治危机。

B美国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矛盾尖锐,经济破坏。

C中国文革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急需转移。

相同点:

都是在较为困难的背景下实施的。

(3)说明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C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在于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

共同点: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五、单元兼小专题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促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成熟的直接原因是()

A、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工人阶级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C、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取得了多数

D、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发展方向

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B、推翻了农奴制度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完全掌握了苏维埃的领导权,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主要是因为()

A、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占有多数席位

B、列宁的《四月提纲》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C、布尔什维克党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D、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4、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是()

A、将工业全部收归国有B、将农民的全部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C、取消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D、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

5、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C、只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临时政策

D、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取得完全巩固

6、十月革命后,对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更具有策略性意义的决定是()

A、由工人对一切企业生产实行监督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D、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世界大战

7、共产国际得以建立的最主要原因是()

A、第二国际已彻底破产

B、苏俄的成立和各国共产党组织的纷纷建立

C、战后革命形势的高涨

D、各国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猖獗

8、共产国际在组织形式上同第二国际的最大不同在于()

A、它有统一的领导机构B、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

C、是国际性的联合组织D、要定期召开代表大会

9、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B、“二五”计划完成后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后D、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后

10、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其主要原因是()

A、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它宣布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D、它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11、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的工业化最明显区别在于()

A、以重工业为中心B、农、轻、重各业并举

C、为社会主义服务D、工业化速度较快

12、下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正确的是()

A、轻工业发展较快,生活消费品极大丰富

B、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

D、用国家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1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执行新经济政策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实现

C、工农业协调发展D、农、轻、重协调发展

1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内部条件是()

A、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B、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

C、落后的经济文化D、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

15、导致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直接原因

A、个人崇拜风盛行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6、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A、打击对象相同B、领导力量相同

C、革命性质相同D、产生结果相同

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最有利的国际因素是()

A、第二国际的领导B、民族解放运动的广泛兴起

C、旧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破坏D、帝国主义各国的大规模厮杀

18、最能表明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实行国内各民族权利平等B、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C、接管铁路、银行和企业D、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19、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开创了历史新时期B、推翻了旧的阶级统治

C、人民群众广泛参加D、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20、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

A、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果之一B、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C、是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D、是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

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剩余粮食的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低价购买D、限价交售

22、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1)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

(2)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3)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4)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A、

(1)

(2)B、(3)(4)(5)

C、

(1)

(2)(3)(4)D、

(1)

(2)(3)(4)(5)

23、俄国十月革命后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实质是()

A、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斗争

B、人民群众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C、协约国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D、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

二、材料解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

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引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每公斤93卢布。

------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

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25.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对红军和缺粮地区紧急供应粮食,阐发苏维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粮食垄断法令规定将余粮和饲料交归国家支配的条例如下:

第一条:

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粮省份向居民征收。

第二条:

收集余粮的省份,以及每个省份应收集粮食和谷价饲料数量,均由粮食委员会根据产量、储备和消费数额规定。

第三条:

种籽谷物、粮食谷物以及粮食机关根据粮食委员会的清单收购的谷物饲料全部数量均列入余粮收集制。

——引自人民委员会《关于在产粮省份收集归国家支配的粮食和饲料》的法令

请回答:

①以上引文出自苏维埃俄国实行的什么政策

②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③实行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三、问答题

27、对于苏俄1918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功不可没;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弊大于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该政策的实行利大于弊。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理由。

28、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联的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9、19世纪20年代、30年代、70年代苏美中都出现了重大经济改革与举措,

(1)这三大举措是什么

(2)三大举措出台的背景各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3)分析说明它们的主要措施,并据此归纳其共同点。

 

五、单元兼小专题知识训练答案(第一章)

一、选择题

1、A2、D3、C4、B5、D6、D7、B8、A9、B10、B11、A12、C13、B14、C15、C16、B17、D18、C19、D20、B21、B22、D23、A

二、材料解析:

24、

(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2)苏联是首先发展重工业;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府。

(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稳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5、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全力以赴地战胜敌人,动员一切力量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

③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资产阶级地主反动势力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勾结,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猖狂进攻。

为保卫新生政权,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三、问答题

27、答案一:

功不可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可行的。

实施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对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答案二:

弊大于利。

战进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苏俄在战争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但从领导人的主观认识上看企图通过这一措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排斥商品、市场、货币,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越阶段地直接实行共产主义,这违背了经济规律,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三:

利大于弊。

参照答案一,适当结合答案二即可。

28、

(1)变化及影响:

1、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蛇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的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2、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士共产主义政策。

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1925年苏联制定了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4、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

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

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29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2)背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与政治危机。

B美国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矛盾尖锐,经济破坏。

C中国文革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急需转移。

相同点:

都是在较为困难的背景下实施的。

(3)说明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C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在于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

共同点: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阶段特征

(一)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由动荡到相对稳定再到走向战争

(二)具体特征

1、1919年——1929年资本主义由动荡到相对稳定

A、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恢复经济、相对稳定时期

B、帝国主义战胜国调整在欧洲及亚太地区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29——1939年,以大动荡、大危机和走向战争为基本特征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各国采用不同措施摆脱危机,在政治上日益走上分化。

B、部分国家遭法西斯侵略,中国、埃及、西班牙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结合。

为以后取胜作贡献。

C、国际关系: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疯狂侵略,英、法、美则采取绥靖政策,最终导致二战全面爆发。

二、重要概念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帝国主义以召开国际会议方式,按实力重新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英法为主导,主要调整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美国主导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该体系维护了二十年的世界和平,顺应了全球化趋势,但必竟建立在大国瓜分世界基础上,带有强权色彩,任意宰割战败国,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隐患。

2、国际联盟

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产物,是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以“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质却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不过其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了世界民主化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有一定作用。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由于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造成产品相对过剩,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工商业破产、市场萧条,大批工人失业的经济现象,严重破坏经济,引起社会动荡,被称为经济危机。

4、罗斯福新政

为扭转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放弃以前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由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恢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影响深远,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也无法根除经济危机。

三、重要历史知识

1、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着一战后列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外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但该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崩溃不可避免。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A、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B、直接原因: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分期付款、银行信贷、股票投机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经济危机严重的时刻进行的资本主义体制改革运动。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新政以加强国家对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干预,其中以经济生活为主要干预内容。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四、单元相关专题

1、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怎样演变的试分析其原因。

(1)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2)演变:

由一战前英德矛盾变为一战后的英美矛盾。

(3)原因: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本性。

英国在大战中损失惨重,但仍全力继续扩大殖民地,保护海上霸权;美国利用一战大发战争横财,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英美矛盾成为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试从美德两国政治、经济特点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两国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不同方式的原因。

(1)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

(2)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干预方法;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强,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方法摆脱危机。

(3)德国阶级矛盾尖锐,纳粹党被当作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得到垄断资产阶级支持;美国阶级矛盾尚不至于从根本上动摇资产阶级统治。

(4)美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德国则是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压制,有强烈的复仇心理。

3、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恢复旧封建秩序,建立英、俄、普、奥相对稳定的均势协调关系,因普法战争的爆发而最终被摧毁。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调整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但该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加剧。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导致二战的爆发,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

 

五、单元兼小专题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的主要目的是( )

A.防范美国凭其经济实力支配欧洲

  B.牵制法国,不使其称霸欧洲

  C.阻止苏联的势力向西发展

  D.对德国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2.美国总统提出“十四点原则”的实际目的是( )

A.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稳定局面

  B.借机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C.遏制德国势力东山再起

  D.防止苏联势力向欧洲蔓延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和平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4.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其实质是( )

A.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B.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C.促进国际和平、合作与安全的组织

  D.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组织

5.《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处理德国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支持中国要求的意图是( )

A.削弱日本在华势力  B.维护中国主权

  C.受五四运动压力   D.扶植亲美英势力

7.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这是由于会议( )

A.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矛盾

  B.削弱了英国的海军优势地位又抑制了日本在东亚的势力

  C.使美国在中国取得独霸地位

  D.使美国实现了领导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