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467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docx

外国文学大题19世纪中国后期大三下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题

(19世纪中后期大题部分)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叙写人情风俗史。

现实主义文学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哲学根据,广泛深刻的反映现实人生的各个方面,客观展示封建社会的毁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写出社会生活的人情风俗史。

许多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当做“社会史”,公开宣称自己要忠实地书写历史;

2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现实主义续写人情风俗史,必须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地真实的描绘社会生活。

3描写普通人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抛弃古典主义文学书写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的习尚,有意识的以城市普通人及其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描写中下层社会小人物。

4描写典型环境。

现实主义描写普通人,特别注意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塑造人物的一个特点。

5细节真实。

要求细节的真实,这是现实主义的有一个特点,他们通过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具体性,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细节描写包括社会生活细节,人物活动细节,物质经济细节。

6坚持人道主义。

在19世纪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作为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他们根据人道主义观点,分析评判一切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认为人性是普遍存在的,把人性中的善与恶作为评论事物的标准,把人性的博爱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

7以小说为主要体裁。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体裁是小说。

特别是长篇小说,从文体角度看小说在十九世纪达到近代的发展高峰,从小说史的角度看19世纪是小说的繁荣阶段。

现实主义的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创造了广泛概括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使他成为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

2、《红与黑》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小说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利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的展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罪恶和黑暗,也辛辣的讽刺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政治倾向。

小说的艺术成就:

1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构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2作者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各情境下的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腻的表现出来,作品中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于颓丧的活动心里十分真实具体。

从不同能够角度解释了他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变化,并能和当时的客观情境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

3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瑞拉夫人、马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清晰,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

三个典型环境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3、于连的形象:

1.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

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2.于连也是“性格分裂”的人物。

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确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3.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但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卖出灵魂。

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一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

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

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贫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厚颜无耻的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

于连在法庭上的一席话,揭示了这一道理。

4、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是怎样表现的?

《双城记》突出地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以他特有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

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

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3从人道主义角度谴责了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疯狂的复仇行为,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如革命胜利后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还要杀死他的妻子儿女,甚至连做过巴士底狱的梅妮特也不愿放过。

而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

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小说从正面表现了人道主义所追求的仁爱宽恕和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情感,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⑤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6、狄更斯人道主义理想

狄更斯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

他同情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谴责造成人民痛苦的统治者、官僚机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但他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同时,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或:

1)同情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

2)同情法国大革命。

3)谴责了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荒淫无耻、凶残横暴。

4)谴责了革命暴力行动,并丑化了暴力革命的领袖人物。

5)塑造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典型代尔那和卡尔登。

7、《人间喜剧》的编年史内容

首先,《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古物陈列室》。

其次,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等。

第三,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

第四,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

人物再现手法

一是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出现过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不同经历,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

这是一种主要的再现手法。

二是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所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而这些事例都散见于其他小说之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都一一排列出来。

三是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把小说人物的性格作一对比,而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典型环境的描写方面,巴尔扎克特有的详尽而准确的描写,有时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

他描写城市面貌、描写农村风光、描写街道楼房、描写沙龙内室、描写招牌张贴、描写家具饰物……可以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他的描写范围之内。

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巴尔扎克运用了描写人物外形和人物对话等手法,使人物栩栩如生。

10、《高老头》反映的思想内容。

(主题和内容)?

四条线索:

(1)通过高老头的惨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通过拉斯蒂涅的堕落,反映青年野心家的成长过程;

(3)通过鲍塞昂夫人的隐退,表现贵族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必然确立的命运趋势;

(4)通过伏脱冷对社会的抨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罪恶实质。

11、结合作品分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典型意义。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作者细致刻画了其思想变化的原因和野心家定型的过程,这是以其在巴黎求学所经历的两位导师的教导和“人生三课”完成的。

鲍赛昂子爵夫人是他的第一位导师,她的启迪是他接受的“人生第一课”。

(结合作品谈)

伏脱冷则是他的第二位导师,伏脱冷的开导是拉斯蒂涅接受的人生第二课。

(结合作品谈)伏脱冷这一番资本主义社会教育课,既腐蚀拉斯蒂涅的灵魂、也滋润其野心。

高老头的惨死,是他接受的人生第三课。

(结合作品谈)

紧接着,鲍赛昂子爵夫人因钱情场失意,伏脱冷因钱被出卖……,一系列由金钱导演的悲剧发生了,促使拉斯蒂涅终于明白,清白诚实一无用处,只有金钱才是金科玉律的道理。

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眼泪,决心涂黑良心,大干一番。

另外,强列的环境对比,即拉斯蒂涅往来其间的奢华的上层社会文化府邸、穷酸恶俗的伏盖公寓,也格外刺激其向上爬的野心。

拉斯蒂涅由一个稍具同情心的青年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既显示了贵族阶级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腐蚀作用,批判了金钱的罪恶。

12、《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

(他是怎么堕落的,<人生三课>)?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整部《人间喜剧》写了他从善良到邪恶、从正直到无耻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

巴尔扎克细致的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所走过的道路,具有巨大的揭露意义。

拉斯蒂涅的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

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

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

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

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

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②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蒂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子爵夫人亲自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

最后,鲍赛昂子爵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

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③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

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13、什么叫“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

都是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受过良好教育,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这个社会决裂,他们希望有所作为,但远离社会生活和人民,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毅力,结果一事无成,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失败的。

他们既不满沙皇专制政府,同时也不会和群众结合,所以称为“多余人”。

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1、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理解主人公艾玛的悲剧?

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形象。

她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思想。

她厌恶单调乏味的乡下生活以及“像马路般的平凡”的丈夫,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便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妇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受幻灭的痛苦,最后只得以自杀告终。

福楼拜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

2、哈代主要成就小说分3类?

(1)罗曼史与幻想小说

(2)机敏和经验小说;

(3)性格和环境小说。

其性格和环境小说成就最高,有《绿荫下》、《远离尘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卢纳查尔斯基称哈代是一个“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4、代表作《徳伯家的苔丝》,分析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原因?

(外部与内部)。

苔丝形象:

①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像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②苔丝相信人的命运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

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他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

悲剧:

(1)个人的悲剧: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

(2)时代与社会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

资本主义的“文明”侵入宗法制农村,农民破产,道德秩序被物质文明打破,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3)哈代的悲观宿命论。

作者人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捉弄。

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摆脱生活所带的不幸。

5、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从几个方面分析为什么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外部、苔丝本人、哈代悲观宿命论)

(结合上题的悲剧)

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绘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

她天生丽质,自然纯朴,充满女性美和青春的活力,她真挚可爱,品德高尚,能够容忍和敢于自我牺牲,为了解决家庭的困难,去寻求任何帮助,她的灵魂是纯洁的,品德是高尚的。

11、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双重态度:

1)一方面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

2)另一方面,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

安娜的结局体现了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

3)《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造成安娜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她的性格决定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对爱情自由度执着追求,体现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孤弱无助,只能以死抗争。

二、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由于她公开了她的爱情,这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爱情的破裂,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是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三、社会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等。

12、《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作者的态度(为什么既同情又谴责)

安娜形象:

安娜是70年达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她不仅有动人的外貌、优雅的风度、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形象。

安娜的情感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伏伦斯基的爱认真执着到疯狂的地步,“疯狂的挣扎”最终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

悲剧原因:

(1)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虚伪的贵族上流社会;

(2)伏伦斯基的情变是其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3)安娜自身的矛盾是其悲剧的主观原因。

爱上伏伦斯基与爱儿子矛盾,不能与上流社会斩断一切,既反抗又有一种负罪感,因不能离开上流社会而谴责自己。

本身既大胆追求爱情又不断谴责自己的心理矛盾;

作者态度:

(4)作者对安娜抱有双重态度,一方面肯定同情她,认为她追求自由合理,同时谴责她为了自己抛弃家庭儿子,认为她是有罪的,影响社会和谐。

1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结构上、作者的心灵辩证法怎么体现、人物肖像描写)

(1)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套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愿随波逐流,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线索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

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追求普遍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

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2)作者的心灵辩证法。

关注心理变化的过程,包括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心理过程,在矛盾变化中写人物心理。

如安娜一方面讨厌丈夫,一方面有负罪感;一方面讨厌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却离不开它。

又如当列文像吉提求婚,吉提的内心感情变化。

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是世界的丰富和辩证过程。

托尔斯泰把安娜内心的爱与很、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种种矛盾而复杂的思想写的惟妙惟肖。

(3)人物肖像描写上富有独创性。

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而且还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安娜的肖像系列体现着安娜性格的发展,体现着安娜爱情故事的起伏,记载着安娜的幸福和悲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在塑造人物影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完整性方面的威力.

15、《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主题与思想内容?

(多角度)

主题:

(1)健全良心被打破;

(2)为了自由而逃跑,从文明社会逃离。

思想内容:

①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由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自由的真诚向往。

②逃跑是这部小说中另一个主题。

在蓄奴制猖獗的时代,自由并不是和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而是和逃离文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2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如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

答: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有一个基本特征是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在总结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提出“除细节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标准。

   现实主义作家在唯物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

他们自觉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创作中把人物性格和时代,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描写,时代和环境造就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风貌,对环境的描写,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场景,巴尔扎克谈他的创作时说过:

“不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种种式式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

   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众多的典型形象中,最突出的是个人反抗社会,个人奋斗的典型。

高尔基认为:

“十九世纪全部文学差不多都建筑在这个典型上面”由于当时各个阶级对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为不满,形成个人反抗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于是个人反抗、个人奋斗的典型就成为这时期文学的主要形象。

如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等等,都属于这种典型,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个人反抗,个人奋斗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玩偶之家揭示了怎样的问题

《玩偶之家》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男权主义和妇女独立地位的根本对立,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的虚伪实质,提出了妇女地位和妇女解放问题,被称为“妇女独立的宣言”。

卢贡马卡尔家族:

《卢贡—马卡尔家族》是法国作家左拉的一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庞大作品。

这部巨著以女主人公阿•福格为中心,从她两次结婚所生的后代来证明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它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出场人物有1200多个。

虽然自然主义的理论影响了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但作者还是成功地描写了19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玩偶之家揭示了怎样的问题

1.揭示了妇女地位

2.为妇女寻求出路

3.上流社会的虚伪

托尔斯泰社会观的转变

1农民,地主的关系问题

2贵族的出路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