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02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Word下载.docx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教学设计策略:

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

400ml烧杯,200ml烧杯,50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

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

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

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

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

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

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

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

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

lt;

G物

gt;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

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

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

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

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

漂浮、悬浮、沉底。

“二过程”:

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

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

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

潜水艇在水中潜行;

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此时提出问题:

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

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

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

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

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

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

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

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

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

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

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能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

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功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

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

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

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

是否做功?

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

距离w=Fs

  单位:

焦耳,简称焦符号j

  焦=1牛&

#8226;

米(1j=1N&

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

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

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小结

  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

课后总结

  第二节

  功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公式。

  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2、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一、复习引入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

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

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

人分批搬上去;

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

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

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

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

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

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

1kw=103w

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三、练习

  略

  第三节

  动能与势能

  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想想议议”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斜槽,钢球、木球,火柴盒,弹簧。

  .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

怎样才算做了功"

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

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引入能量的概念: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

  列举事例说明:

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

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得到结论:

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

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势能:

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

例如:

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

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如:

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

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

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

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

本领"

,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机械能:

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

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

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能量的单位: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

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

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

(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