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082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doc

关于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丁浩生

2003年11月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作为学校教育是相通的,但是由于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的不同,民办学校除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外,还有着极其鲜明的特殊性。

目前在民办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干部、骨干教师基本上均来自公办学校,这里面有一个角色转换,角色定位和角色适应的问题,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科学地实施这个转换,就我个人40年的教龄,近20年重点名校校长的实践以及最近一年半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探索,我认为要树立四个观念,处好三个关系,抓住两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

一、树立四个观念,解决瓶颈制约。

制约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瓶颈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民办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

观念更新了,民办教育工作者就会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民办学校就能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就民办学校已有的实践,当前的现状,发展的需求,我认为民办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四个观念:

1、服务观念

在民办教育的实践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民办学校的教师缺乏成就感,虽然感情和待遇能留人,但有作为的教师更看重事业留人。

如何评估民办学校教师的成就,如何看待民办学校教师的事业,就成为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个首要问题。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如何看待教师工作业绩,往往与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把学生的分数看作是学校教育产品的质量。

如果这样,因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家政策有利于公办学校,特别是重点名校),民办学校因生源的限制,在学生考试分数上,民办学校很难与重点名校相比,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就很难有成就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服务观念,把教育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教育服务的态度和质量,而不是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事实家长看重的最终还是学校教育服务的态度和所感受到的服务质量。

如果用教育服务的态度和质量来衡量、评估教师的工作,那就能找到成就感。

我认为把学校教育的产品定为学生的考试分数,必然导致应试教育。

只有把学校教育的产品定为教育服务,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人本观念

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但是我认为,人本观念的树立,在学校不仅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还包含办好学校要以教师为本,要明确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要让教师在使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师在教育创新中不断超越自我,这在民办学校是十分重要的。

3、职业观念

教育是教师追求事业发展的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

民办学校所有权虽属私人,但教职工所从事的事业是社会的、国家的。

在民办学校工作有较好的环境和待遇,对教师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有事业心的教师看好的是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借助于这个机制,追求的是事业上的成就。

如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满足于既得的物质利益和待遇,那充其量是熟练工式的教书匠,而这种境界和品位,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不仅不能更好的发展,而且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生存发展激烈竞争的大潮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倒退,仅有的既得利益也保不住。

职业型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服务意识、教育能力、交往艺术。

4、市场观念

教育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民办学校也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着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决定着教育要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学校不是可以关门办学的世外桃源,两耳要闻窗外事,专心读好创新书。

民办学校的这种产业属性更为突出,民办教育工作者更需树立起市场观念,不仅要办好学校,提高效率,同时要经营好学校,提高效益,努力把学校教育做好、做实、做强、做大。

二、处好三个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一位在全国颇有名望的资深老校长说,重点名校的老校长搞民办教育,往往以失败告终,这话不是骇人听闻,这种案例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民办学校的校长对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的这种角色转换认识不清,角色定位定得不准,角色适应掌握不好,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办不好学校,还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与公、与己、与他人均无利,成天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发展到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半途而废,遗憾而归。

富有经验的名校的名校长如何当好民办学校的校长,我认为在认清从“公办”到“民办”的角色转换中,必须进行正确定位,处理好校长与董事长、校长与教师、校长与学生家长三大关系,使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及经营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1、校长与董事长的关系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民办学校校长与董事长从根本上来说,在办好学校,提高效益上是一致的。

但是董事长更多地是从产业的角度和经营的行为来考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长则往往从学校的特点,教育的规律来考虑问题。

要处理好校长与董事长的关系,必须做到“八个字”:

校长对董事长要“理解、负责”;董事长对校长要“尊重、信任”。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董事长张杰庭先生是中国、北京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全国、北京市政协委员,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具有较高的素质,既有民办教育工作者中的企业家精神,又有热爱教育、创新教育、奉献教育的教育情感。

作为在民办学校工作的原公办重点名校校长的我,在给自己准确定位后,董事长和校长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

2003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人数是高峰年,董事长考虑这是发展教育产业的机遇,也是民办教育为国家排忧解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时刻,决定投资数千万,在世界公园附近开辟新校区。

但是在如何具体确定事业规模上,董事长与校长相互沟通,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了“三个统一”的原则,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学校规模和办学质量的统一;超常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既不失时机,又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方案。

2、校长与教师的关系

民办学校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和公办学校相比,有特殊性。

校长和教师都是受聘者,校长由董事会聘任,教师由校长聘用,从根本上看,校长、师长都受聘于董事会,都是为董事长“打工”,有人戏说民办学校校长是“教师工会主席”,是教师“打工者”的“工头”。

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这一特定关系,决定着校长必须坚持对董事会负责和对教师负责的一致性。

校长既要考虑董事会意见的贯彻,又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从中找出最佳结合点。

我在考虑教育教学有关奖励制度时,确定了三个结合的原则,即精神与物质结合,勤绩与利益结合,个人荣辱与学校盛衰结合,较好地协调了董事会关于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要求,和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工作成果的集体性,教育教学量化的明确性、局限性,定性描述的模糊性、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的制度既体现董事会的要求和方向,又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的切身利益,还克服了人为的随意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觉得在处理民办学校校长与教师关系时,与公办学校相比,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更为重要。

管校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

要让民办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对学校认同、满足、自豪,这是民办学校校长基本而重要的职责。

3、校长与家长的关系

关于民办学校校长与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更应强调角色转移后的角色适应。

在公办学校,特别是重点名校,校长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是“上帝”,校长是朝南座的,学生及其家长唯恐在哪一方面得罪校长。

而民办学校则不然,家长是出资择校来接受优质教育的,甚至认为是用钱买教育,可以这样认为,民办学校的家长是教育服务这个产品的购买者,其孩子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和消费者到商店购买商品一样,可以对商店的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发表评论,提出批评,如是假冒伪劣,还可以要求退货和赔偿。

2002年冬天,我校高三有几位女学生找我,对学校规定每周一至四男女浴室相间分别各开两次有意见,认为招生时有承诺,全天有热水供应,这是违约。

问题不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实际,而是反映了民办学校学生与学校关系的一种新变化。

民办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学生)的关系是服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这一特定关系决定着校长(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教育服务看成是学校的产品,而家长(学生)真是这个产品的购买者(消费者),从这角度讲,家长应是民办学校的“上帝”。

在西方发达国家,私立学校对家长(学生)所承担的责任,和家长(学生)所享有的权利是十分明确的,均有书面文本,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民办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当然在明确民办学校校长(教师)与家长(学生)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校长还应明确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人,要维护教师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在教育、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家长(学生)的同时,也应引导、启发家长(学生)尊重学校,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对于学校的工作,在监督的同时,也应理解、配合和支持。

三、抓住两个重点,夯实发展基础。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核心在促进,基础在规范。

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的促进和支持,但是基础还在于自身的规范。

民办学校必须在学校的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学生,资产与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形成学校的特色。

规范和特色应是构成民办学校发展基础的两个重点。

在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中,必须突出政治方向、依法办学、科学管理三个方面。

政治方向就是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其主要标志是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道路。

民办学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是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办学校的基本任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法办学不仅要体现在设立、变更与终止上,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组织与活动,和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接受管理、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上。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遵循教育规律,和符合学校特点,其中特别要注意在民办学校强化组织作用,实施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克服人为的随意性、人际的片面性,这将变得更为重要。

规范与特色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基础与活力的关系,特色寓于规范之中,规范体现特色。

民办学校要以自己的特色自主、自强。

就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十年办学之路,在如何铸就自己的办学特色上,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五大办学特色:

1、以“做豪迈的中国人”为核心的做人教育

“做豪迈的中国人”是学校进行做人教育的依据和主线。

学校开设《做人课》,自编教材,以“学会关爱,学会助人,学会合作”为重点,以基础文明行为训练为突破口,把培养目标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使做人教育课程化、模式化、实效化,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进行学校德育的独创和特色。

学校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名人荟萃,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多年如一日地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百位名人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名人”身上看到了豪迈的中国人的榜样,进而内化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学名人,做名人”在校内蔚然成风。

2、“主科渗透式,副科浸透式”的双语教育

学校在实行双语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较早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过硬的外籍教师队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

1—3个月出国游学是强化英语交流能力的实地练兵。

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目标,建立了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在全校范围营造“辅科起步,主科渗透,环境烘托”的双语教学氛围,正在逐步实现“英语介入——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转化。

小学部英语实行分层教学,其它各科逐步推开浸透式的英语介入;中学部逐步推开渗透式的英语介入。

小学部、中学部均开设了英语实验班。

学校设有英语角,每月一次的英语活动日营造了全员讲英语的浓厚氛围。

3、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为实现“使普通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办学理念而构建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主动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它着眼于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去充分发展的广阔的文化背景,开阔他们的视野,给他们打开了解全球,通晓世界文化,感受现代科技的窗口。

学校着力寻找多元文化课与现行课程的契合点,构建了包括学科类、拓展类、赏析类、兴趣类四大板块的课程模式,从“大活动日”向“自选+学分制”方式的转变,把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学校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选修课课程方案集,作为多元文化教学的校本教材,初步组建了高质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有相对稳定的考察基地,在实施中不断固化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果。

4、以科普讲座、科技制作、兴趣小组、艺术社团、运动队为主要形式的特长教育

加强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学校坚持以科技教育为龙头,把科学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发明史、学习科学家创新品质与做豪迈的中国人结合起来,从理想、意志、方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

学校在经常组织科普讲座、科技小制作、兴趣小组、小发明、科技节等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了各种文艺社团和体育运动队,以陶冶情操,活跃身心,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5、以丰实人文精神为标志的校园文化教育

学校坚持以文化概念做教育,以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观念、行为、习惯、风格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教育品质,实现办学理念。

学校组织教师努力学习科学理论,要求教师要把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选择性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新理念融于日常教育教学,形成教育创新的新态势。

学校领导班子以不求舆论统一,但求舆论健康的民主意识,营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协调、奋发向上的舆论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自然环境,通过为楼、堂、馆、舍冠名,提升校园环境的人文价值。

学校逐年完善制度文化模式,把规章制度的有形约束转化为师生的无形自律,促进了学校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转。

作为一项教育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在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校园中产生的育人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正在日益深刻地显露出来。

四、围绕一个中心,凸显纲举目张。

全日制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是这个中心的中心。

民办学校的一切工作均应围绕优质教育这个中心展开,以优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化,以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创造出优质的教育。

民办学校如何以优质教育为中心,凸显纲举目张,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面优化呢,我认为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三个问题。

1、优质教育不是重点校的专利,民办教育也可以更应该提供优质教育。

民办学校不是公办学校的补充,而是与公办学校一样同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

实施优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

民办学校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择校需求而应运而生的。

进民办学校读书,一般而言家长要支付较公办学校更高的费用,所以民办学校不仅可以,而且更应该是优质教育。

现在有一种偏见,把优质教育与公办重点学校等同起来,把优质教育当作重点学校的专利,似乎发展优质教育就是重点中学的再强化,就是重点中学的规模扩大,或是对薄弱学校的兼并,以致出现考虑扩大优质教育规划时根本没有想到民办学校,示范校更没有民办校的份,这显然是片面的。

优质教育、示范校是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是没有公办与民办之分,社会不能有体制歧视,民办校自身也不能有体制自卑,民办校应理直气壮地创造条件,努力实施优质教育,政府、社会也要对民办校创优质教育一视同仁,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

为了加快实施优质教育的步伐,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在“一年建校,三年基础,五年发展”的基础上,从2003年起至2007年实施新五年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依据;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精神;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优质教育”和“海淀率先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优质教育”为主题;以国际化、精品化为方向;以“教育质量、人员素质、学校管理、办学条件”为重点;以“国内一流、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国名校”为目标,构划了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蓝图。

2、优质教育既有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教育理念和师资队伍。

优质教育必须要有实施优质教育的条件。

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既是实施优质教育的标志,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条件。

江泽民同志指出: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网络、数字图书馆、音像录放设施等均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具体条件。

优质教育的条件建设,在实施步骤上应该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需要与可能的结合,有一个由点到面的逐步发展过程,有一个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的决策。

二是软件与硬件的同步,投资建设不仅考虑硬件,更要考虑与硬件相适应的软件,如果软件开发、建设跟不上硬件,则硬件形同虚设,已有的资源发挥不出优的作用。

三是人员与设施的协调,人员培训与设施建设要同时抓,既不让设施闲置,又不让人员无用武之地。

优质教育的体现和实施,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其中最根本、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队伍。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学校。

名校长、名师带出了名校。

名校也孕育了名校长和名师。

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社会认定、专家评估优质教育的直觉标准。

基于这种认识,发展优质教育必须注重对校长的选拔和任用,对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同时要为校长、教师、职工施展才智提供条件和舞台。

而就这一点来说,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力量的组建应有一个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科学合理地安排。

为了体现教育力量组建的均衡性,应取消学校干部配备的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应取消人为的官封的一封定终身的重点学校制,实行办学水平的动态管理;应取消对民办学校客观上不同程度存在的体制歧视,实行真正的一视同仁,真正的公平竞争,真正的共同发展。

3、优质教育不是以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为主来衡量,而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

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应是实施优质教育必须从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优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经历了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学生中心”,直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发展过程,也经受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直至“教育培养反修防修战士”的冲击。

这里面既有传统的习惯势力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也有形“左”实右的、形而上学的反科学思想。

在这种思想观念下,根本无优质教育可谈。

实施优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人本性,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上。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坚持科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综合实践,这是体现优质教育的三条基本途径。

(1)坚持科学理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

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和正在酝酿中的高中课程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新换代,而是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改革。

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材培养模式。

在上课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形式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均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有根本性的区别。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问题,新课程中的学习方法问题,科学地探究性学习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问题等等,均是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改理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思考实践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优质教育。

(2)坚持研究探索,搞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其它形式的学习,最本质的是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参与、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必须把它开好。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其精髓是一种教学思想,应把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贯彻到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中,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优质教学。

(3)坚持综合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践活动不仅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教育的内容,也是一门课程。

实践本身具有综合性,开展实践活动就是要突出这个综合性。

这个综合性就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活动的业绩,而在于活动的组织、参与和过程,在于持之以恒,在于常抓不懈,在于学生内在的变化,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于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也就是在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真正体现优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优质教育需要有优质的条件,但更需要有科学的理念;优质教育的优质资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主要的还是精神的、理性的;呼唤优质教育,决不是拉大学校间的差距,而是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实施优质教育,决不是公办重点学校的专利,重点学校肯定是公办学校,但示范学校、优质教育不一定要是公办学校。

在这个问题上,民办学校,直至其它各种体制的学校与公办学校应是等同的。

坚持对民办学校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提高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坚持教育的均衡性、特色性、人本性,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提升各种教育资源成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实现海淀教育要让所有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这也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的空间和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