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090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doc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

摘要:

课堂是教育的实践领域,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公平与否直接表征着教育公平与否及其实现的程度。

在实际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有违课堂公平的现象。

笔者分别从教师心理现象、课堂互动、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时间分配、课堂空间分配等几个层面探讨了课堂上的教育不公平,并提出了实现课堂上教育公平的一些提议,希望对促进课堂的教育公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课堂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才会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只有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致力于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均衡与公平。

作为微观层面的课堂教育公平,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人人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尤兰萍,刘聪颖.“生命教育观”观照下地课堂教育公平[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

一、课堂中的不公平现象分析

在实际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有违课堂公平的现象。

笔者在下面分别从教师心理现象、课堂互动、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时间分配、课堂空间分配等几个层面予以探讨。

(一)教师心理现象的不公平

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心理中存在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期待 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于主观上对学生的选择偏好或客观上希望行课顺利、节省课堂时间、实现教学计划的目的,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练习。

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提升展示自己。

即使有机会站起来和教师互动,绝大多数时候这种互动也是教师单方面强压的,没有鼓励,鲜有耐心,是消极的。

这样的冷遇使这些学生渐渐走向课堂教学学习的边缘。

2.心理偏见 优等生一好遮百丑,后进生一丑遮百好。

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公平性。

比如说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老师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到是班里那些调皮的淘气鬼干的,绝不会怀疑是优等生干的,这就是“一好遮百丑”的偏见使然,因为成绩好而忽略了他们消极不足的一面,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忽略了其积极的一面。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们尽量在心底努力纠正这种心理偏见,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量高低大小及私心的作用,常会致使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里作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公平对待。

(二)课堂互动的不公平

我国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实行班级授课制,因而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差异性交往。

教师对学业成就高、社会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在与成就水平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所提问题基本上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在与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较少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所提问题基本是属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对思维发展没有多大作用的问题。

陈小樵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分析[J].教育评论,1995,

(2).

师生交往中,教师总会把一些富有思考性的或者涉及课堂重难点的内容留给优秀生或自己器重的学生,那么这部分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就得到了更多的训练,课堂的重难点也就掌握得更好。

而在交往内容上,成绩差一点或自己不器重的学生顶多争取到读读字词、读读课文这样的交往机会。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公平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但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是毫无选择地面对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

秦海娟.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这种教学内容的完全相同其实是一种不公平。

例如,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他们可能会对计算机课程比较陌生,英语口语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教师不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只是按照城市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这无疑对流动人口子女是不公平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中处于弱势的学生。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不公平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正逐渐采取发展性评价,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

学生成绩优秀会给学校带来更高的升学率,提高学校的名望,也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好处,如奖励、晋级等。

因此,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而对那些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是消极、否定的评价。

这种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就无形中迫使教师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倾向于“优秀生”,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后进生”的培养。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优待“优秀生”,包括座位的编排,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难度,接受表扬和赞许的概率等等。

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多是在这些学生中进行,课堂成了他们个人表现的舞台,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成了课堂教学的“看客”,处于课堂教学影响的边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五)课堂时间分配的不公平

表面上看,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实际意义却是不同的。

因为课堂时间指向的是每个学生——人的生成,它关涉到时间的人化和个性化,而不仅仅是时间本身。

从人化和个性化的时间概念来看,时间就有了性质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正时间”,即处于生命力良好发展状态的个体时间;“爆发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急速爆发状态的正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上向消极、倒退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

“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时间,即人的无发展。

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其实,教师的教学好比是一个广播电台,它并不一定是人人都在收听,即使人人都在收听也有一个能否接受的问题。

(六)课堂空间分配的不公平

按照场概念的物理学原理,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

我国目前的班级规模一般比较大,座位一般采取“秧田型”编排方式,在课堂有限的空间里,坐在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因而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就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着影响。

教师倾向于把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好和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学生安排在前排、中间等便于与自己交流的地方,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所谓的“差生”放在后排、两边或者教室的角落里。

所以,学生的座位便成了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教师在课堂中一般对后排的学生管理较少,交往较少,这些学生实际上成了课堂上的“观众”。

在优秀生、社会地位较高者与班里的所谓“差生”、社会地位低的学生之间人为地制造了一条鸿沟。

二、实现课堂中教育公平的对策

产生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客原因,也有社会和教育自身原因。

如何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呢?

第一,为了能够公正地关注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需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尊重和满足每个学生发展要求的理想在班级规模过大的情况下不可能充分实现。

班级人数过多,是发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根源之一。

目前,大班额教学在我国普遍存在,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少则40左右,多则100左右。

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实施针对学生不同个性和特征的分层和多样化教学是必然路径。

这在普遍实行计划生育、适龄受教育人口不断减少的当今已有了实现的可能。

杨建朝,樊洁.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公正:

缺失与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1,

(1).

同时,传统的“秧田型”的座次排列方式,客观上存在着有利的与不利的学习空间,对平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改换学生座次的排列方式(如改为“马蹄型”“半圆形”)也是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二,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教学个体时间都成为“正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与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布置更加个性化灵活的作业、实行多种合作学习模式,尽可能关注并给予每个学生实现学业成功的机会,从而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程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师生问答式、对组式、4人小组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秦海娟.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以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实现个体课堂教学的“正时间”。

第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尽快改革教育教学中的功利化评价体制。

如果学生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并与教师的收入、名誉、地位等直接相关,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师就会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习能力强的优秀生。

因此,促进课堂教学公正的实现,应尽快改变一切向分数看齐的评价模式,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使教师教学公正地面对课堂上个性各异的所有学生,特别是各种有特殊学习要求的学生。

杨建朝,樊洁.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公正:

缺失与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1,

(1).

第四,树立课堂教学公平观,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有学生权利意识,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平等对待,自觉追求课堂教学公平。

另外,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如人身人格权、平等权、受教育权等,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予差别对待,也不能忽视那些暂时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第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教师既要具备掌握学生心理、生理素质的能力,又要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实现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合理地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学生层次以及个别差异,并且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精心安排教学进程。

教师职业道德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充满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着满腔喜悦,善待学生。

当然,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条件之多和某些主观因素的不可控制性,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也决定了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艰巨性和长远性,不过我们仍然坚信,随着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教学不公平的现象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纠正,将会最大可能地保证每个受教育的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