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13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 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那么设未知数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要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我们知道长是多少,根据宽比长少4厘米求出宽,然后就能求出面积.所以现在应该去求出长方形的长或者宽.如果设长方形的长或宽为未知数,其实问题就跟原来的第一小题一样.这体现了要把新问题转换为已知问题的数学思想.

探索:

将题

(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即长宽相等),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教学说明】让学生积极动手计算,得出:

面积会变为222.75,224,224.75,225平方厘米,即面积越来越大.

【归纳结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在长和宽相等的情况下最大;

如果可以围成任何图形,则圆的面积最大.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6cm,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cm,宽增加2cm,就可成为一个正方形,求长方形的长?

2.现有直径为0.8米的圆柱形钢坯30米,可锻造直径为0.4米,长为3米的圆柱形机轴多少根?

3.将棱长为20cm的正方体铁块锻造成一个长为100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求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4.将棱长为6cm的正方体铁块没入盛水量筒中,已知量筒底面积为12cm2,问量筒中水面升高了多少cm?

5.将一个装满水的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和80毫米的长方体铁盒中的水,倒入一个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高?

(精确到0.1毫米,π≈3.14).

6.有一梯形和长方形,如图,梯形的上、下底边的长分别为6cm,2cm,高和长方形的宽都等于3cm,如果梯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图中所标x的长度是多少?

【教学说明】图形面积之间相等关系常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7.有A、B两个圆柱形容器,如图,A容器内的底面积是B容器内的底面积的2倍,A容器内的水高为10cm,B容器是空的,B容器的内壁高度为22cm.若把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问:

水会不会溢出?

【教学说明】经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在等积类题目中是如何找等量关系的.

【答案】1.解:

设长方形的长为xcm,则长方形的宽为(13-x)cm.

依据题意,得方程x-1=13-x+2

解得:

x=8

答:

长方形的长为8cm.

2.解:

设可锻造直径为0.4米,长为3米的圆柱形机轴x根.

依据题意,得方程3×

0.22πx=30×

0.42π

x=40

可足够锻造直径为0.4米,长为3米的圆柱形机轴40根.

3.解:

设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xcm.

依据题意,得方程100×

5x=20×

20×

20

x=16

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16cm.

4.解:

设量筒中水面升高了xcm.

依据题意,得方程12x=6×

6

x=18

量筒中水面升高了18cm.

5.解:

设圆柱形水桶的高为x毫米,依题意,得π·

(200/2)2x=300×

300×

80

x≈229.3

圆柱形水桶的高约为229.3毫米.

6.分析:

本题有这样一个相等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我们只要用已知数或x的代数式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就能列出方程.

由题意得(6-x)×

3=[(2+6)×

3]/2

解这个方程,得6-x=4,x=2.

x的长度为2cm.

7.分析:

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后,如果水高不大于B容器的内壁的高度,水就不会溢出,否则,水就会溢出.因此只要求出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后的水高.本题有如下的数量关系:

A容器内的底面积=B容器内的底面积的2倍

倒前水的体积=倒后水的体积

设B容器内的底面积为a,那么A容器内的底面积为2a,设B容器的水高为xcm,可利用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

设A容器内的水倒入B容器后的高度为xcm,

根据题意,得2×

10=1×

x,

解得x=20(cm).

因为20<

22,

即B容器内的水高度不大于B容器的内壁的高度,所以水不会溢出.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1.布置作业:

教材第16页“练习”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求解的过程,解方程往往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列出方程,列方程最关键的是如何挖掘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等积类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一般利用几何变形前后的体积相等的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第2课时储蓄和利润问题

掌握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

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1.你们了解教育储蓄吗?

了解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的情况吗?

2.了解与银行存款有关的用语:

什么是本金?

什么是利息?

什么是期数?

什么是本息和?

什么叫利率?

什么叫利息率?

3.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

3.35%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0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你能否列出较简单的方程?

【教学说明】让学生了解有关概念,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并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问题1:

爸爸为小明存了一个3年期的教育储蓄(3年期的年利率为4.00%).3年后能取5600元,他开始存入了多少元?

分析:

5600元是什么量?

要求的是什么量?

相等的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

本息和=本金+利息=本金+本金×

年利率×

期数

设他开始存入x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x(1+4.00%×

3)=5600

解得x=5000

所以他开始存入5000元.

你还知道储蓄问题中有哪些计算公式?

【归纳结论】利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本金×

利率×

本息和=本金+利息

=本金+本金×

=本金×

(1+利率×

期数)

【教学说明】让学生了解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

问题2:

新学年开始,某校三个年级为地震灾区捐款,经统计,七年级捐款数占全校三个年级捐款总数的2/5,八年级捐款数是全校三个年级捐款数的平均数,已知九年级捐款1946元,求其他两个年级的捐款数.

七年级捐款数占全校三个年级捐款总数的2/5,八年级捐款数是全校三个年级捐款数的平均数,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捐款数都与全校捐款总数有关,如果设全校捐款总数,那么三个年级的捐款数就都知道了,这样就可以列出方程.

设全校捐款总数为x,则七年级的捐款数为2/5x,八年级捐款数为1/3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得2/5x+1/3x+1964=x

解得x=7365

所以,七年级捐款数为:

2/5×

7365=2946(元)

八年级捐款数为:

1/3×

7365=2455(元)

还有没有其它的设未知数的方法?

比较一下,哪种设未知数的方法比较容易列出方程?

说说你的道理.

【教学说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3:

商场出售某种文具,每件可盈利2元,为了支援山区,现在按原售价的7折出售给一个山区学校,结果每件仍盈利0.2元.问该文具每件的进价是多少元?

基本关系式:

进价=标价×

折数-利润

设该文具每件的进价是x元.根据题意得:

x=7/10(x+2)-0.2

解方程得:

x=4

该文具每件的进价是4元.

【归纳结论】利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

折扣数

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100%=商品利润率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1+利润率)

【教学说明】明确解决销售问题的关键是利用销售问题的公式,寻找问题中隐藏的相等关系.

1.某商店有一套运动服,按标价的8折出售仍可获利20元,已知这套运动服的成本价为100元,问这套运动服的标价是多少元?

2.小王去新华书店买书,书店规定花20元办优惠卡后购书可享受8.5折优惠.小王办卡后购买了一些书,购书优惠后的价格加上办卡费用比这些书的原价还少了10元钱,问小王购买这些书的原价是多少?

3.某小店老板从面包厂购进面包的价格是每个0.6元,按每个面包

1.0元的价格出售,卖不完的以每个0.2元于当天返还厂家,在一个月(30天)里,小店有20天平均每天卖出面包80个,其余10天平均每天卖出面包50个,该月小店老板获纯利600元,如果小店老板每天从面包厂购进相同数量的面包,求这个数量是多少?

4.一家商店因换季将某种服装打折销售,如果每件服装按标价的5折出售,将亏本20元.如果按标价的8折出售,将盈利40元.

求:

(1)每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元?

(2)为保证不亏本,最多能打几折?

5.为了准备小敏6年后上大学的学费5000元,她的父母现在就参加了教育储蓄.下面有两种储蓄方式:

(1)直接存一个6年期;

(2)先存一个3年期的,3年后将本息和自动转存一个3年期.

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比较少?

【教学说明】学以致用.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1.分析:

设这套运动服的标价是x元.此题中的等量关系:

按标价的8折出售仍可获利20元,即标价的8折-成本价=20元.

设这套运动服的标价是x元.

根据题意得:

0.8x-100=20,

x=150.

这套运动服的标价为150元.

2.分析:

办卡费用加上打折后的书款应该等于书的原价减去节省下来的10元,由此数量关系可列方程进行解答

设书的原价为x元,

由题可得:

20+0.85x=x-10,

解得:

x=200.

小王购买这些书的原价是200元.

3.分析:

由题意得,他进的面包数量应至少是50个;

等量关系为:

(20×

进货量+10×

50)×

每个的利润-[(进货量-50)×

10+(进货量-80)×

20]×

每个赔的钱=600;

据此列出方程解可得答案.

设这个数量是x个.由题意得:

(1-0.6)×

80+10×

50)-(0.6-0.2)×

[20(x-80)+10(x-50)]=600

x=90.

这个数量是90个.

4.分析:

通过理解题意可知本题的等量关系:

(1)无论亏本或盈利,其成本价相同;

(2)服装利润=服装标价×

折扣-成本价.

(1)设每件服装标价为x元.

0.5x+20=0.8x-40,

0.3x=60,

故每件服装标价为200元;

(2)设至少能打y折.

(1)可知成本为:

0.5×

200+20=120,

列方程得:

200×

y=120,

y=6.

故至少能打6折.

5.分析:

5000=本金+本金×

年利率×

期数=本金×

(1+年利率×

期数)

(1)设开始存入x元.

那么列出方程:

(1+4.75%×

6)x=5000

解得x≈3891

所以开始存入大约3891元,六年后本息和为5000元.

(2)(1+4.00%×

3)y×

(1+4.00%×

3)=5000

y≈3986

所以开始存入大约3986元,6年后本息和就能达到5000元.

因此,按第1种储蓄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少.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教材第18页“习题6.3.1”中第3题.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本节课就以实际生活问题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到学生对利润问题掌握的不够好,公式之间不能灵活的转换,这方面有待加强练习.

第3课时行程和工程问题

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

通过对“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

如何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1.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有什么关系?

相遇问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追及问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说明】通过对这两种常见的问题中公式的复习,为找等量关系打好基础.

小张和父亲计划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吴小红同学给出了一种解法:

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x千米,由实际时间比原计划乘公共汽车提前了45分钟,可列出方程:

解这个方程:

x/40-x/120-x/120=3/4

3x―x―x=90

x=90

经检验,它符合题意.

小张到火车站的路程是90千米.

张勇同学又提出另一种解法:

设实际上乘公共汽车行驶了x千米,则从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3x千米,乘出租车行使了2x千米.注意到提前的3/4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可列出方程:

2x/40-2x/80=3/4

解这个方程得:

x=30.

3x=90.

所得的答案与解法一相同.

试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

哪一种比较方便?

是不是还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

试试看.

【教学说明】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设不同的未知数,可列出不同的方程,难易度也不一样.从而得出为了解题方便应选择设适当的未知数的结论.

【归纳结论】1.行程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是:

路程=速度×

时间;

变形可得到:

速度=路程÷

时间,时间=路程÷

速度.

2.常见题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不管哪个题型都有以下的相等关系:

相遇:

相遇时间×

速度和=路程和;

追及:

追及时间×

速度差=被追及距离.

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停住了.片刻后,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目光,窃窃私语:

“这个题目没有完呀?

要求什么呢?

李老师开口了:

“同学们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就是要请同学们自己来提问.”

调皮的小刘说:

“让我试一试.”上去添了“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

有同学反对:

“这太简单了!

”,但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各自试了起来:

有添上一人先做几天再让另一人做的,有两人先后合作再一人离开的,有考虑两人合作完成后的报酬问题的……

李老师选了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在黑板上写出:

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到报酬45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

试解答这一问题,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

我们可以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可以知道,师傅的工作效率是1/4,徒弟的工作效率是1/6,整项工程分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徒弟先做的一天,第二部分是师徒两人合作完成的,而合作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所以应设合作的时间为x,根据工作总量可列出方程.从而求出他们各自工作的量,这样就可以求出他们得到的报酬.

设两人合作的时间是x天,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1/6+(1/6+1/4)x=1

x=2

所以,徒弟工作时间为3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6×

3=1/2;

师傅工作时间为2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4×

2=1/2.

因为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一样,所以报酬也应该一样多,都是270元.

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吗?

试一试,并解答这些问题.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归纳结论】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已知其中两个量,就可以表示第三个量.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的和.

1.有一火车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要过完第一、第二两座铁桥,过第二座铁桥比过第一座铁桥需多5秒,又知第二座铁桥的长度比第一座铁桥长度的2倍短50米,试求各铁桥的长.

2.一艘船由A地开往B地,顺水航行需5小时,逆水航行要比顺水航行多用50分钟.已知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12千米,求水流速度.

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乙两人练习跑步,甲每秒钟跑6米,乙每秒钟跑4米.

(1)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2)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4.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5天可以完成.如果甲队独挖8天可以完成,那么乙队独挖几天可以完成?

5.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设第一座铁桥的长为x米,那么第二座铁桥的长为(2x-50)米,过完第一座铁桥所需的时间为x/600分.

过完第二座铁桥所需的时间为(2x-50)/600分.

依题意,可列出方程

x/600+5/60=(2x-50)/600

解方程x+50=2x-50

得x=100

∴2x-50=2×

100-50=150

第一座铁桥长100米,第二座铁桥长150米.

在水流问题中:

船的顺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船的逆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船顺水航行的路程=船逆水航行的路程.

设水流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顺水航行的速度为(12+x)千米/时,逆水航行的速度为(12-x)千米/时,

5(12+x)=(5+50/60)(12-x)

60+5x=35/6×

12-35/6x

65/6x=10

x=12/13.

水流速度为12/13千米/时.

(1)同时、同地、背向,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时,甲和乙共跑了一圈(即400米),等价于相遇问题,相等关系: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2)同时、同地、同向,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即400米),等价于追及问题,等量关系: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1)设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x秒后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6x+4x=400,解方程,得x=40.

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40秒后两人首次相遇.

(2)设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x秒后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6x-4x=400,

解方程,得x=200.

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200秒后两人首次相遇.

这一工程问题求的是工作时间.只要先求出乙的工作效率,根据:

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就能列出求乙的工作时间的方程.

设乙队单独挖需x天完成,由于两队合做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等于各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的和,也就是说两队合做的工作效率等于各队单独的工作效率的和,所以乙队的工作效率为:

1/5-1/8.

根据题意,得(1/5-1/8)x=1

解这个方程,得3/40x=1,x=40/3.

乙队独挖40/3天可以完成.

设甲、乙一起做还需x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根据题意,得1/6×

1/2+(1/6+1/4)x=1.

解这个方程,得x=11/5.

11/5小时=2小时12分.

甲、乙一起做还需2小时12分才能完成工作.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请相互交流.

教材第20页“习题6.3.2”中第3、4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又分几种类型,如:

相遇、追及、同向、逆向、水流、环行问题等.环行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路径呈环状或为环线的一部分.事实上,这类问题也有“相遇”与“追及”之分:

(1)若同地出发,反向而行,则每次相遇,两者的行程之和等于环形的周长.

(2)若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则每次追及,两者的行程之差等于环行道的周长,或表示为快者的行程=慢者的行程+环形周长.

此外,若是同时出发,则相遇(或追及)时,两者行走的时间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