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20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雾凇》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雾凇》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雾凇》教学反思.doc

《《雾凇》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凇》教学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雾凇》教学反思.doc

《雾凇》的教学反思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

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

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

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

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

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

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

然后启发学生:

这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

首先,弄清雾凇的形成要具备的两个条件,联系上下文理解“饱和”的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松花江上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

然后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出示句子: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与原句比较,知道雾凇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并任选一个造句;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出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

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总结全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奇观,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行思想教育。

本节课我存在很多不足: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说感受时,孩子们说得非常单一。

品词、品句、品章法不够到位。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雾凇的美,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读,没能在读中感悟雾凇的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