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22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oc

关于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

前言:

每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一例外地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生,如何看待这些学生,采取何种教育方法,如何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当前的困境,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问题学生树立自信,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将分析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其个人资料背景,在学校的表现,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症状,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制定一个符合他本人的合理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个案描述

小远,独生子,9岁。

自出生以来未患过特殊疾病,身体健康。

从小由奶奶在成都农村抚养长大,奶奶对他宠爱有加。

小时候活泼好动,身上经常有伤。

在入学前父亲才将其接到昆明,现在的衣食住行仍由奶奶负责。

7岁进入一年级表现未见异常,只是特别调皮、贪玩,但体育成绩较为突出。

二年级开始出现异常,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写爱拖拉,常常与人打架,喜欢搞恶作剧。

二、主要问题与分析

1、案主在校不良行为的表现:

(1)言行散漫,经常说谎,比如作业没写硬说是写好了放在家了,让他中午回家吃饭时带来,到中午时便会说忘记了。

当着老师和家长的面他照样可以一副无辜的样子说是的确写好了,只是找不到了。

而且,多次出现将其他同学的作业本名字改成自己的,然后交给老师的情况。

(2)好动:

课堂上喜欢拿着东西不停玩弄,课间经常跑到操场上玩耍,常常是上课铃响后才满头大汗的跑回教室喊“报告”,问其原因则是“上厕所”。

学校组织的室外活动活动时,必须经常把他遍在自己身边一组,否则很容易找不到他的踪影。

(3)过于贪玩,学习惰性太大。

作业不写,练习不做,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练习题,他还是懒的动笔!

据他奶奶反映,每天回家,如果父亲不在,天不黑是不会回家的。

吃完饭后的主要活动是看电视。

(4)争强好胜,与他人相处若有利益冲突时,从不让步,所以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打架,如同学不跟他一起玩他便动手打人,而且每次都会让别人负伤,老师询问原因时,他都一言不发。

最严重时,他父亲一个月要分别带三个被他打伤的同学上医院

2、教师对案主不良心理分析

(1)冷漠心理

案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受到的大多是批评和责难,表扬和夸奖大多数时间和他无缘,案主往往主观地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讨厌自己。

学业不良和在集体中所受的冷遇、排斥,使案主逐渐地对学习和这个集体丧失了兴趣,这样自然产生了对教师和家长的疏远感、冷漠感,对待他人的指责他就用沉默来对付。

(2)自卑又自尊的心理

案主不愿意别人提及他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愿意当众被人批评,害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责,也怕受到同学的歧视。

但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偏见、疏远中,他内心对自己也开始轻视起来,产生自卑、自甘落后的心理,因此,他既自尊又自卑,既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他人瞧不起自己。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

案主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生活在五六十人的大集体当中,老师只顾抓两头,由于案主表现一般所以很难受到老师的关注。

到二年级时,更换了老师,有时处理问题不够冷静过于简单,一旦案主惹是生非,总是一顿狠狠的批评,或者是干脆把案主家长找来,要求家长严格管教,而回家后家长往往是一顿棍棒。

如此恶性循环使案主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反正我是个差生,学不好拉倒,老师也不敢拿我怎么怎么样。

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2、家庭环境影响

父母的离异及从小的疏于管理使他的情绪、心境、理智等情感因素和自觉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良性发展,而父亲在他二年级时要么长时间不闻不问,出了问题就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容易使案主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奶奶对案主的溺爱滋生了案主的放肆的性格。

3、自身意志品质

由于案主生性活泼、好动,加上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不够,当原先只是好奇而“胡闹”中得到快感,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好奇心理逐渐变为“有意破坏”心理。

案主自身的自控能力低,无法控制外界的诱惑,缺乏坚持精神。

有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时,会有所好转但最多只能坚持一两天,过后还是照样回到原来的状态。

四、教育措施与方法

(一)总体思路

根据案主道德、情感、行为存在的偏差情况,需采用综合性辅导,把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而环境的协调对案主的教育成败尤为重要,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其中争取家庭支持。

(二)具体办法

1、家长和学校沟通,达成共识。

(1)要会在家长面前肯定孩子的进步。

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的鼓励,家长的监督是否有成效也需要老师的肯定。

我会每次向其父亲反映他的问题之前,先肯定近段时间孩子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进步,就从侧面肯定了家长的付出是有用的,也让家长树立了信心。

(2)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做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道德、气氛、文化背景等,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做为父母在家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3)与家长多次交流,肯定其孩子身上聪明、学习基础并不差的实际情况,劝说其父亲一定要改变要么一两个月不回家管孩子,老师一反映问题就拳打脚踢的教育方式,强调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天天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是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其父亲对老师的建议表示赞成,并愿意与老师共同努力来教育好孩子。

2、循循善诱,真情感化

(1)出现错误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课堂上,当他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并不是当众大声责问他,而是采用各种方法暗示他:

或是有意的停留在他的座位前;或是轻轻的拍拍他的肩膀;或是让他站起来朗读一段话。

上课经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来回答,让他尝试成功的喜悦,知道原来自己并非“破罐子”

(2)针对案主的问题行为,我坚持以正面指导为主,多次找其谈话,了解他的行为动机,分析其不同行为的不同心理。

启发他剖析自己的心理,反省自己的行为。

通过多次谈话,案主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现稍有好转。

(3)案主做了好事或者表现有所好转时,我在总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如有一次,他参加大扫除做得特别认真,我表扬他,他说:

“您不用表扬我,明天为我们贴一个大苹果吧(这是我的奖励全班同学做了好事或获得奖励的一种方法)。

”听了他的话,我特别感动。

第二天,我借这件事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因为我觉得,在他的内心里,班级的荣誉已经超越自己的成就,这是多么可喜的变化。

在我表扬他的时候,我感觉同学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在一次次看似我随意其实是专门设计的表扬中,他慢慢地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4)抓反复,反复抓,树立信心帮助案主在反复中提高,在反复中前进。

案主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出现曲折、反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重新走回头路,也不足为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要用学生的长处带动短处的改变。

他的体育成绩不错,于是,在运动会上我让他好好地“火”了一把,虽说没有夺得最好的名次,但我总是在学生面前夸他付出了与众不同的努力。

学生的看法是会随着老师的指引改变的,所以运动会时,他俨然成了我班最重要的人物了。

我又抓住这一契机,找他谈话,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鼓励他改正缺点,做一个让大家更羡慕更喜欢的好学生。

五、成效与启示

几个月来案主的各个方面出现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好了,在学校里经常看见他主动的去擦黑板,倒垃圾桶,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捐款活动中,他主动捐了20元。

2、成绩上来了,课堂上能够做到专心听课了,家庭作业每天基本都能按时完成了

3、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不再惹事生非了,能够比较和睦的与同学相处,大家也愿意与他在一起玩了。

  总体来说,本个案辅导算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给我的启示是: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对“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和心理的矫治又是一个长期而又具反复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调动班级、家庭、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理智、耐心、细致地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一定会有所纠正,他们也逐步会转化为心理健康、行为品质良好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