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27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Word文件下载.docx

这部分叙述较简,可以简单介绍即可。

在内容的逻辑上,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具备,最终完成统一;

秦的统一及秦的制度建设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意义;

秦的执政出现了问题,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秦二世而亡。

教学重点是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难点则是秦朝制度的特点。

3.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部分本课的历史知识。

但学生的历史思维方面仍需要加强。

高一是为高考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思辨能力还需加强。

4.学习目标设计

结合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了解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秦朝的统一业绩和巩固统一的举措。

(3)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了解秦末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5)培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素养。

5.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采取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合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大一统”这个核心概念,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五个课时的划分。

6.1课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人们说秦文化是法家文化体系,秦人“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淮南·

要略》);

秦人的价值观上,功利主义的特征;

还有人认为秦国崇尚政治变革,开疆扩土,开拓创新。

这些对秦国的文化的认识你认为有道理吗?

它对秦国的统一及秦的速亡有多少关联?

新课讲授:

在讲授秦国统一的主观客观条件时,学生可以展开讨论:

由秦国完成统一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性?

对秦巩固统一的举措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史料;

对秦始皇的评价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研究秦速亡的原因;

新课巩固:

结合学生特点和课标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回顾。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本课内容,捋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堂评价:

运用设问及练习题目,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后拓展:

1.荀子到秦国访问的观感

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

入秦何见?

”荀子回答说: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

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

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治之至矣,秦类之矣。

”然而“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是何也?

则其殆无儒邪!

——《荀子·

强国篇》

阅读这段话,荀子怎样评价秦国的治理?

荀子认为秦国实行法治,“治之至”,国家治理很有成效;

其“百姓朴”,社会秩序良好;

“百吏肃然”,官吏敬业;

士大夫“明通而公”,秉公守法;

朝廷“听决百事不留”,行政效率高;

但秦国“殆无儒”,不用儒家的精神治国,秦国不会长治久安的,这会危及统治。

荀子比较客观地看待了秦国改革和治理国家的成效,同时,也认识到秦国治理的问题。

2.教师介绍湖北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了解这些出土秦简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

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

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

6.2课堂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

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并将这些成绩累计算入期中、期末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

评价目标:

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审慎分析的精神,以期长期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采用史料研读、情景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实施

1.单课时教学实录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变革及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本节的内容秦的统一,是在前一历史时期变革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必然。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留意和思考这个问题,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价值。

一、秦的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中国历史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条件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

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

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国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流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史记·

秦纪》)。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十一次之多,其中一段更是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

所以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

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

“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譬如晋惠公与秦穆公之间的故事。

《孟子》一书中提到饥荒十七次之多,灾荒严重时,国君必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

所以在当时,一个国家所控制资源的多寡能够影响赈灾的功效,所以对外吞并战争也得到国内人民的广泛支持。

“当诸侯为了好大喜功而作战的时候,一般民众则随之争取生存。

问题设计:

依据材料概括大一统的历史必然性。

思路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各国变法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

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治理黄河水患、保护农耕文明,及气候地理因素作用。

为什么统一中国的是秦国?

由秦国完成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吗?

同学们展开充分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

秦国统一的主观客观条件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篇》

商鞅变法军功爵制使得大量农民入伍,形成了大规模军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的阶级;

普遍推行县制打击了旧贵族;

奖励耕织、禁止私斗促成“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秦国国君励精图治,能够重用人才,不同时期选择不同战略。

贾谊的《过秦论》中: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在这方面,其他六国都不可比。

比如曾经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远交近攻,秦成帝业。

秦王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一鼓作气,各个击破战略,秦最终完成统一。

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最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睢、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

若是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治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吞并东方。

——钱穆《国史大纲》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供素材,也可以有教师出示这方面材料。

材料选择要根据本校实际,不用全用。

教师最后可以小结,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

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基础;

国家战略的选择对国家命运至关重要。

领导人的励精图治,积极进取,对历史走向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统一的历史进程,这部分可以略讲。

地图建议使用。

 

秦灭六国示意图

知识链接:

《求贤令》

《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

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充分显示秦国对人才的渴望。

宣告了秦国用士“不唯秦人”的政治路线,能强秦者“与之分土”,也就是裂土封君的政策,奠定了秦国求开放、变革、进取、图强的国策,成为秦国霸业的崭新起点。

这篇《求贤令》足以堪称是战国第一雄文,秦孝公也足以堪称是战国一代雄主,秦国更是堪称战国第一雄国!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谏逐客书》见课本P14页学思之窗

谈谈人才对秦统一的重要性。

(为秦国变法和治国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

推动了秦国变法运动;

为秦国统一提出一系列战略选择)

材料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皆)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太史公自序曰:

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

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作《六国年表》。

——《史记·

六国年表》

概括材料中司马迁的观点,你是否同意?

请给出你的理由。

司马迁认为,秦虽然采取武力统一天下,然秦的功绩巨大。

司马迁不同意后世儒家学者对秦统一的否定态度。

我同意司马迁的观点。

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秦统一及巩固统一的举措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后世否定秦功绩的观点,实际上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能客观地看待秦的历史功绩。

(二)秦巩固统一的举措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学生说说秦疆域范围。

解析:

秦朝初立便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suī]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疆域面积迅速扩展,达340万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为西汉巩固汉地奠定基础。

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

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对秦巩固统一的举措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归纳概括。

皇权的加强和神化,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体现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和各种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等等,这些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本纪》

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服虔曰:

“县,称也。

石,百二十斤也。

始皇省读文书,日以百二十斤为程。

” 

——《汉书·

刑法志》

结合课本和所学,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位世袭;

皇权独裁;

皇帝独尊。

2.中央政府

官僚制国家就是基于郡县制的天下之国,它在制度上超越了封建制国家的松散性,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官员的直接任命,奠定了一统的局面。

西同实行的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官员选拔制取代。

民众不是与分封之国联系在一起,而是开始与皇权联系在一起。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

根据材料,阐述西周到秦朝中国国家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天下共主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国家管理体制是松散的,地方也有独立性;

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服从中央垂直管理,实行中央集权。

西周实行贵族政治,爵位凭血缘关系进行世袭;

秦朝实行官僚政治,官员由皇帝任命,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地方制度

古代的分封建制是地方分权的制度,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独立性,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1郡县无立法权。

司法、财政、军事各方面,地方都无自主权。

2人事权都归中央政府。

3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垂直领导和监督。

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

①中央对地方直接垂直管理,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指革除封建制),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中柳宗元的“公”和“私”分别指什么?

答案解析:

柳宗元所谓的“公”是指的是郡县制的郡守、县令等官员由皇帝任命,是官僚政治,打破血缘和世袭的限制;

“私”是指官僚政治服务于君主专制,官员完全由皇帝任命,是为维护君主的统治。

材料顾亭林在《郡县论》一文中直截了当地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的观点。

答案解析: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的弊端是地方由相对独立性,常威胁中央政府;

郡县制的弊端是中央过分地集权,地方没有自主的权利。

秦交通形势图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

文物史料链接

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以下文物进行教学,提供这些文物,并不是课堂个个都用。

杜虎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杜虎符为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物,1975年出土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

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错金铜虎(符阳陵虎符,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错金铜虎符,身长8.9厘米。

虎符亦称兵符,因状若伏虎而名虎符。

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用的信物。

用铜铸成虎形,背上铸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右半留存在中央。

调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

阳陵虎符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

12字铭文是先在虎身上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至今仍耀眼如新。

铭文字体规整挺秀,刚劲有力。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物。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1.5公里处西杨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

已发现三座,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三座俑坑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

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

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兵马俑一号坑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

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

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二号车(安车)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

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

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秦权秦半两钱陶钱范

秦半两钱

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藏)

秦诏版(镇原县博物馆收藏)

秦诏版,亦称“秦量诏版”。

青铜制。

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有的刻秦二世元年同类诏书,或二诏合刻。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释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诏版是无论在史学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

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山、芝罘、碣石、会稽六处刻石。

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行款错落,该诏版文笔划方折是因为刀刻所致。

文字仍属篆书范畴。

琅琊[yá

]刻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年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具有开国纪功的意义。

秦二世东行郡县时又在石后增刻诏书。

全文载《史记·

秦始皇帝本纪》。

因历年久远现仅存13行,八十六字。

刻文据传为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现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称国宝。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朝虽然它在历史上仅存在了15年,但这个短暂的王朝对此后中国数千年的帝制社会却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中国历史资料》),是为后世公认的定论。

秦始皇的许多经济、文化等政策无疑是进步的,在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

这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主要经济政策是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通行全国。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挖灵渠,引水灌溉,还有“令黔首(民)自实田”(《中国通史》),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征税。

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后以隶书作为标准字体统一文字。

“秦诏版”就是秦始皇为了落实好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文告,命丞相将其铸于“铜诏版”上,吩咐丞相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原来不一致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

这一举措,对在当时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编年纪》竹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

《编年纪》共53支简,记载了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共90年间的大事,其中有秦兼并六国的重要战役。

同司马迁的《史记》对照,证明《史记》记载的战争大体上是正确的。

此外,还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

二、秦的暴政

大瓦当(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出土于秦始皇陵区,直径约40厘米,当面上纹样为夔凤纹,其造型为变形异纹,呈山形。

凤纹遒劲,特别硕大。

这种大瓦当的应用,一方面表明史载秦始皇好大喜功的脾性属实,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当时秦始皇陵园建筑的规模和宏伟气魄。

秦宫殿区分布图

秦帝国的人口,估计在4000万左右,仅阿房宫、骊山陵、长城、南越两疆的人力动员,数量已在900万,连累家属,已经超过4000万,几乎牵动帝国的全部人口。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