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27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doc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核心目标的发展方向

范国强,福建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文简称“2011版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

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凸显“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

本文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备课及教学,谈点个人的意见。

一、在整体把握中感悟篇章的“语用”规律

“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

但是,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文章整体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不管哪个年级、哪种课文的教学,都只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实,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在把握的程度上要受到年段教学目标的指引,在把握的方法上要受到课文特征的限制。

那么,高年级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目标和要求有哪些呢?

2011版课标在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据此,笔者认为,高年级课文整体把握的主要任务有三:

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三是感悟文章的结构特征,包括: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特征。

1.整体感知阶段:

把握主要内容,感悟表层结构特征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高年级把握课文整体,是中年级“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深化,其含义是把中年级学习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综合运用到高年级课文的阅读中,以训练和提高“把握”能力。

比如,《月光曲》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传说,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在中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多次在练习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了相应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

课文主要写什么,要如何把主要内容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出来。

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学生要做到完全独立地“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对概括得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

比如,提示学生思考:

课文主要写的人是谁?

贝多芬所弹的哪一支曲子是即兴创作的?

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主要部分,做到简洁而全面,提高了概括的能力。

文章表层的结构指文章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如,叙事性文章中事件的叙述顺序,论说性文章中观点或材料的安排顺序,等等。

对课文表面内容的梳理,便是课文的表层结构。

《月光曲》是叙事性的文章,而所有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只不过是有的文章明写了,有的文章隐藏起来了而已。

《月光曲》除了开头的总叙外,其他段落是按照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写的,事件的发展与地点的转移紧紧相连,是这篇课文表层的结构特征,其实也是叙事性文章重要的结构规律之一。

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让他们看看在这些地点贝多芬分别作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这类文章的表层结构顺序。

2.整体深化阶段:

归纳文章情感,感悟深层结构规律

整体深化阶段指精读理解教学后的“回归整体”的教学。

文章的深层结构指蕴含在文章表层内容结构中作者的情感发展或思维逻辑,如,叙事性文章中事件叙述过程中作者或人物感情的变化及其规律,论说性文章中材料或观点安排的思维逻辑及其规律,等等。

在被崔峦先生称为“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中,这个部分的教学几乎被忽视或虚化:

教师一般只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就沿着这种思想内容进行人文情感的深化或延伸,而感悟文章深层结构规律的教学则几乎被遗弃。

这种教学虽然表面热闹,实际上背离了“语用”的核心目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或提高极其有限。

所以,感悟文章深层结构规律是最能体现“语用”核心目标的教学之一,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求我们在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中,根据“这一篇课文”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出“这一类文章”的结构规律,以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形成篇章深层结构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文所描述的地点、事件和情感形成以下结构线索的板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结构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

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在课文精读中凸显单元的“语用”专题

1.关注单元的“语用”专题

(1)调整“导语”的解读思路。

现行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为主,“语文”为辅的双线并行的方式安排课文。

高年级教材中的单元导读一般有两段话,第一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课文或人文内容,第二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语用”或语文内容。

在人文思想占上风的课改初期,人们对单元导语的解读,往往过分关注“人文”内容,而把“语文”的学习作为一种附带或点缀。

这便导致了语文本体的沦丧和“语用”目标的消解。

其实,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教材(课文)内容的教学,实现语文(语用)教学的目标”。

为了凸显课文教学的“语用”核心,对导读的解读,应该从关注“人文”转移到重视“语文”上。

用这个理念来引领单元导语的解读,就可以获得它们之间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个整体。

比如,《月光曲》所在的第八单元的导读,第一段话告诉我们:

本组课文是艺术专题,“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段话指出“语用”教学要求:

“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把它们组合成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句话便是:

“学习课文,在感受艺术的魅力、欣赏艺术美的过程中或基础上,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

换一句话说就是:

“学习课文是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和人物的情感”。

这样,教学的核心目标便指向了“语用”——学习“联想和想象”及其表达方式。

(2)细化单元的“语用”内容。

目前教材单元导读中的“语用”目标,大部分是一个范围,还不具备“可教性”。

这就需要我们沿着这个“语用”概念自身的体系或规律做适当的细化,再考虑在教材的“这个阶段”要教出其中的哪些内容。

这种细化也应该是“语用”的——对形成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或内容。

当然,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种细化不需要像语用学理论课程那样严谨与系统,只需要一个大致的形态或方向。

比如,本单元中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语用”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相应细化为:

联想和想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它们生发的背景和情境;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思考的基本路径,如何练就这种思维和思考的习惯;它们在各类题材或体裁文章中的表现形态、规律及作用,在阅读中要如何把握和理解,在表达中要如何合理地运用等等。

(3)确定“语用”的教学程度。

以上所细化的“语用”知识体系,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系统地教给学生,每一次或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能教出其中小小的一个节点。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语用”内容,往往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写体系,弄清它与前面“语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确定出它在“此时此地”的教学程度。

比如,本次教学的“联想和想象”在六年级的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

第一次出现在本册的第一单元,着重学习“在观察大自然的景物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而本单元则侧重于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联想和想象”,即通过“联想和想象”及其描述,表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自己的感受。

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的“语用”教学,名称术语是相同的,思维规律也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具体文体和情境下表情达意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与表达的规律与方法。

2.生成实际的“语用”内容

语文中的“语用”教学不能讲授系统的概念与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境的学习中,感悟它们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这便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所以,在具体的课文中能教出“语用”的什么内容,既取决于“语用”知识本身的体系规律,更取决于课文的“语用”特征,就是:

根据课文具体的语用特征,学习相应的语用方法、规律或规则。

如,《月光曲》的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境,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既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又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所以,本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两项内容:

一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环境;二是它们在表现音乐魅力和人物感情方面的作用,而且以后者为主。

(1)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认识联想、想象产生的环境。

学生读文思考后交流:

①在贝多芬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屋子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贝多芬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理解此时的环境是朦胧、清幽或幽静的,这样的情境使贝多芬产生了联想和想象——月光下的大海,并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出来。

②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心里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贝多芬为普通民众而创作的情怀:

美好的音乐应当献给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

(2)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

这是“语用”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文思考后,分步交流,深化认识:

①体会联想、想象的内容。

讨论:

兄妹俩静静地听着,他们的神情有哪些变化?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联想、想象的语句,明确描写的意境与音乐的联系。

海面:

平静→波涛汹涌;月光:

柔和→照亮海面;音乐:

舒缓→高亢激昂。

学生理解后,教师同步播放音乐和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描述的意境,并理解音乐的内容。

最后配乐朗读,品味描写的美妙。

②感悟人物心灵的相通。

文章为什么要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

这时的贝多芬看见了吗?

让学生感悟:

盲姑娘和哥哥一样,用心灵从音乐中感受到了这种情境;三人同时看见了美丽的景色,说明音乐使他们的心灵相通,可见音乐的魅力。

③感受联想、想象的作用。

提问:

假如删去文章中联想、想象的内容,可以吗?

为什么?

教师出示去掉联想、想象内容的片段,学生对比阅读,感悟出:

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感受不到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体现不出贝多芬惊人的音乐天赋;体会不到他们心灵的相通。

教师小结:

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它不但能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生动,表达的情境和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总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根据高年级的年段目标、单元的语用专题和课文的语用特征,在课文的整体把握、部分精读的教学中,紧紧围绕“语用”的核心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