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38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新田一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教师命题比赛试题4文档格式.docx

D项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帮助你走出这片陌生的领地。

C.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打出招聘王小丫的“魅力搭档”的广告后,应聘者达到4000多人,其中还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D.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电影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D(解析:

A“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与最后一句“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不对应B主客倒置C句式杂糅,可以删去“也去一显身手”)

4.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

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

请选出恰当的一项()

甲:

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

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

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

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4.D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A.《庄子》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周及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包括内篇、外篇与杂篇,其《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初一,“朔”指月末最后一天。

B.小说按篇幅,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

德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马克·

吐温并称为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C.《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阐述了庄子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是一首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D.《陈情表》出自萧统编订的《文选》。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文中李密陈述了自己作为“亡国贱俘”不宜供事新朝的苦衷。

5.C(解析:

A“朔”指每月初一,“晦”指月末最后一天;

B应改为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

亨利;

D“陈述了自己作为‘亡国贱俘’不宜供事新朝的苦衷”有误。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

“安乐公何如?

”密曰:

“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

“孔明言教何碎?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

《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6.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养躬自:

亲自 

 

B.慈父见背见背:

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祚薄:

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矜悯:

夸耀

6.D(怜恤、同情)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非独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齐桓得管仲而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B(A项“以”译为“因为”,介词;

B项“则”分别是“就”“却”的意思;

C项“之”是结构助词“的”;

D项“而”译为“因而”)

8.下列各项中为例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8.A

9.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以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9.D(实现“宿愿”不当)

10.翻译下面语句。

(10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分)

译文:

10.

(1)我小的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还不能走路,伶仃孤独,(一直)到成人自立。

(得分点:

“不行”“零丁”“成立”)

(2) 

(4分)

(2)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

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

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

“内转”“迁”“以”)

(3)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3)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忿”“奏免”)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

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

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

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

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口才很好,吴国人很赞赏他。

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

他上书武帝说:

“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

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

臣下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寿终。

我活着将不惜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陛下明察。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

“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

”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

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

司空张华问他:

“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

”李密说:

“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

”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

“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

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

”张华又问:

“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

”李密答道:

“过去舜、禹、皋陶交谈 

,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

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

”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

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

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

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

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

他在诗的最后写到:

(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

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

)”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三、诗歌鉴赏与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番暮春景象?

请简要分析。

答:

11.

(1)本诗前两句诗人借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描绘出鸟稀花落、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暮春之景。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鸟稀花残来突出幽竹的“不改清阴”之情志(2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12.古诗文默写。

(6分)

(1).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

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辞》)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李密《陈情表》)

12.默写:

(1)乐琴书以消忧将有事于西畴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

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

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

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年7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

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碎片化时间”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2.5G网络的手机报只能看做是移动阅读的“前世”。

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阅读必将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不再满足于阅读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

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

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

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

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

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

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

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演讲时说:

“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

”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

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

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

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

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

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少,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

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

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

因此陈保平也提出:

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13.本文第二段给移动阅读,从第三段起介绍移动阅读的诞生和与传统阅读的不同,最后一段写移动阅读的。

13.下定义利弊(弊端、或负面影响、或值得警醒的地方)

14.下列表述不能支持“移动阅读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一

说法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碎片化”形态,在这样的时间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B.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不长的文章。

C.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给人的教益是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所谓开“卷”未必有益。

14.C(表述内容绝对化,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技术的移动阅读可能会朝着丰富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B.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微博”等社交工具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

不伤眼晴,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藏书“汗牛充栋”,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15.B(A项原文中是“必将”。

C项“没有辐射”说法错误;

“广泛应用”也缺乏依据。

D项“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说法无依据。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

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

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

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

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

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叶子一生

,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

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

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

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

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

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

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

样子真凄惨呢!

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

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

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

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我想起了古人的诗: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落花也曾令人悲哀。

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

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

“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

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

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

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

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

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6、文章第①段说: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①新桐初乳(或:

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

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

秋冬时节,梧桐叶落)(一点1分,共3分)(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描述了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文中①②③④段首,分别有提示语,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17、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

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7.极力描写了梧桐树叶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

(2分)这样写,既可以为下文写梧桐的另一种光景蓄势,(或:

为了与下文写梧桐的另一种光景作对比,反衬出作者看到叶落时的无奈和悲伤之情),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概作铺垫。

(2分)(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用意”的回答应该在分析具体语从段的同时,要联系全文的主旨。

18、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18.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的欣喜,看见“梧桐叶落”时的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的平静、淡然。

(一点2分,共6分)(本题考查评价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应该纵观全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脉络)

19、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

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拥有梧桐的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她,自然和艺术也是这样。

(3分)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

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好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3分)(如只照抄“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给2分)

六、选做题(9分,2小题任选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