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53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3单元阶段检测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6.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了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7.西汉武帝之前,帝王纪元并无年号,只有年数。

武帝时有大臣提出,年号应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称号命名,不应只有数字,武帝接受了该大臣的建议,相继采用了“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

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B.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

C.宣扬开拓疆土的功业D.期盼国家的国泰民安

8.“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9.有学者认为科举制“造就了大批地方乡绅,他们实际上成为基层地方治理的中坚。

在“皇权不下县”的制度下,乡绅集团是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中介与桥梁,以儒家伦理的名义整合基层社会。

”这表明科举制的实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有利于强化价值认同

C.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D.有助于基层社会有效治理

10.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各郡国加强了对基层百姓控制D.汉武帝重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1.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尊卑等级意识D.以民为本思想

12.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

这一举措()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13.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14.史载:

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

“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

“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

15.《十二铜表法》第7条规定:

果实落在邻人的土地上,果树的所有人有权将其取回。

后来罗马大法官据此创立了“请求返还之诉”。

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人土地所有B.立法程序得到完善

C.邻里关系较为紧张D.反对“不当得利”

1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A.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B.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D.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17.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

“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

”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18.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

19.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繁荣。

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

这反映出当时()

A.公民言论相对自由B.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

C.喜剧题材比较狭窄D.雅典政治生活被少数人左右

20.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直接民主的弊端B.精英文化的缺失C.人民主权的危害D.城邦制度的衰落

21.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习惯法,成为贵族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

后来,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B.表明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C.成文法的产生维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D.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2.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人人平等B.民主监督C.法律至上D.轮番而治

23.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

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B.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D.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24.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

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A.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B.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了双重影响

C.元老院职能和人员发生了重大变化D.万民法比公民法更灵活实用

25.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

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B.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26.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7.19世纪末曾任英国首相的格拉斯顿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君主平时对于她的国务员们商讨与处置方面的影响,总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这使政府的行动臻于永久和巩固。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国王对内阁仍有一定的影响B.国王仍然是政治权力的中心

C.责任内阁制还没有正式确立D.国王对英国具有广泛的意义

28.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

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

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

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

这说明()

A.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B.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D.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29.法国史学家雅克·

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

“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

”雅克·

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制宪过程就是新贵族的夺权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30.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

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31.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B.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D.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

32.《海国图志》记载:

“(某国)立绅士会询问政务,筹办国饷”“设有大事会议,各抒己见。

国主若欲征税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即不得令国民纳钱粮。

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C.美国的总统共和制D.徳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以下是四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示意图,分析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唐三省六部制图二:

雅典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图三:

美国政体示意图

图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示意图

问题:

(1)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

(6分)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3分)

(2)图一与图二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因?

(4分)

(3)根据图一与图三比较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2分)本质上有何不同?

(4)图三与图四比较,两国实行民主政治都采取了哪一种形式?

(2分)

(5)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898年戊戌变法: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

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35.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

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

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

……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

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

(1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

阶段检测题试卷答案

1.答案:

C。

试题分析:

分封制最大的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

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说明不在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分封制破坏,郡县制开始萌芽。

A项说法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B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分封制了,而是采用了新的授官方式。

D项材料并未体现。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B。

据材料“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三省体制有利于宰相参与决策,故B正确。

当时政治决策仍然体现君主专制,故A排除。

三省体制决策程序的复杂化了,故C排除。

中央集权与三省制无关,故D排除。

3.答案:

据材料“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分封制旨在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政治权力的重构,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从西周开始实行,故B排除。

分封制不能代表周代基本政治原则,故D排除。

4.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可知,隋唐时期对于死刑的判决非常谨慎,体现了明德慎罚的理念,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5.答案:

考查学生依据所学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选项的逐条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故选B。

6.答案: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

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

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排除D项。

7.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

“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在宣扬汉武帝开拓疆土功业的同时,主要是为了树立皇帝的权威,故A项正确;

这些年号与儒家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

这些年号与开拓疆土的功业有关,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这些年号与期盼国家的国泰民安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

D。

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据题目中“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内阁成员均听从于君主,国家决策大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

内阁制并非法定的行政中枢,故B项错误;

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C项错误;

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9.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乡绅集团是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的中介与桥梁,以儒家伦理的名义整合基层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施有助于基层社会有效治理。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0.答案:

根据材料文字“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重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1.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及所学信息可知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其实都是非常典型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等的思想观念,B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故选B。

12.答案: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汉代强干弱枝的政策。

汉朝统治者通过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

故选项D符合题意。

13.答案:

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A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B错误;

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C错误;

材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D正确。

14.答案: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能对皇权造成威胁,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5.试题答案:

此题考查罗马法。

在自己的地上拾取别人果树落下果实,是自己没有付出劳动而所得的,这是不当得利,罗马法所创立的“请求返还之诉”体现了对不当得利的否定,D项正确;

材料现象与土地所有权无关,A项错误;

材料现象没有体现立法程序信息,B项错误;

材料现象无关说明邻里关系紧张,C项错误。

16.答案:

”不允许人们不能违背宗教、神明的思想,不能够拥有自己的见解,说明言论自由不能得到保障,故A正确;

材料说明人们不能违背宗教、神明的思想,而不是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

材料反应的是法律规定,不是伯利克里个人观点,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排除D。

17.答案: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

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既保护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又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是公平正义的体现,故D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主旨;

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男女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

C项错在“优先”。

18.答案:

限制权利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利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内容表明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依据材料中的“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等内容可知是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

不是所有的公民都是官员。

所B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所以C项不全面,不准确。

19.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材料“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说明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公民言论自由,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雅典民主的局限,故B项错误;

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

20.答案: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能够担当治理国家大任的应该是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而实行直接民主制的雅典城邦往往选出来的是一些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这会对城邦民主带来损害,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直接民主不等同于人民主权,人民主权的外延更宽,C项夸大了对材料的理解;

D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21.答案: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成文法产生的背景。

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原因、立法机构,并没有反映法律的产生程序,故A项错误;

B项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