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5601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下载.docx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

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

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

(3)启发学生想象: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

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师巡视指导。

②师:

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临危不惧舍身救生)

过渡: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

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

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

)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师德灵魂”(板:

爱与责任)

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

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三、言传

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师生齐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

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

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

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

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

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

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

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

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

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

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

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课件七)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这次地震中,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最后的姿势,于是,在配乐结合插图中介绍更多地震中的“最后的姿势”,这一段吟诵更使得学生震撼于老师们那最后的姿势所体现的人生价值。

然而大地震没有击倒英勇的四川人,没有击退中国人,人性中最光辉部分,永远在闪光,此时学生自然的想到为这个灾难中的中国呐喊。

七、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英爱责任精

雄忠于职守神

不大公无私千

死秋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大南庄小学庞烨桃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新选入的课文。

课文以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

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最后的姿势是什么?

”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势出现了几次。

通过三次姿势,来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在品格。

在教学课文时,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更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如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地震到来时的危急场面“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时,教者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读,一层层的读,在读中找到写作的规律,使学生每一次读后的感受都不一样,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此时的场景,或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也对学生进行了理性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写环境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写。

通过其他人的话语,来衬托出谭老师的可贵精神,这样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文中也有体现,教者在执教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

这使我意识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作文课上,更在每一次的阅读教学中。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尽可能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说教学目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说学法:

1.朗读贯穿法。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

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

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4.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课时安排: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简介5.12汶川大地震以及谭千秋老师的生平,了解课文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下面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提挈主线

1.揭示课题,问:

课文写的是谁?

谭千秋

2.问:

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挈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一)感受地震:

地动山摇,大难来临

1.引:

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

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交流。

有四个句子:

①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

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

③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好句子;

④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2.指点:

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

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二)感知言行:

恪尽职守,大爱无疆

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批注。

2.交流:

①言:

“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②行: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

老师补充介绍:

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

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

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

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再说说从谭老师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

设问:

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

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师相机点拨:

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3.整体朗读2-7自然段。

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

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三)感受评价:

1.师述:

就在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时候,楼上的水泥板塌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谭老师身上,谭老师的右臂顿时血肉模糊,鲜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要坚持住……余震不停地在发生,水泥板、烂砖、灰尘一次次地坠落到谭老师的头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谭老师停止了呼吸。

当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员前来营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什么?

引出句子: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让学生找出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

问:

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

不同的是什么?

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

从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2.指导学生读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飞身”一词,体会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点拨:

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

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引: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指导学生关注§

11句1和§

1,并老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体会谭老师的爱女儿爱学生爱工作。

师再述§

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

“张开手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问:

这“最后的姿势”诠释着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

12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5.问;

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点:

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懂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

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一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千秋万代永放光芒!

(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

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

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三、拓展激情,升华情感

1.介绍:

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

3.交流。

4.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