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61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业4-传统文化与语文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doc

作业四:

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通过课堂观察和研修学习,剖析优秀教师整合传统文件与学科教学的解决方法,完成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含课件),并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白杨》

课题名称:

《白杨》

姓名:

张佳焕

工作单位:

维摩乡岔路口

学科年级:

五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

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一、引入新课。

  著名的现代作家袁鹰在距今四十五年前,也就是1961年,从兰州乘火车要到新疆,看到了沿途种植的白杨树,他深受感受,由此写下了文章《白杨》。

  二、新授。

  1.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语句画下来。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自由读这些语句,从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那么高大。

”“白杨树又直又高大。

  把这两句话对比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来:

向来,一致;这么:

特别,非常。

  可见爸爸是想告诉我们白杨树一直都是这么高大。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课文中还有哪可以找到描写白杨树这个特点的语句。

  (出示课件)读兄妹的对话。

(多高、大伞、多直)

  映入兄妹眼帘的白杨树多高多直,而且茂密的枝叶向上伸展,就像是一把大伞,多美呀!

这种强烈的感受不得不用“!

”表示。

  再读这段对话,读出对白杨树“高大挺秀”的赞美。

  难怪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会说“从窗口闪过高大挺秀的身影。

  2.(出示课件)“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风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话还告诉我们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己再读这两句话思考。

  (体会出适应性强、生长范围广;不向灾难低头,顽强生长的特点。

  带着你自己的体会再读这两句话。

  可见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中都能生长。

  课文中描写的白杨树生长在哪,文中的哪一段做了描述。

  自由读这一段,想象大戈壁的环境。

  你是否感受到空旷的大沙漠上,无山无水无人烟,甚至是天地难分,浑黄一体。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沙漠是荒芜的贫瘠的,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黄沙。

  再读这一段体会环境的恶劣。

  但是白杨树仍旧顽强生长,而且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这样的绿色之美,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用的“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是多么准确。

  结合课文的描写你们还能说一说白杨在什么地方生长。

  (出示课件)(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是的,它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长,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中生长更加顽强。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白杨树是怎样在任何环境中,特别在灾难中顽强生长的吧!

  (播放课件)在遮天蔽日的风沙中,白杨高扬起头;在持续数日的干旱时,白杨深扎下根;在拳头大小的冰雹中,白杨挺直了腰;在滔滔不绝的洪水时,白杨?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难怪作者说他们是“卫士”呀!

  再读,读出对大戈壁卫士的赞美。

  普普通通的白杨树经过作者的描写,让我们对它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它的特点和它内在的精神),你们愿意再读一读吗?

  3.这段话只是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吗?

书上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你们读一读有关的内容。

  孩子们只晓得这些,他们还不了解爸爸的心,你们能够了解吗?

  (播放课件)咱们一起来看一段影片,它可以帮助咱们来了解。

  解说: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那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由全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沙漠,有全国最热的盆地,有全国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城市。

在新疆百里之内不见人烟,有的只是茫茫黄沙。

然而就是这样一片的贫瘠的土地上,却走来了边疆的建设者,凭借手中的一镐一锹,他们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在他们手中新疆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

霓虹闪烁;高楼林立;交通通畅。

花园式的城市,沙漠中的绿洲就呈现在眼前。

  再思考:

孩子们晓得什么,而我们知道什么?

五、教学策略选择传统文化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传统文化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

(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

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

(西部戈壁图)  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

19白杨

欣赏白杨、西部风光图片

二、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生命力强。

“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

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

(坚强不屈。

“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

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

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鉴于以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选择了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第12自然段)作为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和教学的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在全班交流,深入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感情读这段话,这是二读——理解读;在理解了爸爸的心愿,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这是三读——体验读。

整堂课就是以此为轴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19白杨

       高大挺秀

  白杨树  适应性强         

坚强不屈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