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66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doc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操作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一)行动研究法的涵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探究,以求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实际成效的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行动研究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目前普及性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

行动研究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行动——“做”。

行动研究也可称“做的研究”。

概括地说,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2、研究目的:

不在于建构理论,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探索、改进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程序:

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深化的发展过程,研究步骤应包括四个环节: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修正)”。

(1)计划是以大量事实和调查资料为前提,形成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作出研究计划。

制定计划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根据需要提出课题,认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什么问题;根据设想掌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

其前提是需要发现事实和调查研究。

二是设计制定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

三是计划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

研究者在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和条件,随着对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可以修正或补充计划。

(2)行动是按照目的和计划开展的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者在计划方案的框架内,对行动目的、行动内容、行动方法、行动步骤经过自主思考、融会贯通、探究理解后按计划采取的实际研究步骤。

行动研究时必须随时关注实际情况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研究方式;必须随时观察、衡量和评价行动效果,确保行动的针对性、有效性。

以保证课题取得成果。

(3)考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研究规律的观察和考证。

考察的形式:

可以是行动研究者本人对自身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他人多视角地、全面深刻地观察。

可以正确认识行动过程。

考察的目的:

在于及时发现行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反思、修正并确定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依据。

(4)反思是对研究行动整理、描述、验证后,进行分析、评价、判断的思维过程。

即对行动研究中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加以描述、验证;对行动与成效的规律性归因作出分析、评价、论证。

经过反思,必须做出最终判断:

下一轮的计划和行动是否需要修正、修正什么、怎么修正等。

为新一轮研究奠定基础。

二、行动法研究方案的撰写格式

课题研究方案在课题研究中有着指导、引导作用,是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设计,是实施的依据、纲要。

所以,课题研究方案结构形式是否严密、完整,方案设计是否有水平、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选题是否科学、可信,陈述是否准确、完备,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

因此,研究方案的撰写是课题研究操作控制的首要步骤,也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但是,通过多年来的课题方案分析,发现有些研究方案的结构形式存在着项目不全、归类不准、项目间交叉及项目定义或表述欠科学等基本的格式上的规范问题。

关于行动研究法方案正文的结构形式,是在综合诸多方案、慎重考虑内在联系后,归纳为九个方面: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5、研究规划步骤(怎么做)

6、研究条件(能否做)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8、预期成果(做的成效)

9、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需要强调说明两点:

一是课题的标题不能纳入格式序列。

因为标题是居于课题统领地位、涵盖囊括研究方案的,且是源于标题下的正文内容而形成的写作格式,所以,标题不能与上述九个方面并列而纳入格式序列。

二是参考文献不能纳入格式序列。

因为格式序列所体现的内容是相互衔接、并列递进、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而参考文献是辅助性的,与格式内容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参考文献可作为附录单列于方案或报告后。

三、行动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

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缩影及全方位汇报,是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集中反映着研究的选题和目标、过程和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结晶,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研究报告写的好坏、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课题研究的水平,关系到课题研究是否成功,能否顺利结题,能否取得高层次研究成果。

所以,研究人员必须重视并且一定要高质量地写好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正文的撰写有以下基本格式: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5、研究实施(怎么做)

6、研究条件(能否做)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8、研究论证(行动规律、因果分析)

9、研究成果(做的成效)

10、研究组织(由谁来做)

研究报告撰写格式的逐项分析,以及每一步的涵义、写作范围、写作要求、注意事项表述如下:

1、课题的提出(为什么)

课题的提出是指确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的缘由、背景。

主要应该写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

课题的提出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写出理论高度及价值高度。

让人明白“为什么”提出此课题、研究此课题。

2、课题的界定(是什么)

课题的界定是指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定义和研究范围的外延限定。

主要应该写课题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创新意义、操作范围。

课题的界定必须准确、缜密、无歧义。

课题的界定要注意三点:

(1)要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课题的核心词、关键词、生僻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必须界定清楚,让人明白“是什么”。

例一:

《电教多媒体优化情感阅读教学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缘文想象能力》

电教情感阅读——是指对那些情感型课文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的情境性、视听语言的感染性、动作表情的丰富性等因素诱发学生情动参与,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阅读学习,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想象能力——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表象等心理过程的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水平。

想象是一种形象性、创造性思维活动。

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个层级,又具体分为准确性、生动性、多向性、深刻性、客观性、具体性、独创性等七项指标。

缘文想象能力——是缘于课文的场景、人物、词句、情节描写空白点及文章中心而有意识地进行延续性、扩展性、创造性想象的思维能力。

例二: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策略研究》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主调控学习环节的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创新性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创新性思维支配下,自觉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富有新意和高效率学习结果的方法和技能。

例三:

《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研究》

序列作文教学——是指内容主题逐步深化、写作技巧步步提高的程序性、递进式排列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

能促使作文知识、作文智能和作文技巧形成三维一体的概括化、阶梯化、系统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序列作文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超时空特点,让学生动手搜寻、仔细观察网络中作文素材库所呈现的各种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既具体生动,又全面完整的印象,为习作奠定素材基础及思维基础。

然后,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进行程序性、递进式强化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让学生及时发布作品,老师及时指导,师生交互评议、修改。

经过反复多次的师生互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课题研究的非核心概念,不必界定。

例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构建的辅助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义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习的情感,有效的训练感觉,培养直觉,发展创新,达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讨论或两人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知识成果的学习方式。

此方式意味着知识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的对话、交流而形成的。

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拥有多种智能,将多元智能应用于语文教学,应做到三个方面:

创设多元智能环境:

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例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5条和第 10条明确提出:

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原有分科和学科知识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益,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语文学科教育相比较,语文学科是主导,信息技术是必要的补充。

在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地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由传授向指导转化,同时也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把课堂由大间教室向空间拓展。

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

例一的“协作学习”、“多元智能”不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问题二:

例二的概念界定,不是课题核心词。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才是核心词,必须整体界定,不能分成“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来界定;“探究性学习”可以单独界定。

问题三:

概念界定要高度凝练、精确、易懂。

不能画蛇添足,否则易产生歧义。

如,“探究性学习”定义的第二句就无必要。

例三:

关于“信息技术范畴”的概念界定

河南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课题,都与信息技术相关。

但是,课题不是研究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是课题的核心概念,也不是独立概念,所以,“信息技术”不能也无必要作为核心词来定义、界定。

需要界定的是,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与研究内容的合成词。

如:

“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哪几种技术、如何运用、达成效果。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什么环境:

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或是与学科构成的整合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如何整合:

模式、结构、方式。

“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等等。

(3)涵盖范围较大、较广的概念词,必须按照课题研究内容和范围有针对性的作出限定。

即课题涉及概念词哪方面的内容,就限定哪方面的内容。

例一: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中最有价值的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学习方法、习惯与各种创造性才能,它可以使人做出与众不同的成就,并能自我突破,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例二: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符合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并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包括:

有学历标准,即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有专门学习机构、专业内容和措施;有培养、认证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课题,应限定在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

3、研究目标(做成什么)

研究目标是指通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的、要完成的任务。

主要应该写课题想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

包括主要核心目标、次要间接目标、阶段性目标或期望性目标。

研究目标必须明确、清晰、易于实现。

研究目标属于课题研究的结果性范畴。

研究目标的确定应注意两点:

(1)研究目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方向,完整体现课题的核心概念。

例:

《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概念界定:

光盘资源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光盘资源整合于学科知识,形成易于激发学习情趣、解决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识字教学设计——是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开展识字教学的模式设计,探讨光盘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设计,设计形成符合学科特点且适用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

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和识字量。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研究目标的表述应准确、简洁、条理,非课题本身的项目不应列入目标。

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研究目标:

(一)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能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时间水平的提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必须适应整合研究的实践探索。

1、建设多媒体和网络化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

(1)满足教师教的——多媒体教室.

(2)满足学生学的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局域网、国际互联网。

2、建设支持硬件环境的软件环境。

(1)满足优化课程学习的课本资源

(2)满足扩展性学习的校本资源

(3)满足个性化发展的网络资源

3、建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学校文化环境。

(1)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整合观念。

整合不是掺合,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简单相加。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题教学观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中,使各种学习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从上面何克抗教授的界定与启发,我们认为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寻求更有效、更高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领,提高整合研究的智慧与才能,促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3)建立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制度,促进教师、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较好的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二)促进学校学科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提高。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但是科学是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有的强大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多样化的刺激、过多的动态过程会失去思考和想象能力、弱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弊端。

另外购置设备的巨额投资使它在教学中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们认为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扬长避短,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规律,树立确需方用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科的教学增光添彩。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习健康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价值观,增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问题一:

把学校发展目标列入了研究目标。

问题二:

目标表述应简洁、条目式,不应陈述或论述,若论述应放在研究验证或论证项目中。

问题三:

课题的核心目标应是“探讨有效整合模式”,在目标中没有表述,却列在研究内容中。

4、研究内容(哪方面做)

研究内容是指为实现研究目标所要操作或控制的程序性研究因素、采取行动的范围。

主要应该写课题的阶段性操作项目,以及过程性操作项目。

即课题研究“从哪些方面做”。

研究内容必须紧扣研究目标,必须是研究目标下的具体行动、分项操作。

研究内容属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范畴。

例一:

《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研究内容:

①研究探讨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整合规律、整合类别。

②研究探讨光盘资源对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激趣性,以及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③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课文的典型教学案例。

④探索通过课题研究及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课题老师信息技术技能、教学业务素质、专业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例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优化整合》

研究内容:

①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整合的方式、方法和规律。

②通过研究,探讨设计出系列的整合课典型案例。

③引导学生通过阅览网络、资源及文本信息,探讨自主处理信息、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5、研究实施(怎么做)

研究实施是指研究的行动过程与具体做法、步骤。

主要应该写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作程序、研究实施步骤。

研究实施是按照研究方案中规划的围绕课题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和围绕课题内容所要开展的研究计划进行的,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具体包含如下内容:

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几个阶段、工作内容、研究内容等。

包括课题选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撰写方案、开展研究、集纳资料、回顾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等。

研究规划要详细缜密,实施步骤要真实可信、切实有效。

这部分是行动研究法的行动核心,是否真实、科学、可信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验证和成败。

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一般分为准备、研究、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又可称选题立项阶段或选题论证阶段。

选题论证着重考虑三点:

一是考虑研究人员的理论积淀、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确定研究方向。

然后,选定适合研究哪类、什么层次的课题;采用什么研究方法;选定什么研究对象等。

二是考虑课题研究的价值和难易程度。

即要考虑课题研究有无实用价值、创新价值、推广价值或有无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且研究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确保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

三是考虑设施条件和学校环境因素。

如:

无计算机网络教室却研究网络课题;计算机不普及却开展学习的“一对一”研究;农村学生不普遍上网却开展“农村中学生网络心理研究”或“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研究”;学校的整体研究氛围,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重视、支持程度等。

课题选定后,撰写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等。

研究阶段:

即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此部分是课题的重点,展现研究的核心,必须详细地写如何行动的,真实地记录如何研究的。

行动研究法的轮回式研究过程、螺旋式发展提高或步步深化研究,都必须一步步、一层层、一环环清晰地、客观地、充分地陈述出来。

例:

《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设计研究》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本阶段,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重培训,提高课题老师的研究水平(略)

2、重激励,提高课题老师的研究积极性(略)

3、重创新,提高课题老师的资源整合能力(略)

4、重实践,提高课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围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我们以课堂为平台,以信息技术和光盘资源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三轮光盘资源环境下识字教学整合课研究。

第一轮,在全面学习、理解、把握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后,针对光盘资源中与识字有关的音像信息并结合文本教材中的识字教学内容,课题老师精心设计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每人准备一节典型课。

此后,课题组组织所有课题老师轮流展示课题实践课,互相观摩、学习;而后,全体课题老师集中研讨、分析资源整合、资源运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的优劣、成败、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最后,探讨、总结出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整合的基本课型:

“资源激趣—整体感知;资源整合—多法识字;情境引导—巩固识字;源于生活—拓展识字”。

第二轮,全体课题老师依照初步形成的“识字教学整合的基本课型”,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结合识字教学的教材分“识字课”、“练习课”、“课文中识字”等不同课型的特点,更加精细深入地设计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优化整合。

经过课题典型课的又一轮展示、观摩、研讨,又考虑增加了小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等因素,把小学生认读、识记、书写的识字规律融入在教学结构之中,经过“授课—修改—再授课—再修改”的探索,经过反复讨论、实践、研究,最终形成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结构”:

“情境资源—认读生字;整合资源—识记生字;演示资源—书写生字”。

第三轮,验证性研究。

在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全体课题老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及要求,按照“三步式”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整合每一节识字教学课,验证此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验证是否符合识字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小学生生理及认知特点。

经过本轮的验证性研究,基本固化了“三步式”教学结构,形成“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模式”。

在此三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老师研究探讨、设计出了光盘资源与识字教学的主导型整合、融合型整合、辅助型整合、补充型整合等整合类型。

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整合运用的方法、技巧、时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整合类型。

在此三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集纳出了光盘资源环境下小学语文三步式识字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总结阶段:

总结性梳理课题研究诸项工作。

包括集纳整理教学课例、案例及课题研究论文;归类整理课题整合资源、自制资源及所有研究、验证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充分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6、研究条件(能否做)

研究条件是指能满足研究需要、确保研究顺利实施的条件。

主要写设备条件、环境条件、研究人员素质、研究对象水平、研究经费保障等。

7、研究验证(做的程度)

研究验证是指对研究的成效性、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检测验证。

主要应该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验证项目、验证方法,并列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检测工具。

行动研究法的验证内容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1)针对研究目标的验证,即总目标的验证。

根据总目标的设定,采取分项或分解的形式制定检测标准、检测项目进行验证。

从验证的角度考虑,研究目标不宜太大、太多。

否则,验证量大、验证困难,最终难以验证、证明课题研究完成。

(2)针对行动的阶段性验证,即分目标验证。

根据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式研究规律,每个循环、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