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57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docx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

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3、学校教育的特点:

1专门化——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指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4、义务教育:

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5、学校产生的时间和条件

时间:

奴隶社会条件:

生产力发展、政治统治、文化需要(文字出现)特征: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学校最初是以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为特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面向甚至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P21-32)。

古代教育思想

奴隶社会著名教育家

孔子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代表作

《论语》

产婆术

《理想国》——培养哲学王

主要观点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仁义、学而优则仕教学原则:

温故知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知识即美德

 

古希腊三贤之后:

昆体良、奥古斯丁

孔子之后:

孟子、荀子、韩愈等。

强调国家和社会在所有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强调个人是属于国家的,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公民;

2)教育还应该使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顺应儿童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在于助长人的本性,在于把人性中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3)强化了由柏拉图开始的“主智主义”的教育观。

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把教育区分为两类:

有用的和文雅的;

4)自由教育理论和教育适应自然主张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两个重要思想系统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近代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捷克)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家)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

1632写成《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爱弥儿》

卢梭被称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

主要观点

1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2“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1“人性本善”

2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自然指儿童的天性);而非夸美纽斯所指的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3儿童中心观念(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率性发展的人)

4在实践活动学习的观念(对通过书本进行学习深恶痛绝)

5实用主义的观念(反对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6发现的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1教育学的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与障碍”

2主智主义教育观。

强调“智育是全部教育的中心”,以管理论、教学论、训(德育)论为框架,以系统传授书本知识为核心

3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

现代社会中教育学发展

1、“实验教育学”首创者——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教育毫无用处;

2倡把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识。

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

2从做中学——以儿童在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从经验中学;(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论原则)

3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PPT)学生中心生活中心: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学校作为制度应当是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

经验中心: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相对于其他不能发挥这种作用的教育思想,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二、三、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

1、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因素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表现:

成熟的速度与水平;个别差异);但同时有可塑性(不同意“遗传决定论”)

②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外部条件,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资源(印度狼孩的故事);但个人的生活环境虽是给定的(如不能选择父母),但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不会为环境所控制,环境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孟母三迁)

(3)个体能动性

①个体的活动、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遗传、环境等可能条件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变为现实。

③自我设计、自我奋斗;(马加爵与洪战辉的故事)

2、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对教育的制约(P73-76)(6各方面)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3、如何理解教育活动中的人?

教育活动的人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从人的发展角度看

人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生物体的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化。

在总的方向上,教育是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将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

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定向、强化、加速的功能。

学校教育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因其更加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

(2)从学校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个人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

因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流动(纵横),最大的“资本”是个人的受教育水平。

较强的目的性——教育的目的明确、统一(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教育影响比较一致;教育目的比较稳定)较强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

较强的选择性——对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较强的专门性——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较强的基础性——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

5、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及其表现。

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将政治的相关规范和价值理念内化于个体,使其成为政治的工具或支持者、拥护者;培养出政治人才

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受教育权利的民主化、教育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化、教育资源分配的民主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都可以在教育中营造一种平等、自由、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民主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态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经常从这里发端。

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手段。

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换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教学、研究、服务研究与开发的三大部门:

国家科学院系统、经济界、高校

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文化功能:

创造、(发现)、选择、传递。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A.教育能够传递和保存文化

B。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

③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6、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及其表现。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通过组织手段和某种体制直接对教育机构行使领导职能;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颁布与教育有关的个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进行组合与分配等。

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机会均等。

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入学制度:

古代及近代学校学费标准:

德国的高校免费之争表现为政治之争。

③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

(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①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1999年高校扩招②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教育过度”(受教育年限与工作所需教育相比,如果前者多于后者,就称之为教育过度。

)③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结构性失业”④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网络课程”、“远程教育”“虚拟空间”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制约着教育目的与内容

宗教课程在欧美国家的地位汉字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②制约着教育制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

为什么企业愿意承担职业教育?

为什么学员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③制约着教育方式方法

如果你与老师有不同意见?

一言堂与群言堂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P116-117)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实施。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3、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P124-126)及全面发展教育(P144-147)。

(1)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

①体能、智能(最基本的,前提,心理和生理的基础,是人潜在的力量);

②活动能力(核心地位,人的实际能力);

③道德品质(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

④情感、意志和性格(能力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和节奏)

(2)全面发展教育:

“五育”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新时期德育的总目标:

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智育:

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它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工作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体育:

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美育:

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122-123)

基本涵义:

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其智力和体力、道德和精神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人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基本观点:

①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②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旧分工是指强制性和凝固性地长期乃至终身把个人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活动范围内的一种分工)

③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④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且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⑥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不可机械理解)

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附加)

(1)全面发展即:

身体、精神、道德完整、和谐、自由地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其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且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对立。

它们的强调点不一样。

“全面发展”讨论的是单一个体各素质的均衡问题,强调个体在德、智、体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而“个性发展”,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差异,强调德、智、体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千人面、一律化,模式化。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含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

卢梭(《爱弥儿》)

基本主张(本性与个人需要):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以及个人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满足人的个体需要。

两种倾向:

1、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如卢梭认为,人的本能有自爱之心、怜爱之心,它们早在所谓的道德教育开始前就有了。

又如杜威,他认为教育即人的生长。

可以说是一种生物学模式,主张顺应自然。

2、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来制订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这里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如个人幸福、职业前程、个人成就等。

它反对社会本位论,他们认为社会或不同群体有关理想中的人的观念是不同的,例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例如当代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因此不能把学生放置在某些人所强加的标准之下。

“解放教育学”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满足社会需要之外别无目的。

3、教育的成效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主张者认为,人的成长不能与动植物的生长作类比,因为盛开的鲜花在其种籽里便具备了雏形,而人的遗传因子中却找不到人生的目的。

人生目的只能从社会生活中寻找。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准备。

可以看出,其主张是干预主义的。

凯兴斯泰纳(有用的国家公民)

“现有国家的目标是双重目标:

首先是利己主义的目标,也就是考虑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及其公民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然后才是为公的目标,即:

通过国家自身向着伦理集团的发展,以及在法制和文明国家的集体中行使其权力,逐渐在人类社会中,建立起人道主义的国家。

”……“由于我把自始至终为这双重任务而服务于现有国家的人,称为有用的国家公民,所以,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样的人应具备的素质包括:

一是必须深刻了解国家的本质和任务;二是必须具备杰出的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三是必须具备国家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6、我国《教育法》中有关教育方针的表述及其基本精神(P142)

教育方针的表述: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坚持培养劳动者;

③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7、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P130-141)。

(1)人文主义是一种信仰,世界观,价值观。

其立场包括:

以人为中心,把人和人的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

基本特征: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在人文主义教育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决定于人性。

既然人性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也是永恒不变的。

这个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性、弘扬理性,这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应该有任何变化;人文主义教育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课程的中心只能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经验学科。

总体上反对教育对当前社会的适应,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只能是培养学生适应真理的能力,第二位才是去适应变化中的现实世界。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比较重视超现实的非功利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比较轻视现实的功利目的。

功利性的谋生教育只能在实施好更为重要的人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精神高于物质。

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应当把教育当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应着重开展人文学科教育;过分专门化的教育降低了人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存在主义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养上。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基本特征: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③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

以科学为基础,以人文为方向。

基本精神:

①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②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8、结合教育目的观的理解,讨论一下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存在的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应试倾向

表现:

①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陪读”制度)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原则和人道原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②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过度机械地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唯书”“唯考”,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应试倾向的蔓延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解决方法:

①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大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是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几乎竞争;

二是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三是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尤其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五是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

六是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9、幸福与教育的关系。

相对于增进人的知识与能力而言,教育必不必须能否何以增进人的幸福?

教育促进个体向善,但本身不能赐予个体以幸福。

教育既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也不为幸福的必要条件,仅为幸福的一种的可能。

幸福的教育或快乐的教育多指教育的施动者或受动者享受教育的的愉悦过程,不为教育的终极指向。

1、幸福需要教育

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识

教育有助于提升人们追求幸福的水平

2、教育需要幸福1)求真的过程充满幸福

2)求善的过程充满幸福

3)求美的过程充满幸福

第五章教师

1、教师的专业地位与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指那些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特长,在特定部门中工作的人员。

教师专业地位的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程度。

(2)教师劳动的特点

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公共性

2、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教师职务制度

(1)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法》第3章第10条规定: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例》第5章第15条规定: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身份证明;学历证书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体验表;思想道德状况鉴定表。

★第16条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委托高等学校要求申请人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2)教师聘任制度

聘任制:

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的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聘任关系平等;——合同关系。

(3)教师职务制度

小学:

小学三级→二级→一级→高级中学:

中学三级→二级→一级→高级高校: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P191-195)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

①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根本体现与核心);

②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精神的发展

②专业知识的发展

③专业技能的发展

2、教师基本素质(P210-213)

(1)专业精神

既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没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将流同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的权利和职责。

“专业人员应以服务为职业动机,有奉献高于报酬的精神。

乐业敬业、积极奉献的风范是教师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和勤奋工作的态度和情操。

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应具有的活动去向。

创新精神是教师专业精神的体现,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者。

(2)师德修养

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3)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大致包括宽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及鲜明的人格影响力。

教师的业务素质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范围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三是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和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激励着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业务素质是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教师的专业精神与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教师形象的重要表现,激励着教师专业精神及业务素质的发挥和发展。

3、《教师法》有关教师权利与义务。

(P202-203)

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