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90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学期小继教校本培训讲稿.doc

马蹄镇民新小学2013年秋季学期继续教育校本

培训讲稿

时间:

2013年9月16日

地点:

会议室

培训人:

王世应

科目:

新理念

培训内容:

辑二怎样达成有效教学

先学后教,自学领先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境和问题:

春暖花开,你和你的朋友几家人到郊外游玩,在你和朋友谈得兴起的时候,你的小孩跑来问你:

“妈妈,蝴蝶飞舞为什么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舞时却有嗡嗡的声音?

”你会怎么处理?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几种家长:

第一种家长可能对孩子一顿呵斥:

“不要来烦我!

”孩子哭着伤心离开。

这是我们认为需要反对的。

第二种家长告诉孩子蝴蝶飞动的时候翅膀震动慢,而蜜蜂飞行时翅膀震动很快,声音和震动有关。

孩子可能会点点头,高高兴兴地离开。

这里有了保护,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方式,因为家长在满足孩子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依赖,今后有了问题,他还会继续问你,有时弄得你烦不胜烦,最终导致对孩子呵斥。

第三种家长可能让孩子首先观察蜜蜂和蝴蝶停留在花朵上是否有声音;然后,拿出一张纸,先用手提着它在空中慢慢晃动,让孩子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用力晃动纸片,让孩子听一听纸片发出的“哗哗声”;最后把这张纸片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去玩。

这样的家长不仅鼓励孩子提问,而且注意培养孩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孩子知道,有了问题先要自己想一想。

当然,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或者最终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家长的帮助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认为,第三种家长的行为最值得学习和研究,这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的: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家长看成老师,把孩子看成学生。

由此我们获得一种启示,有效的教学最好是先学后教,让自学领先。

(一)先学后教有什么追求和价值呢?

首先,先学和自学立足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通过先学和自学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

通过先学的实践锻炼,可以培养学习者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的学习习惯,并在先学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中思考事实,得出概况性的结论。

其次,先学和自学可以让学习变得有准备。

布鲁姆认为:

“学生在校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预先学习的基础之上,即学习每一任务都要具备某些必需的预先学习。

这种预先学习带有认知的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主要变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先学的过程不仅是认识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过程,同时也是唤起过去相关经验和发现学习困难的过程。

通过学习者的先学,可以使让未来的教学变得有准备。

有了先后和自学的基础,后面共同学习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有了更好地保证,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做起来都可以事半功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课堂上的失败感和挫折感源于缺乏事先的准备,他们不知道课堂上要学什么,老师要问什么,一方面赶不上趟,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准备,因而就不能充分参与,不能参与使他们逐步边缘化,这是产生后进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防止后进生进一步落后和后进面进一步扩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对学习作出事先的准备,事先准备过了,参与就不怕了,准备以后的交流发言质量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上来了。

钱梦龙老师孩时在小学期间曾经留级三次!

老师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他也认定了自己是个笨孩子。

就是这样的学生,小学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让他提前查字典领大家学生字,就这一招使钱梦龙找回了自信,他从此发愤苦读,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钱老师身上,先学的一招产生了奇特的效力。

再次,先学和自学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发现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新材料更具有探究和发现性,更容易激发和满足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欲望,先学和自学提供学生接触新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更有效地引发学生获得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和快感,获得“我能行”的自我认同感。

(二)怎样实施有效自学

我们认为,学生的在校学习是很难真正自主的,完全自主的先学和自学可能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效教学中的先学和自学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自由学习,它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的有效自学。

对于学生的先学和自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有层次和有区别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先学和自学呢?

指导学生的自学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引起学生先学和自学的好奇心,提高先学和自学的兴趣和热情,“我需要的是要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二是指示学习内容的重点和要点;三是给予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促进先学和自学,教师需要为先学和自学留出时间,并在教学工作的重心安排上作出调整。

比如,现在有很多教师课下的功夫主要用在课后辅导和弥补上,我们主张“与其过后弥补,不如事前准备”,课后辅导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益的工作是在课前,是在做好有效指导学生自己先学和自学的工作中。

同时,基于对教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学来实现的理解。

我们认为,备课的核心在于备学,在于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材料,精心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使同学们在具有挑战性质的智力活动中收获探究和成长的快乐。

马蹄镇民新小学2013年秋季学期继续教育校本

培训讲稿

时间:

2013年9月30日

地点:

会议室

培训人:

王世应

培训科目:

新理念

培训内容:

不会才教,以教导学

(一)教什么?

怎么教?

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回顾自己的中学学习生活时说:

“在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对之十分厌恶。

”人家明明会了的,你还要浪费他的时间,要他一本正经地坐着专心认真地听,他不分心、不造反才怪。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主张有效教学需要明确一个原则:

不会才教,教的有效性表现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过去一知半解的东西,接触和感受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并进一步引发探究未知的热情和兴趣。

怎么教呢?

奥苏贝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要了解学生,当然最好是在课前调查了解清楚;如果课前没有机会和时间,课堂上就要安排调查了解的活动和时间,调查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因势利导了。

在不清楚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我们建议课上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调查了解学生,学生会了的,学生相互交流,教师主要引导倾听和总结。

对于不会的学生,需要小组合作的,小组合作;需要老师讲解指导的,老师讲解指导......

(二)如何有效地“导”

不会才教,教的目的是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加速发展和丰富的知识本身昭示了简单的知识教学的短视和无效。

有效的教学既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会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意味着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老子说:

“弱者,道之用。

”就“道”的含义,一方面,“弱者,道之用”是指“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使其发生和成长。

另一方面,“道”与“导”相通。

按照“道者,导也”的理解,“弱者,道之用”中的“弱”就成了“引导”的原则和方法,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示弱”和“用弱”,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教学,“示弱”就是将自己的“有”藏起来,示学生以“无”和“弱”,使学生不等、不靠、不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用弱”则是在引导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而弗牵,牵而弗达”。

因此,“弱者,道之用”可以成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弱者,道之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信任对方

曾经观看过两位老师教学的“梯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一课。

(一位是农村教师,另一位是城市教师。

)就知识掌握、教材理解、课件制作、教学表达的水平和能力,城市教师超过了农村教师。

但农村教师把教学的舞台还给了学生,自己选择了配角和帮助者的角色。

于是,我们在农村学生那里看到了热情、兴奋以及彼此的争辩和质疑,它与城市学校相当多的学生被动、机械、冷漠的状态形成了对比。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信任他人的两点启示:

第一,只要有机会和条件,人总是愿意发展并改变自己的,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

”第二,充满探索自由,并和自身探究能力匹配的智力探究活动、精神历险活动具有内在的乐趣,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有兴趣并愿意为此努力,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

事实上,只有以更加积极的他人假设为基础,“弱者,道之用”才有真正付诸实践的可能。

2.耐心等待对方

教育不是加工和塑造,而是生长与成熟。

加工和塑造强调外在的力量,生长和成熟重视内在的可能和规律。

生长和成熟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等待,等待需要“示弱”和“用弱”。

在等待中,在学生的学习责任和自觉性被唤醒以后,教育可能收获更多的欣喜。

3.主动成就对方

人需要表达和表现,失去表达和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生活。

这样,让别人表达和表现就是对他人的一种成就。

“弱者,道之用”需要这种成就精神,在成就对方表达和表现时,老师要学会“舍得”,舍得自己的预设,舍得自己的精彩,舍得表现得欲望。

总之,“弱者,道之用”是教学活动中“用”的思想和方法,它并不是教师本身素质的刻画和表达。

也就是说,“弱者,道之用”并非说老师越无知,越低能越好。

“弱者,道之用”是一种“实则虚之”的艺术:

老师要先有“有”的基础;在交流时先“有似无”——不表达出来,是其他学生不能发现老师的“有”,不能对老师产生依赖;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最后的目标是学生“虚则实之”。

它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更加有效的“有为”。

事实上,“弱者,道之用”将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

从素质结构上看,“弱者,道之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导”的素质,比如,“导”入情境,引“导”活动,“导”出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等;从能力水平上看,一旦学生身上蓬勃的生长能力被激发和点燃,他们将会提出更多富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将对教师的现有水平和能力提出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导”学能力。

马蹄镇民新小学2013年秋季学期继续教育校本

培训讲稿

时间:

2013年10月21日

地点:

会议室

培训人:

王世应

培训科目:

新理念

培训内容:

从一幅画谈有效教学

图画的故事是这样的:

青蛙和小鱼是好朋友,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

回到池塘里以后,小鱼儿问:

“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

”青蛙想到了奶牛,于是详细地向小鱼描述了一番,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青蛙让小鱼画出来,小鱼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奶牛”。

这是“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获得如下有效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是怎么实现的呢?

从画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

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地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

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

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最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要提高教育质量,最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和发挥上;从课堂教学评价看,关注焦点也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上,而不能过于关注教师的表演和活动,要明白教师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

是不是一堂好课应该看学生,看学生喜不喜欢。

有没有收获、负担重不重。

二、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

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他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描述“有两只角,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

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

没有经验的基础,学生很难完成建构。

由此想到另一个故事:

在美国“学科结构运动”改革期间,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有关“集合”的知识,怎么教呢?

首先叫男孩子站起来,告诉孩子们“这是男孩子的集合”,再叫女孩子站起来“这是女孩子集合”······回到家里,一位教数学的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情况,拿出勺子和叉子问女儿:

“他们能不能形成一个集合?

”女儿认真地想了一想:

“不能,因为他们都不能站起来。

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所以奥苏贝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三、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

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奶牛”吗?

肯定不会。

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我个人理解,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和其他参与的同伴协商,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

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或是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不敢闭口不言。

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懵懵懂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四、必须重视教师的价值引导,重视教师作用发挥。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比较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发挥。

我由此想到2003年我们在组织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骨干培训者国家级教师研修活动时,有学员提出:

“学生在课堂上说‘我喜欢白骨精的坚韧不拔。

’教师改怎么办?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关系问题。

我的意见是:

首先,我们都应该鼓励所有站起来的学生,鼓励他们的参与,鼓励他们创新性的想法,保护他们求知探索的积极性。

其次,不是学生说的都对,如果学生说错了,教师不加以引导和帮助,教师就是不负责任,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是不可取的。

对学生明显错误的认识,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

对“学生喜欢白骨精”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底线是对他人生命和自由的尊重。

再次,学生错了,我们还要学会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不要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你错了正确的答案是······”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启发他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主建构。

比如,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果你是唐僧,你还喜欢白骨精的聪明和坚韧不拔吗?

”通过换位移情,使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白个性张扬必须有底线。

而且要启发学生认识“害人者必自害”——当白骨精坚韧不拔地要吃唐僧时更坚韧不拔地孙悟空出现了,白骨精被正义消灭。

五、怎样有效避免错误的建构?

一条路走不通赶紧想办法找另外的出路。

曾经看到过一个谈话节目,嘉宾说:

“如果我讲了99遍,学生都不懂,我就要讲100遍。

”真用到实践中,其态度和精神可嘉,但做法不科学,甚至十分愚蠢。

我的看法:

第一遍就要争取让学生懂,第二遍可以调整方法,第三遍如果还不懂,是不是可以先放一放等有了机会再讲?

你讲100遍,你自己不觉得辛苦,学生觉得辛不辛苦?

烦不烦?

在这里,青蛙不要再自己描述了,变一变:

再到岸上,看奶牛还在不在,如果在,让小鱼跳出水面,自己看一看;如果奶牛不在,先做另外的事,等奶牛出现时再来说。

让小鱼跳出水面,获得对奶牛的直接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仔细地描述。

实践有效教学,留下生命痕迹

曾经观察一位老师上《匆匆》,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老师,在课文里有'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的句子,这里的“痕迹”是什么意思?

”我一边观察上课教师如何处理,一边想着我改如何处理。

第一节是观摩课,第二节是议课。

在议课中,我多说了几句“这个地方如果我来教······”。

授课教师是我的一位朋友,她知道我愿意上课,于是说:

“陈教授,我知道你是能够上课的,你说那么多‘假如我来教’,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想看一看。

干脆不要假如,就给我们上一节怎么样?

我们可以给你留一个班,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就来上。

”我一想有道理,不如就今天上。

接下来第三、第四节,我用两课时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匆匆》。

第三节,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熟读课文,并就重点句子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第四节,我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勾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与大家交流。

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是谁。

"这是一个我没有想过的问题,而且也不好处理,我想,干脆先听一听学生的意见:

师:

你认为的“他们”可能是谁?

生1:

我想应该是父母吧?

其他同学:

不对,父母知道我们何时出生,但他们也不知道何时死亡。

师:

那你认为这里的“他们”是谁?

生2:

可能是上帝。

生3:

可能是阎王爷。

(生笑)

师:

也许吧!

【反思:

这里用“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方面现在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不说清楚反而有利于埋下探究的种子,说不定有学生会想“这么重要的问题还没人解决,我来想一想”,由此研究”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的生存和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等问题,他可能播下了哲学家的种子。

第二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是:

”两处都提到'痕迹‘,’痕迹‘是什么意思。

“因为早有准备,内心不慌。

围绕这个问题,教学的进度大致如下:

师:

”痕迹“是什么意思呢?

先请大家查一查字典,看一看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并交流)

师(在教室里走了几步,看着脚下):

下雨天在泥地里,如果我走过,我留下的脚印就是——

生:

痕迹

【反思:

当时觉得自己不错。

后来想一想,觉得不理想,为什么非要自己做?

完全可以让学生用一个东西在纸上画过,这就是痕迹似乎更好。

师:

那文章的痕迹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相声”逗你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

知道,马三立。

师:

那你知道他为什么取名”马三立“吗?

生:

不知道。

师:

有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马老先生,问他的名字”马三立“是什么意思。

马老先生说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他的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是期望他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所以给他取名”马三立“(板书: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是作大贡献、留下打痕迹。

可以说,”逗你玩“就是马三立先生留下的痕迹,这也是文本中”痕迹“的意思。

师:

我们来看第一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几句说明了什么?

生(读和交流):

说明他们有再生和重复出现的本领。

师:

燕子、杨柳、桃花可以再现和再生。

想一想,人能不能够”再生“?

生:

不能!

师:

(坚定地):

能!

(同学们很吃惊)

师:

”逗你玩。

(学生哈哈大笑)

师:

大家是不是以为我在逗大家玩?

我要告诉大家,老师没有豆大家玩。

你看马三立先生死了,他的作品留了下来,当我们听到”逗你玩“的时候,当我们用他的语气说”逗你玩儿“的时候,你会不会像起他?

生:

会!

师:

你看,我们这不就唤醒了他吗?

他不是就在我们心中再生和再现了吗?

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再生?

生:

留下痕迹!

师:

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想一想,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也就是没有留下什么?

生:

痕迹。

师:

在意识到过去的生命没有留下痕迹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什么?

生:

头涔涔而泪潸潸。

师:

这是什么心情?

生交流后回答:

后悔,紧张,害怕。

师:

对,因为没有留下痕迹,作者对过去的生命感到后悔,对未来感到紧张······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认真读一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想干什么?

生读并回答:

想挽住过去的时光。

师:

能挽住吗?

生:

不能。

师:

渴望挽住又不能挽住,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大家在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生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

现在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几乎都是问句。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想一想作者用几个问句想说什么?

生读: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但学生对问题一时无法回答)

师:

大家可以讨论讨论,讨论的时候要结合前面几个自然段一起考虑。

(生讨论并交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时光匆匆,是留不住的。

怎么办呢?

不能白来一遭,要为生命留下痕迹)

师:

现在大家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然后想一想,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生交流)

师引导:

是因为过去没有留下痕迹,如果留下痕迹,过去的日子就可能在回忆中被唤醒。

······

(临近下课)

师:

现在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一起上了两节课,度过了80分钟,我们留下了什么痕迹呢?

如果你什么也没有留下,我要说,你白来了一遭。

······

请您转过头来往前看,未来还有一段教师的日子,您准备留下什么痕迹?

你将如何留下自己的痕迹?

我们该如何避免在回首往事时因为没有痕迹而“头涔涔而泪潸潸”?

让我们用成功而有效的教学为生命留下痕迹!

马蹄镇民新小学2013年秋季学期继续教育校本

培训讲稿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地点:

会议室

主持人:

王世应

培训科目:

业务学习

内容:

《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前 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