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957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doc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鱼类》

一、教材分析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相比,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更为复杂,进化地位更高等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无论是海洋鱼类还是淡水鱼类,都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类群。

但是学生对它们的主要特征并不十分了解。

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鱼的体形、游泳、呼吸总结出适于在水中生活的主要特点,然后归纳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关于鱼与人类的关系,教材中讲授了鱼不仅有食用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看待鱼与人类的关系。

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和过渡捕捞造成的原因,我国的渔业资源日趋减少,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并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和初一和初二学生相比,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因为鱼和人类的关系密切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习难度有所降低。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常见的鱼类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呈现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保护鱼类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鱼与人类的关系,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增强爱鱼护鱼的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

使用哪些技术?

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

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200字

教学中用到的技术包括:

ppt、视频、白板、实物投影

课前:

利用调查等实践活动、课本上的图片等让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知识,上课后小组分享。

课上:

导入利用学生实践活动中调查到的鱼的图片和音乐配合,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兴趣;知识讲授ppt播放,梳理知识重点;探究活动、分组实验成果用实物投影展示;演示实验视频播放,直观;巩固练习通过翻题板游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下:

利用教师在QQ等网络工具上上传的本节知识点以及课本,进行复习。

在教学中,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评价更即时,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学生课前调查到的鱼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

引发质疑:

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

又有什么主要特征?

学生跟随美妙的音乐观看几种鱼的图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调查法与ppt相结合

引导学生交流、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  :

   如果我们人类来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学生完成讨论后,组织学生交流,并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补充,改正,解疑。

生强调:

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要:

一一是靠游泳来取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学生积极发言,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鱼在外形和运动上有什么特点适于水中生活

知识整合

建构核心概念

二、鱼类的主要特征

运用知识,迁移应用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活动

(一)观察鱼的外形与运动

组织学生活动:

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1)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

思考:

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

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

(3)将鱼放进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请结合教材21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辨认各鱼鳍名称。

(4)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小组讨论:

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

(播放视频:

剪掉鱼鳍后,鱼的运动情况)

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各种鳍的作用:

胸鳍:

平衡,防止左右摇摆,转换方向

腹鳍:

平衡,防止左右摇摆

尾鳍:

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背鳍:

平衡,防止鱼体侧翻

臀鳍:

协助其他鳍,起平衡作用。

 

 

3.组织学生活动:

观察鱼的呼吸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思考:

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2)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cm处,观察墨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

质疑:

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播放视频:

鱼鳃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

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

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3)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结构图,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质疑:

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模拟实验:

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展开和出水粘连的状态,给与学生提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1)体色:

背面深腹面颜色浅,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所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

身体呈流线型,减少游泳时水对它的阻力。

(3)体表:

体表覆盖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作用和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4)有侧线:

能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

(5)有鳍;是适于水中游泳的运动器官

(6)有鳃:

用鳃呼吸

质疑: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是鱼吗?

除鱼类以外,水中还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其他水生动物。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是哪类动物。

过渡:

鱼的种类多种多样,形态各异,但它们具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

(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鱼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

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展示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破坏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根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

 

 

 

 

观看视频,进一步明确:

鱼是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总结归纳与交流。

 

分组观察,说出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

观察实验现象,说明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观看视频学习,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观察鱼鳃的特点,思考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展开扩大接触面积而离开水后相互粘连减少接触面积的特点。

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学生明确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不一定是鱼,从了解鱼的概念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观看图片或视频,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微视频展示

合作交流与视频展示相结合

通过实物观察或实物投影也可

Ppt展示

图片展示或视频展示

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思考并总结。

当堂达标

多媒体出示测试题

学生订正答案

Ppt展示答案

板书设计

第四节鱼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有无脊柱

二、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鱼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运用微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从形象到抽象中实现思维意识的升华,实现生物科学学习中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其间适当引导与点拨,并由师生共同概括总结,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具有循环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旨在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