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618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册课内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拘束:

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6.生字、生词。

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

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

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

”;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2* 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2.词句解析。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对词语的理解。

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浩浩荡荡:

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五彩缤纷:

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崇山峻岭:

高大陡峭的山岭。

美轮美奂:

轮,高大;

奂,众多。

3 白杨

1.这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3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

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小的白杨树指的是孩子,风沙指的是遇到的艰难困苦。

浑黄一体:

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高大挺秀:

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

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6.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

“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反复出现了四次。

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

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

“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

银装素裹:

素,没有染色的。

裹,包,缠。

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不翼而飞:

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劈头盖脸:

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杯水车薪:

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废寝忘食:

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

形容勤奋专心。

3遇到困难有三点:

一是冻土层;

二是恶劣天气;

三是极度缺氧。

回顾拓展一

1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2日积月累这首诗的大意是: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狂风劲吹,波涛滚滚,巨大的水势如同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5 古诗词三首

1《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

2《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3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舟过安仁》

1.这里有作者的所见: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清平乐•村居》

1.。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

2诗句解释: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

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3《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1.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表达了作者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

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

表现了孩子好奇和天真。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

“谁?

这句话表现了我“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

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重临:

重新到来。

3.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咀嚼”的“嚼”读jué

,“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

o。

“卸”9画,第7笔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7* 祖父的园子

1.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3.词句解析。

(1)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4本课的作者是萧红,选自她的《呼兰河传》入手,。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

“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

瓢(一瓢水)飘(飘动)漂(漂亮) 

瞟(一瞟)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2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3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作者的有意强调:

“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

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

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

其二,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

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澄澈:

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

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

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绞尽脑汁:

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

事情的头绪。

困窘:

形容为难;

感到难办。

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

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9* 儿童诗两首

1.《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

3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

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

4词语的理解。

汲取:

吸取。

喧闹:

喧哗热闹。

10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④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

摆放,摆设。

3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有两个多音字要指导学生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

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

ng”。

11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2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3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

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首尾照应。

4在这里我们留意一下楚王的笑。

课文中有三次写到楚王的笑,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这一笑极尽轻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

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

表面上态度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

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敝国:

我国。

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面不改色:

不改变脸色;

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2.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

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

要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3.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

12*半截蜡烛

1.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

表现了主人公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①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一个“守”字和“不惜代价”表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秘密共存亡的决心,从中可以看出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恨。

②“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

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这些描写,突出了当时情况的万分危。

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动作上是那样漫不经心,“打了个懒懒的哈欠”“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一点慌张的痕迹也没有;

表情是,那样天真可爱“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她的语言最有特色,无疑,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勇敢的,这种勇敢来源于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对和平生活的爱。

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不动声色:

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13* 打电话

1.《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

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2。

3

(1)对句子的理解。

呃,猜不着我告诉你。

我姓啰,我叫啰唆。

给人物起名叫啰唆,暗示此人说话絮絮叨叨,重复烦琐。

突出了对文中打电话人的讽刺意味。

14 再见了,亲人

1.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

为什么摇头呢?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不,永远不会。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⑤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

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

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

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⑦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3.本课的生字中,“谊”读yì

,要注意读准字音。

“嫂”字右上半部分是“臼”中间加一竖。

15* 金色的鱼钩

1.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支吾:

说话含混躲闪;

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收敛:

(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无边无涯:

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

16 桥

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表现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