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623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Word格式.docx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

二是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需要,三是构建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

纲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公共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实施途径”,第四部分是“保障机制”。

(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三)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五)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责任追究等。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作用:

对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作用,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对教育修养的引导作用。

基本内容:

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职业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加强学习(必要途径),躬身实践(基础),树立榜样(重要方法),学会反思(重要方法),努力做到慎独(最高层次)。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对象:

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在职教师。

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程序和方法:

成立考核小组(教师代表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成员的一半)组织评议,综合评定,确定等次。

考核等次:

优秀,合格,不合格。

(三)教育学模块

1.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教育及其发展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

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

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a.古代中国:

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私学的发展;

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b.古印度:

和宗教紧密相关;

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c.古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d.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世俗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b.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和科学技术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和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学的文化功能)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概念: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a.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弗洛伊德)

b.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

b.阶段性(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

c.不平衡性(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d.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e.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b.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d.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

5.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概念对受教育者的总体要求

广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

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a.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6.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要素: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产生于欧洲;

单轨学制:

产生于美国;

苏联的分支型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相对稳定稳定

制度化教育:

比较正规。

兴起的标志:

清朝的“废科举、兴学校”

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两全”“两重”

1999年,《决定》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

7.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职业角色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e.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f.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

(2)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连续性和广延性

c.长期性和间接性

e.主体性和示范性

(3)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a对待事业:

衷于人民教育事业

b.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c.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d.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a.政治理论修养

b.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a.语言表达能力

b.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

c.教学能力

d.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e.研究能力

f.学习能力

g.观察学生的能力

h.创新能力

i.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j.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

a.高尚的师德

b.愉悦的情感

c.良好的人际关系

d.健康的人格

(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a.在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学生的特点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c.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d.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可塑性、向师性、依赖性

(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i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ii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c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iii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

(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a.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良好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c.良好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d.良好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a.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d.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e.发扬民主教育

f.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g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h.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8.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

课程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检验的综合。

课程的意义:

a.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b.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c.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d.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f.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课程的类型

a.从课程的固有属性:

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i.学科课程:

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ii.经验课程:

促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b.从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i.分科课程:

主导价值在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ii.综合课程:

通过相关的综合,促使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和方法

c.从课程的实施计划: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i.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ii.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d.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i.国家课程:

通过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

ii.地方课程:

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iii.校本课程:

通过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f.从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g.从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可能(社会需求)

b.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c.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需求)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a.他是按门类制定的

b.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c.提出指导性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d.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f.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

前沿——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部分: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a.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b.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d.农村中学课程大多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a.均衡性(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b.综合性(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c.选择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10%-12%给学校在义务阶段)

9.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

a.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是社会经验在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b.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c.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b.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目标)

c.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

d.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

e.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a.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而言)

i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ii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iii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和传授型(有领导的认识)

iiii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iiiii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c.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基本特点)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

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力)

b.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感知和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教学原则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各类教学原则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直观性原则(荀况:

闻之、见之;

夸美纽斯:

去看看.)直观手段:

实物、言语、模象直观

d.启发性原则(苏格拉底:

产婆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e.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f.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之母)

g.因材施教原则

h.量力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掌握一定的难度和速度)

常用教学原则运用的要求: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b.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c.启发性原则: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④发扬教学民主。

d.循序渐进原则: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