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40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7 大小:4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7页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7页
亲,该文档总共1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3)读第4自然段:

   ①你从"

顺从"

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遵守纪律,懂礼貌……)

   ②三个"

也许"

    (根据图,谁也不知道她们看见了什么,只能是联想看到了什么。

   师:

看图作文,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丰富画面。

   ③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

"

深情"

在这里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她们在祝愿着什么?

   (老师早日康复,重返讲台,重返到她们的身边。

   (4)有语气地读这一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同学们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

第三课时

  完成课后练习。

  读一段话,说说讲了几个意思,然后用带点的词说一段话。

  出示书中句子:

见到老师,首先要告诉她,班里一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

然后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

最后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她补养身体。

  (句子中用了"

首先"

、"

然后"

最后"

这样的词语,把她们商量的几件连续要做的事情有序地叙述出来,增强了表达的条理性,这三件事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一般不宜前后相换。

练习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例1、开学的第一天,新接班的老师首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给大家提了些要求,最后把新书发给大家。

  例2、要想写好看图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按顺序说说,最后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30新年礼物

教学要求

1借助拼音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课文,能说出弟弟送给老师的是什么礼物。

课前准备

学习提纲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年快到了,你会送什么礼物给老师吗?

送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肋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示自学提纲,指导自学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自学为主。

同学们可以默读自学。

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

2出示自学提纲

(1)“弟弟”他们小队商量要送给老师怎么样礼物?

(2)“弟弟”原来有什么缺点?

小苇不小心撕坏了“弟弟”的作业本,“弟弟”为什么生那么大的气?

(3)“弟弟”送给老师是什么礼物?

交流自学,指导朗读

1找同学回答一下思考题。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小结

1学了这编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弟弟”用改正缺点的做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真诚的心。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第三十课。

2你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你准备怎么样改正。

不能用钱买

缺点:

作业毛毛草草

新年礼物克服:

又工整又清秀

最好的礼物—真诚的心

2、亲人

目的:

  1.指导看图,初知图意。

  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56个)除了汉族以外,其他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

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

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不同民族的人民是怎样一起生活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2.理解课题:

  齐读课题,说说什么叫"

亲人"

,谁是你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3.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她们在干什么,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她们为什么那么亲热?

4.同桌交流观察的情况,说明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5.班上交流,请2--5人发言。

6.总结观察方法:

  (先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看旁边有哪些景物,说明了什么,也就是按从人到物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

7.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8.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9.读文,巩固字词。

质疑。

  汉族、硬朗、县城、经济、毕竟、灵便、及时、替换、干净、笑眯眯、出来进去。

  1、能看懂图意,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敬老助老是人的美好品德。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人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一、学习第5、6自然段

  1、快速读文,思考: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5、6自然段)

  2、请1人读5、6自然段,大家用"

-"

画出老奶奶发现了"

我"

悄悄地帮她洗、晾衣服后,是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

)然后看投影填空: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捧着我的头,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说:

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3、指名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哪些词语,老师把词语填在括号里。

  4、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出几点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一是老奶奶对"

的行为表示感激;

二是表达了老奶奶对"

的喜爱之情;

三是老奶奶把"

当成了亲人。

  (从老奶奶的语言中体会出:

自己的女儿都没能这样照顾她,而我们母女俩却主动、热心地照顾她,超过了自己的女儿。

  5、有语气地练读,请1或2人汇报。

二、学习第1--3自然段

  1、妈妈和"

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分小组围绕课文1--3自然段讨论,希望同学们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汇报,归纳如下:

  

(1)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有人照顾;

  

(2)尊重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

  (3)各民族之间应团结,相互帮助,友好相处;

  (4)邻居之间也应互相照顾,互相关心。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1人读,大家思考:

我们"

帮老奶奶做了哪些事?

而这些内容画面上没有,那么作者根据什么写出来的?

   2、小结:

我们看图不仅要会看画面上的内容,还要会联想,推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画面,变静为动。

四、理解课题

  1、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

真比我女儿还亲"

从这里体会出什么?

  

(1)母女俩长期主动、热情、周到帮助,使老人深爱感动;

  

(2)就连亲生女儿也难以做到;

体现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

  2、小结:

她们并不是一家人,但胜似亲人,因此课题为《亲人》。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

而小姑娘决心坚持把好事做下去。

精神多么可嘉呀!

六、有语气朗读课文。

附:

灰雀

(第二课时)

执教者:

将乐实小杨淑萍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学习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自言自语、可惜、坚定”等词语,读懂课文。

B教育学生做诚实的孩子,知错就改,并注意保护鸟类。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感悟列宁是如何用爱心启发,感染男孩放鸟归园的。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展示课件,师导入新课

1、生读2—9自然段,划出列宁所说的话体会列宁的心情。

2、检查自读情况。

3、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的爱。

二、展示课件(质疑)学习10—12自然段

1、质疑解答

2、朗读10—12段。

三、总结全文。

4三个儿子

教学目标:

  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的话,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一、质疑引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呢?

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导入新课"

三个儿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根据预习题目):

  读课文,通过预习你认识、学会了哪些生字词(小组展示汇报),结合课文说说词义。

三、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后小组讨论。

  1、找出课文中三个妈妈讨论自己儿子的部分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及老爷爷的话。

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通过讨论汇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先写了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在旁边休息;

接着写了三个妈妈议论自己的儿子;

最后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让老爷爷感到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3、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

(或讨论你是妈妈的儿子吗?

说说你的理由)

  

(1)读后思考,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2)汇报发言。

四、理解句子"

三个儿子?

老爷爷说,"

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老爷爷的话是根据迎面跑过来的三个儿子的表现说的。

两个被妈妈引以为豪的儿子都只是表现自己的才能,对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视而不见。

而只有那位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妈妈的孩子懂得爱妈妈,他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跟着走了。

老爷爷认为,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

五、读完课文后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通过讨论让大家懂得只有关心妈妈、懂事明理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并要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

六、朗读课文

七、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

5古诗两首

  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这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还记得怎么学习古诗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年轻时饱读诗书,之后又南北漫游。

四十四岁时,他才求得一个小官位。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带家眷避难(在今陕西省),后又辗转入蜀,定居成都草堂。

杜甫一生所经历的正是唐朝由盛到衰、政治腐败的历史时期。

他在后半生的颠沛流离之中不但目睹了人民的疾苦,而且亲尝了漂泊的艰辛。

残酷的现实生活,使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不满于黑暗的社会,同情惨遭蹂躏的人民。

于是创作了许多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诗歌。

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他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内容丰富多彩,形象鲜明,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著有《杜少陵集》

  2、小组讨论字词预习的情况后汇报。

汇报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组成本课词语,解释词义。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江畔独步寻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诗并思考: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根据课后注释,自己试看,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根据预习和课后注释,掌握每字的意思,再把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最后观察图片联系诗句,想象情景,诗意就会理解清楚了。

  

(2)互助学习:

同学在小组里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帮助。

  (3)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四、再读古诗,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所处的战乱年代)

  诗人描写了自己漫步讲畔看到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和久经离乱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可以)。

五、指导朗读

  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达诗人兴致勃勃的心情,朗读时,语调要轻快,跳跃。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

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揭题《菊花》。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

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

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

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

(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

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

掌握暑假、似乎、犹豫、终于、纪念、鼓舞、决心、居然、手脚并用、白发苍苍等词语。

练习用“……比……”、“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结合初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和

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字义。

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围绕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读课文,从“登峰前”、“登峰时”、

“登上山峰”三方面理解课文,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突破重、难点。

第三课时:

通过指导朗读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用词遣句的特点,学习

写作方法,总结学法。

解决课后习题。

四、课前准备

相关投影片或图片

(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来告诉老师,课文写了哪些人爬天都峰?

爬上去了吗?

2、他们是不是很轻松地爬上了天都峰?

是怎么爬的?

谁来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

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2、看投影或图片: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请看:

这就是天都峰,它是黄山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

请大家仔细看图,看能不能用一两个字总结一下天都峰的特点(给你的印象)?

(板书:

高、陡)

3、下面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找出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说明天都峰的高、陡,把它画出来?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两点理解: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

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我是怎么观察天都峰的?

(抬头望)为什么要“抬头望”?

(高、陡)

B这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

谁能找出来?

(啊、哩)

“啊和哩”这两个词表达了“我”的惊叹,那么“我”在惊叹什么?

C峰顶这么高,高得仿佛怎么样?

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在云彩上面呢!

②、面对险峻的天都峰,“我”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谁来读一读。

(板书:

能爬上吗?

③、教师引读:

是啊!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面的铁链,似乎是——”学

生接读“从天上挂下来的,”教师引读:

“真叫人——”生:

“发颤!

挂下来发颤)

A“笔陡”是什么意思?

(教师以简笔画演示:

笔直陡峭,仿佛从天上挂下来)

B“发颤”说明了什么?

“我”为什么“发颤”?

四、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略)

1、总结过渡:

①、天都峰如此险峻,所以“我”心里有点害怕“发颤”,也难怪“我”有的怀疑:

自己能爬上天都峰吗?

②、下面听老师读课文(三、四、五段),想一想:

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不再犹豫)

A犹豫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大家?

(拿不定主意)

B“我”面对险峻的天都峰,不知道能不能爬上去,所以拿不定主意。

想一想,面对困难,你犹豫过吗?

谁来用“犹豫”造个句子?

(☆提前造好)

2、这时,“我”和一位不认识的老爷爷相遇了。

3、当老爷爷碰到我时,他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4、“我”又是怎么问老爷爷的?

5、这两句话中都有“也来”这个词,两个“也来”说明“我”老爷爷都是怎么

想的呢:

6、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到:

老爷爷和“我”互相佩服,都很惊讶。

7、指名再读“我”和老爷爷的话。

五、讲读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

“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结果怎么样?

2、引导:

“我”奋力向上爬着,老爷爷肯定也是在奋力攀登,“奋力”是什么

意思?

(充分鼓起劲儿来。

课文中指努力向上攀登)

3、请你画出能够说明“我”奋力攀登的词。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4、奋力攀登的结果是什么呢?

谁来读一读有关课文?

(第七节)

六、学习八、九自然段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经过奋力的攀登,我们(板书):

终于到了天都峰的最险处鲫鱼背这个地方,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8、9自然断,

思考: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分角色朗读

3、看投影片(或小黑板,用不同颜色笔分开):

老爷爷和“我”互相道谢的话。

4、读老爷爷的话,“居然”是什么意思?

可以换成果然吗?

能换成什么词?

(居然:

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险峻的天都峰,表示出乎意料,可换成“竟然”)

5、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我”?

6、读“我”的话,我为什么要谢谢老爷爷?

七、学习最后一节

1、这时,爸爸部怎么说的呢?

指名朗读最后一节。

2、“汲取”是什么意思?

(吸取)(板书:

汲取力量)

3、这一老一素不相识,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4、学生自由发言。

八、复习,看板书,简单小结

九、发言: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在与人相处中,同

学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机板书。

板书:

9、爬天都峰

在云彩上面奋力

天都峰能爬上吗不再犹豫一会儿……相互鼓舞

(高陡)挂下来手脚并用汲取力量

发颤爬呀爬

终于

设计:

张崔杰

2001/10

7、动手做做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

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

动手做了吗?

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

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